舊金山華人的悲歡與奮斗
Tinarses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的近代歷史中,美國華人都是邊緣者:中國的歷史書幾乎從未正視作為一個群體的海外華人——他們的悲歡和榮辱、掙扎與奮斗;美國的歷史著作則著眼于種族歧視,將華人視為飽受欺壓、無力反抗的被動的受害者。美國華人在雙方歷史的這種疏離與被動的狀態,造成了許多流布甚廣、影響深遠的失實傳說:例如,早年赴美的中國女性,都被當作妓女登記在案,甚至5歲的幼女也不例外。要還原排華年代的美國華人社會的真貌,除了美國官方材料,也必須結合中國舊大陸,尤其是華人社區內部的資料,以便聽到“華人自己的聲音”。
《華人的舊金山》就是這樣一種嘗試。作者選取了19世紀中葉至1943年的舊金山華埠作為研究對象。它是華人前往美國其他地區最重要的中轉站,也是美國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社區之一,因此可以作為美國華人這個連接新舊大陸的跨太平洋族群的代言,其覺醒、發展與崛起不僅是展示美國華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一扇窗口,也同時見證了舊金山市的成長與繁榮,以及美國多元文化的形成與興盛。
最初是傳教士和與美國進行貿易的中國商人將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帶到了珠江三角洲。于是,大批沿海居民啟程赴美。他們之中,只有少數幸運兒能夠圓夢,帶著可觀的財富回到故土,這足以刺激一輪又一輪新的赴美潮。隨著赴美人員日益增多,華人聚居區也漸次成型。注重鄉情故誼的美國華人以舊籍為單位,紛紛成立會館,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企業,興辦報刊,發展國學基礎教育。就讀于華人學校的青少年不僅被要求掌握中國文字、文化和歷史,忠孝謙和等傳統倫理道德觀也得到了強調。
美國華人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興衰也與他們自身的命運緊密相連。在積貧積弱的滿清統治時期,華人被美國主流社會視為怪異的外來者,他們的裝束,如蓄辮,成為被取笑的對象。因此,抗日戰爭期間,美國華人積極募捐,希望盡最大力量幫助祖國渡過危難。而當時的華人學校教材強調的恰恰是“國以民立,民以國存,無民則國何由存?無國則民何以庇?故國民必愛國”。
在美華人試圖通過自身的奮斗獲得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可。曾任圣地亞哥唐人街市長的阿坤不到15歲就來到美國,一直堅持用英文寫日記,還積極參加基督教會的各種活動。
華埠報刊也著力幫助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它們積極地向華人傳播美國的主流文化,包括白人對華埠的看法。一些帶有歧視和偏見的言論,華人報刊會猛烈回擊;對于華埠內部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賭博、堂斗和吸鴉片,他們也從不諱言。
華埠的會館和“同源會”等組織承擔了社區管理工作,他們銳意革新,積極引進美國主流社會風俗,消滅社區內的各種陋俗;倡議華人參加白人組織的社會活動,以增進雙方的交流;同時四處奔走,為華人爭取投票權。這些努力終于在1943年12月17日促成了《排華法案》的廢止。
作者在書中使用了檔案、地方志、報刊、日記、早年的教科書、游記,甚至華人餐館的廣告傳單等各種材料,并綜合運用了跨學科、跨國界的分析方法,試圖用“華人自己的聲音”深入講述一個橫跨新舊大陸的特殊族群的故事。這個族群成長于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在中國與美國雙方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精神特質,并對太平洋兩端的新舊大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陳勇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09年9月
《曠代的憂傷》
林賢治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09年9月
林賢治在后記中說,隨筆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嘗試”,“嘗試,意味著未完成,意味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廣大的層面探討同一問題……這種文體最充分地體現了個體化的原則,反必然,反完整,反規范,反終極,反體系。”他發現,自己多年來的寫作,正可以歸入隨筆一類。本書是他的一部隨筆集,寫的是他多年閱讀中關注的人物——托爾斯泰、珂勒惠支、愛因斯坦、惠特曼等等。
《我,瑪雅#8226;普麗賽茨卡婭》
[俄]瑪雅#8226;普麗賽茨卡婭著
三聯書店 09年9月
本書作者11歲在莫斯科大劇院登臺,1943年從舞蹈學校正式加入莫斯科大劇院。她是巴甫洛娃、烏蘭諾娃之后又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芭蕾大師,被尊為“永遠的天鵝”,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深受前蘇聯人民愛戴,她的舞臺生涯一直持續到1990年。
《古地圖密碼》
劉鋼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 09年10月
本書匯集了海內外珍稀古地圖一百余幅。作者仔細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指出在哥倫布和麥哲倫誕生幾百年前,古代中國在遠洋航海、天文觀測、數學測算、投影繪圖和經緯測量等方面的成就,已經促使探險家們完成了勘測世界的壯舉。鄭和正是在前人地圖的引領下,完成了震驚世界的海上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