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
一些老年人總是認為“兒女再大也是孩子”,轉不過兒女也是成年人這個彎。其實,學會尊重兒女的意愿,同時讓他們保持足夠的獨立性,事情會好得多。
親子關系需轉化
■馬志國 心理咨詢師
我的鄰居莫老師的獨生女兒曉慧在銀行工作。一年前曉慧的表兄委托曉慧把一筆錢存進銀行。剛好當時曉慧和男朋友急需用錢,就挪用了這筆錢。莫老師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氣,她覺得女兒的做法對不起親人,更擔心日后女兒挪用公款,未來女婿不可靠……為此,莫老師情緒憂郁,想起此事就控制不住地哭泣。
我聽了莫老師的心里話,讓曉慧也說說自己的想法。23歲的曉慧說自己已長大了,會處理好這些事的,認為母親沒有必要這么擔心。經過母女的當面溝通,莫老師情緒平靜多了。
整件事,表面上看是母親擔心女兒,實際上反映了老年人與成年子女的親子關系。一般說來,親子關系會隨著年齡增長,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即:孩子出生后的斷奶分離階段,童年時期的心理依戀階段,青春期的疏遠獨立階段,結婚后的離別成家階段,父母年老以后的親子關系反轉階段。可是,莫老師對女兒的心理還停滯在心理依戀階段,把成年的女兒還看成一個需要照顧和提醒的小女孩,再加上過于自律的性格特點,母女間就爆發了矛盾。
那么,作為老年父母該怎樣調整與成年子女的關系呢?首先要主動適應從“縱向關系”到“橫向關系”的過渡。父母進入中老年時一般子女都已成人,因此不僅要重新建立成人與成人之間平等的“橫向關系”,而且要主動地適應這種過渡。
其次要主動地適應“關系倒轉”。作為老年父母有些事情要開始讓子女甚至孫輩來照料處理了,這就是親子之間的“關系倒轉”。這時需要老年父母在心理上及時地進行調節,既保持長者的尊嚴又接受子女的照顧。對于完全衰老以后要全面依賴子女的有關生活問題,需趁早做出安排。
最后,您在親子關系上還可以發揮“余熱”,作為“過來人”可以把人生經驗提供給子女。老年人雖然不再擁有在親子關系中往日的地位,但是一樣享受著子女的關愛。
媽媽從未意識到的事情
■文星 28歲 自由職業者
作為一個SOHO族,在家工作對我來說非常方便。但我有一個困擾,老媽常常跑到我的工作室跟我聊天,一說一個多鐘頭,我心里常暗自叫苦,可是她從來沒有意識到。
我跟父母、哥嫂一起住在城郊的小樓里,空間還算寬敞,而且白天哥嫂上班,侄子上學,家里很清靜,因此我決定在家工作,不過我忘了一件事,在家很無聊的媽媽需要有人陪她聊天。
哥嫂和侄子晚上即使回到家,也通常在吃完晚飯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間,父親也喜歡出去下棋。家里雖然人多,但如果我沒有陪媽媽看電視,她還是一個人對付夜晚的時光,更不要說大白天家里只有我們母子倆,想說話的老媽當然只能找我。
問題是,那個時間我也是在“上班”,我有工作進度要完成,壓力一樣很大,特別SOHO族常常接的工作時間要求都很苛刻,耽誤不得。但媽媽并不了解這種工作形態,還是以傳統的習慣來看,覺得待在家里的人應該就沒事做,所以想到什么就跑來跟我講,要不就是叫我去附近的郵局、銀行,幫她辦點什么雜事,常常打亂我的工作節奏,老實說,我不勝其擾。
我并不是不想跟媽媽說話、幫她跑腿,但我有自己的工作計劃,我希望是工作到一個段落時,我“主動出擊”,花半個小時喝杯咖啡、陪陪老媽。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正在構思我的工作時,“砰”的一聲門被打開了,媽媽不管我手上正在做什么,開口就是連珠炮似的傾訴;我最受不了的話題就是媽媽對嫂子的數落,其實她對嫂子沒有很多不滿,只是為了瑣事發泄情緒。
我知道爸爸每天熱衷自己的事情,媽媽一個人很寂寞,但要我工作時把房門鎖起來,我又怕傷了媽媽的心。可是媽媽從來沒有注意到我焦慮的心情和懇求她離開的眼神,大概她認為子女就該聽她發泄情緒吧。
父親臨終談心讓中年浪子回頭
■周忠 48歲 餐飲業經理人
父母的高尚品德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我的父親曾是一家大型國企的管理者,他領導有方,企業上上下下都對他很信服。但我年輕時候沒有固定的工作,一直在炒股票、倒騰假古董,就這樣過了許多年。開始,我還不敢讓父親知道我根本連個正式的工作都沒有,所以盡量不回家和他見面。后來也無所謂了,沒錢了就回家蹭飯吃,有錢了就去外地散心。父親當時想,兒子年紀也不小了,多講兩句,怕我反感。所以他就用寫家書的方法,一寫一大疊,一字一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惜我看不下去,繼續過我的糊涂日子。
9年前父親被檢查出患肺癌,且是晚期,我如遭晴天霹靂,趕緊回家去陪父親度過他人生的最后階段。在這最后的3個月,父親每天慢慢地跟我聊天,說的主題就是我必須改變這種像浮萍一樣的生活狀態。我一想到可嘆我都這個年紀還讓他擔心,就心如刀割。一百多天的相處,我從耐著性子聽父親談人生要奮斗、要有理想,到后來陪著父親與病魔搏斗一次又一次。我的人生信念真的被父親改變了,父親過世后我從頭開始自己的事業,如今已經開了一家小有名氣的飯館。
當年我不敢見父親,父親并沒有因此嚴責我;當我回去陪伴他時,他只是氣定神閑地接納了我。父親一生做事做人嚴謹認真,但是看到我懶惰散漫,卻從不給我壓力,他的人生格言是:“功到自然成。”在創業初期,我在龐大的經營壓力下患上焦慮癥,吃了兩年的藥并不見好,一日深夜突然憶起父親過世前諄諄教誨和處世格言,我突然放松了,焦慮癥竟不藥而愈。
父親對我的影響更在于他對子女的疼惜與重視。父親自幼失怙,對子女就很慈愛,因為他不想我們有他自己童年的遺憾。我從父親那里學習如何當父親,與兒子的關系很好,如今兒子都念研究生了,我們父子還常抱成一團。我和兒子這種親昵,讓奉行“父嚴子孝”傳統觀念的人覺得匪夷所思,而對我來說這一切非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