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歲的白加寧怎么也不會想到,一段坎坷的插隊經歷會成為他人生創業的契機。
“文革”中,白加寧來到山西陽泉的農村插隊。那里家家戶戶都非常喜歡使用平定砂鍋。當地有一首《賣砂鍋》的民謠是這樣唱的:“一條扁擔彎又彎,常家溝里把貨擔,鍋套鍋來罐套罐,壺盆瓢碗草繩圈。肩上一試不夠擔,又添了十二個大砂壇、二十四個油燈盞。河北獲鹿擺地攤, 賣了個底朝天。一數銀元兩塊半,還有制錢三吊三。”這不光因為那里的煤層中出一種泥叫沙坩,是做砂鍋最優質的原材料,還因為當地很多人家都懂得制作砂鍋的工藝并以此為生。
1983年白加寧從山西回到了北京,應聘到中國藥品生物檢驗所,主要搞機電設備維修。可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因單位機構調整,他像大多數下崗、失業的人們一樣開始了自謀生路的歷程。當時白加寧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三個子女,靠妻子一人工資維持全家的生活及子女的學費(兩個大學生、一個高中生),其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白加寧托朋友從啤酒廠拉出來一批啤酒,回到陽泉去聯系啤酒銷路。出于對北京品牌的信任,啤酒在陽泉很快打開了銷路。但好景不長,待陽泉當地的啤酒廠開始大批量生產的時候,白加寧的啤酒成了滯銷品。更要命的是,白加寧還有很大一筆貨款無法收回,他天天催收貨款,后來一家子人都急病了。
這些年他都忙活跟砂鍋不沾邊的事,一生病,白加寧就想起砂鍋來了。他抓了好幾副中藥后,在北京到處都買不到藥鍋。北京買不到好的藥鍋,山西又專門出砂鍋,這不正好是生意嗎?白加寧給欠款的經銷商捎話,要他用藥鍋抵欠款。對方一聽,求之不得。白加寧就攢著勁兒想把賣砂鍋變現把啤酒款抵上。
誰想到,沒有一家百貨公司和商場愿意賣這種土東西,白加寧看著一堆小山似的藥鍋,真是欲哭無淚呀。第二天,白加寧蹬上板車,拉著藥鍋走街串巷過胡同,到處叫賣,但一天累到黑,雖說有老人家識貨買了幾個,但是利薄貨廉,根本沒多少利潤。想來想去,白加寧決定去藥鋪試試,好說歹說,終于能進店銷售了。接著白加寧又聯系了同仁堂等北京一些大藥房,就這樣,一天幾個十幾個地賣開了。
就在白加寧從板車變三輪再換成一輛小面包給各藥鋪送貨的時候,白加寧發現有部分顧客不買白加寧的藥鍋了,轉而去買藥鋪新進的煲鍋。白加寧一問才知,原來的藥鍋如果忘記關火的話,很容易發生危險。這難不倒白加寧,他可是搞機電出身的,可是砂鍋易滲水,很快就把加熱器搞潮了,很不安全。幾經周折,白加寧發現用上了釉的藥鍋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還保持了藥鍋原有的作用。2004年,白加寧申請了一筆10萬元的研發貸款,現在的藥鍋不但可以自動關電,還有音樂、語音提示,而且維修方便。
如今,白加寧已經成為北京城里專業藥鍋的生產商了,是位管理著20多個員工的小老板,一個月能出貨幾千只,牢牢地占據了北京各大藥鋪市場。
白加寧說,有過下鄉插隊的日子,讓我明白生活不是詩,沒有什么浪漫,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走向光明。下鄉的日子非常艱苦,再次創業的日子更是磨難,可是在艱難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