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企業的創始人是企業經營者的情況很多,往往是股東=經營者,因此更有必要注意引進獨立董事,完善法人治理,否則就容易給活力門這樣“煉金有術”的企業打開方便之門
2007年3月,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宣布創業板企業活力門(Live Door,簡稱LD)公司前社長堀江貴文涉嫌違反證券交易法,判處有期徒刑2年零6個月并立即執行。除此之外,其他3名企業高管也相繼獲刑。對于LD公司私自篡改有價證券報告書給股東帶來的巨大損失,追加原企業管理層以及注冊會計師和監查法人的賠償義務。這樣,持續了14個月的LD事件以企業高管追加刑事和民事責任落下了帷幕。LD事件雖然發生在日本,但對中國眾多企業來說仍然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尤其是在創業板開設在即之際,如何完善創業板企業的治理很快將成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活力門事件的前前后后
今年36歲的堀江貴文一度被人們稱為日本的“比爾#12539;蓋茨”,他的傳奇經歷曾經被作為年輕人創業的典范,他所創辦的著名IT企業LD公司的成功是一個典型的神話。該公司于l996年以600萬日元起家,是專門制作網頁的公司,于2000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在2006年1月案發時擁有近50家子公司,年銷售額達784億日元,市值約為7300億日元,除擁有日本第三大門戶網站外,還擁有電子商務、軟件開發、證券和投資等事業。到2006年總資產達1萬億日元,10年期間資產大約增長了17萬倍。
2006年1月16日晚,日本東京地方檢察院“特搜部”突襲搜查了LD的總部以及堀江貴文的私宅,并逮捕了他。2006年3月13日,東京證券交易所宣布廢除LD和其關聯企業LD市場營銷公司在創業板市場的上市資格。這些事件導致LD的股票從2005年12月20日的794日元暴跌至2006年3月14日的76日元,受此影響的個人投資者多達20余萬人,人數之多為日本股票市場之最。
據日本有關方面人士透露,導致這起事件的直接原因是,LD公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市場上市的網絡廣告子公司2004年10月宣布收購“財富生活”出版社。而事實上,在并購之前,“財富生活”已被LD通過某基金并入麾下,但LD與“財富生活”均未向市場披露這一事實。
為了使控制在其手中的股票能高價出售,LD與其關聯公司制造條件,誘發該公司的股價上漲。其利用的手段有兩個:一個是股票分割,在2001年到2004年的3年間,LD共進行了4次股票分割,使原來的1股最后分割成了3萬股,每次分割都誘發了短時間內的股價上升;另一個是公布虛假的財務信息,在2004年9月份的會計決算期,LD通過造假賬把該公司實際上10億日元的虧損變成了15億日元的盈利,欺騙投資者,導致了該公司股票價格由每股的1780日元飆升至每股8.05萬日元,升幅達48倍。事情敗露后,LD神話頃刻之間幻滅。大量投資者紛紛拋售與LD相關的股票,東京證券交易所發生類似銀行擠兌的騷動,導致自動交易系統癱瘓。
為什么這樣一家優秀的企業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財務假造行為?其自身的治理機制為什么沒有發揮作用?我們不妨從企業自身入手來尋找原因。
LD在董事長堀江貴文的授意下,多次通過違法操作公布虛假的財務信息,很顯然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沒能及時制止這種明顯的違法行為。事發后,堀江貴文反復強調他的做法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的。誠然,股票分割和設立無限責任合伙制投資基金本身不是違法行為,但是由于規制這兩種商業行為的法規有缺陷,所以被堀江貴文所利用,達到了用合法手段牟取非法暴利的目的。案發前普通股東很難觀測到公司內部所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否違規,但作為熟知公司內情的董事會和監事會為什么沒能起到監督的作用?他們是否在和堀江合謀以鉆市場規則的空子來推動公司的發展呢?如果說董事會和監事會在制約董事長行為方面形同虛設是日本由來已久的問題,為什么獨立董事制度也沒能制止堀江貴文的出軌行為呢?換句話說,經營者就是大股東的創業板上市企業是否真正引進了獨立董事制度?在董事長或董事會的行為損害股東利益的情況下,獨立董事是否也應該成為被訴訟的對象?無怪乎對于“對外國人董事是否要追加企業破產的責任”的提問,現任社長平松一口否認,究其根本,是因為日本創業板企業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導入獨立董事制度。
創業企業更需要有效引入獨立董事
與大企業相比,創業企業不太重視引進獨立董事,筆者認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業支撐點的創業板上市企業引進獨立董事才是有效改善此類企業公司治理的關鍵。其原因在于:
創業企業的創始人是企業經營者的情況很多,股東=經營者,這兩者的利害關系是一致的。因此,創業企業比一般大企業引進獨立董事的必要性更大。因為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把創業企業和大股東控股的企業等同起來比較適當。而且,這里是指具有多數股東的上市公司或以上市為目標的企業,家族企業談論獨立董事則沒有意義。
創業企業引進獨立董事,可最大限度地杜絕像LD公司這樣做假賬的行為,因為獨立董事可以代表普通股東充當代言人的角色。大股東擔任企業經營者時,其正確的構圖應該是(大)股東=經營者,即反映大股東意志的經營得到保證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普通股東的利益。
從股票持有率來看,普通股東當然比不上控股的大股東,但企業要想上市,就要依靠普通股東。這樣看來,上市的個人控股的創業企業,作為企業上市的交換條件,就要對普通股東給予某種程度的承諾,引進作為普通股東代言人的獨立董事不是正可以使普通股東安心購買其股票嗎?
因此,為了防止與LD類似事件的發生,加強企業內部的自身治理是當務之急。創業板上市企業在擴大公司獨立董事影響力的同時,還要遵循倫理道德和承擔社會責任,從實際和制度兩方面滿足與重視股東的要求。但是,如果企業獨立董事形同虛設,這就給像LD這樣“煉金有術”的企業打開了方便之門。
活力門事件與我國創業板企業治理
日本的LD事件對我國上市公司尤其是創業板上市公司具有怎樣的警示作用呢?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當年名噪一時的我國“藍田”公司造假事件。曾幾何時,“藍田”這個名字在全國頗具聲望,瞿兆玉也因此成了中國股市的神話。1996年,藍田股份上市時股本為9696萬股,至2000年底已擴張到4.46億股;主營業務收入從4.68億元猛增到18.4億元。是什么絕技使這家從事水產品開發的農業企業創造出中國股市的這段神話?人們一直覺得是個謎。謎底揭開,其與今天日本的LD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雖然一個是國有企業的借殼上市,一個是創新企業的融資上市,但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依靠企業財務的造假行為,致使資本無限膨脹,欺騙普通股東。
目前我國的股票市場結構還十分單一,在創業板市場即將開設之際,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使董事會更公正地代表股東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利益,針對創業板市場中民營企業比例較大的特點,借鑒日本活力門事件的教訓,筆者認為,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引進獨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步驟。因為只有引進獨立董事制度,才可以比較有效地加強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與監督,防范與化解創業板市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