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性悖論成為國有企業運營的特質,深刻地決定了國有企業可能是經理人的舞臺,但決不是企業家的舞臺。
在委托一代理理論看來,企業治理的一個基本命題是:作為股東、以董事長為代表的委托方,與作為運營層、以總經理(或CEO)為代表的代理方,在行為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前者行為具有長期化導向,而后者行為具有短期化導向。委托一代理雙方這種行為的差異構成一對矛盾,成為企業治理理論分析的基礎,也成為企業治理實踐運作的核心。
對于民營企業或私營企業而言,以董事長為代表的委托方是依據企業的股權自然形成的,主要也是由企業內部提升,所有權明確與清晰,在其激勵下,通過適當的代理方選聘,或雙方行為的協調,容易將委托一代理的矛盾化解。在企業實踐中,只要所有權清晰(所有權決定長期行為,使用權決定短期行為),未見民營企業的委托一代理矛盾形成破壞性的結果。
而對于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國營的企業而言,以董事長為代理的“委托方”不是依據產權自然形成的,其本身也是“被委托”的結果——即受政府的任命;經常也不是由內部提升的,而是由外部選派的;不是如民營企業先有董事會,后有經理層,而是先有經理層。后有董事會及董事長。同時基于所有權的虛置,委托一代理雙方行為差異構成的矛盾,就成為內含的悖論,一直制約著國有企業的委托一代理運營與企業發展。
長期性悖論成為國有企業運營的特質,深刻地決定了國有企業可能是經理人的舞臺,但決不是企業家的舞臺。經理人與企業家在特質上是存在重大差別的,其一就是經理人是短期行為導向。而企業家一定得具有長期行為導向;其二就是經理人一般不具有“企業家精神”,而企業家一定得具有“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重要體現如創新與創業精神。是引致企業成長的引擎。一個企業的中低層管理者可能僅僅具有一般經理人的特質,但其高層管理者(如董事長)一定得具有企業家的特質。這是管理分層與企業成長所必需的。
國有企業因此對包括總經理在內的經理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市場法制環境不健全、政府管制不規范、國有企業本身大多屬于壟斷性行業、不同所有制政策待遇不平等而國有制受到額外關照等背景下,國有企業運營的利益巨大、競爭性極弱、風險與壓力較低、從業的機會成本較小,從而,躋身國有企業的經理人會成為管理者的重要職業取向。在中國現實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市場化不健全的情況下,選聘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因此不構成難題。
但國有企業的董事長選聘卻可能構成一個難題。一方面在于董事長所需要的企業家數量在中國整體上嚴重不足,而企業家精神更是稀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界也沒有將合格的企業家培養(不同于一般的經理人培訓)及企業家精神塑造作為重要指向,使得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2005年做了一個關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報告,對中國和印度的高等教育做了比較研究,結論是:印度的大學畢業生更能勝任跨國公司的中高層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在于,長期性悖論使得國有企業也不是以企業家(精神)為特質的董事長的理想舞臺。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一批想在國有企業開拓一番事業的企業家,先后中劍倒馬,為此提供了沉痛的注腳。在此基礎上,越是政府行為不規范、市場不健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優秀的管理者越是不愿意從事這種以長期利益為導向的董事長職業,除非政府對董事長的管理另有規定。
長期性悖論在決定了國企董事長選聘難題的基礎上,也同時決定了其長期成長嚴重不足的發展結果。受益于行業壟斷、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優惠,國有企業獲得了高盈利,但高投資、低收益率,高費用、低服務,高資源、低創新的境況一直未曾得以改變。這種發展結果情況雖然是另文的主題,但卻為本文的長期性悖論提供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