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華旗資訊總裁馮軍和他的團隊結束了北美和拉美市場的考察后,做出了一個決定——提前設立華旗資訊美國分公司。
“我們是去抄市場的底,而不是企業的底(指并購)。”馮軍如是說。
十年前,旗下品牌愛國者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以新加坡為突破口打開了東南亞市場。十年后的今天,馮軍意欲在美洲市場復制當年的成功。
馮軍善于抓住市場中微小的變化趨勢。他認為,此次經濟危機前,歐美主流消費者都是中產階級,他們往往眼界很高,多選用高端高價的日本、歐美產品,而中國的產品做得再好,在他們的印象中還是不入流。但經濟危機爆發后,相當一部分中產階級人群開始把眼光投向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市場空間已經打開。對于那些產品質量過硬、服務到位的中國企業來說,正是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大好機會。

此次美洲之行,華旗資訊的主要任務是考察當地消費品市場。他們發現,金融危機來臨之后,約20%的中產階級消費者,主動將消費目標向低價質優的產品傾斜,沃爾瑪的銷量不降反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前,愛國者品牌下的MP4、MP5等產品,在北美的消費人群多為來自墨西哥和印度的移民,但現在,來自中產階級的主流消費者開始關注和購買來自中國的數碼產品。
“危機帶來了市場空當,這是愛國者和類似中國產品大展身手的好機會。”市場考察印證了馮軍此前的判斷,因此他決定抓住機會,提前設立美國分公司。
經濟危機使不少美國公司紛紛觸底,這給中國企業帶來了誘人的抄底機會。
但在馮軍看來,收購國外公司就像走鋼絲,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問題,“并購一定要慎重,我們還缺乏國際經驗,對當地法律、市場等情況不熟悉,畢竟本地人都無法搞好的公司,我們要吞下來,風險很大,還是不要輕易去抄企業的底。” 因此,華旗資訊選擇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品牌,一步步開拓國外市場。
華旗資訊的國際化步伐分三步:1998年前,以新加坡為突破口打開東南亞市場;2006年,通過贊助F1賽事,實現了歐洲市場的重大突破;第三步就是當下進入北美、拉美等地的市場。“我們內部稱為三大戰役。通過贊助奧運,華旗也積累了一些國際化方面的經驗和知名度。因此,三大戰役過后,我們準備百萬雄師過大江(指全面國際化)。”
馮軍和他的華旗資訊顯得信心十足,但他們也從未忽視風險。
經濟危機沖擊下,訂單流失的風險進一步加大,而且貨款償付的風險也在加劇。在紡織行業中,因為海外采購者無法償付貨款而倒閉的企業已經不在少數。產品走出去換回的卻是壞賬,對于本就緊張的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華旗如何應對風險?
他們的做法是堅持現金結算,而不是通常的以60天至90天為期限的結款制度。“這個時候穩定的現金流是最重要的,我們在歐美市場一直堅持現金結算,沒有賬期的空當,風險就小多了。”馮軍介紹,美國分公司成立后,成交的第一單生意是一批太陽能充電器,貨到就拿到了貨款。
“以前歐美市場往往利用中國企業想賣產品的心理,要求延遲支付,訂立苛刻的條件。現在我們在保證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一定要硬起來,這樣才能建立起強勢的品牌。”
馮軍坦言,在國際化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國際化人才,他認為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巨大障礙,風險也在此,“要利用這次危機的機會,多聚集這方面的人才。”另外,借鑒韓日企業國際化的經驗,我們的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也要學會“兵團作戰”,避免“自相攻伐”,實現多贏。
編 輯 曹一方
E-mail:cyf@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