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廣播操2008年9月在全國各地陸續推廣,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使學生掌握,在教學中我認為應做到:
一忌:急于求成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有些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在新操教學時過分追求速度,恨不得一節課教上三至四節,使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指責學生、埋怨學生,使學生產生對抗情緒。我們知道,完整地學習一套廣播操,要在音樂的伴奏下很熟練、流暢地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根據教育學與人體生理學原理知識,當學生在開始學習動作階段,可稱粗糙的掌握階段,對初學動作的理解總處于模糊的狀態,做起動作來不規范、不到位。這時教師急躁不得,要沉住氣,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練習,即使不準確也沒關系,只有在肯定的同時指出問題之所在,才能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完成動作的質量。
二忌:盲木施教
我們一些體育教師在廣播操教學中,既沒有認真地領悟圖解、閱讀動作的線路,又沒有認真將自己所學的動作與具體要求相結合,在動作的轉向、路線、節奏變化等過程中手、頭、腿等要求還沒有搞清楚就走進課堂,最后教錯動作,一旦錯誤動作定型將很難糾正。在我市的廣播操比賽中,小學集體出現錯誤率達到13.7%,中學集體出現錯誤率達到18%左右,其中有一所中學一套操中出現的錯誤有五處之多。
三忌:教法單一
直言不諱地講,我們有大多數教師在新操教學時,從腳的動作到手的變化,從分解單個動作到完整動作的教學,面對所有學生一竿子到底,教師教法單一,學生學法單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教師自身也感覺吃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條件的讓他們跟著多媒體去模仿、討論、展示,再根據老師對動作細節提示、糾錯,將教與學聯系在一起,并搭配其他教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學效果就會明顯好轉,同時為了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動作,也可將部分難度較大的或有代表性的動作先教,如跑跳、踏跳等不容易整齊的、學生不夠協調的動作。又如有關基本姿態的動作像予形:兩臂的直上舉、前平舉、斜上舉;步法:前弓步、側弓步,馬步等動作可單獨先學,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動作。
四忌:虎頭蛇尾
在實際教學及廣播操評比中我們看到,一些教者一開始教得非常規范,組織得也非常嚴密。比如第一節課教得非常認真、仔細,第二節課把第一節課的內容復習一遍,然后再教新的內容,如此反復似乎很有道理,但結果是前幾節動作非常規范、優美,而后面幾節的動作由于練習時間不足,教師教的時候又缺乏最初的耐心和細心,學生掌握動作過程并沒有形成正確的概念,動作的線路也不夠清楚,又因為音樂節奏很快,學生動作不夠熟練,忙中出亂,久而久之形成了集體的錯誤動作。
五忌:人數過多
有些學校為了提高教操的“效率”,縮短學操時間,出現一個年級甚至全校幾千人跟著一個體育教師學操的“牡觀”場景。由于人數多場面大,教師的講解遠處的學生根本聽不到,教師的示范也看不見,但為了表示他們學操認真積極,他們只能依樣畫葫,學個大概,只要手腳能動起來,就不管動作是否正確了。結果動作一塌糊涂、錯誤百出。
六忌:“一視同仁”
由于學生在接受能力、動作的悟性及動作的協調性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學生掌握動作的速度快慢也不一樣是很正常的事。在教學中應區別對待,讓一些完成動作較快的學生去帶領較慢的學生進行學習,以學生教學生,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互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應遵循以人為本、區別對待的原則,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讓每一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
七忌:講得太多
講得過多是學生比較反感的問題之一。一些教師在教操時抓不住動作的重點,掌握不住講解動作的時機及動作的要點,不注意精講多練。由于講得過多,學生練習時間很少,教操的效率很低。教育學告訴我們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必須得通過身體的練習,在身體直接參與認識活動的情況下,使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緊密地結合,掌握某些知識、技能和技巧。即使通過活動已熟練地掌握某項技能,仍需通過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發展身體素質、增強體質的目的,其實這就是我們學校體育本質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