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活動的種類從原則上講,包括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也可統稱為賽前準備活動。但是,有不少體育項目,如田徑中的所有田賽項目,運動員需參加3-6次,甚至更多輪次的比賽,每個輪次之間都有一定的間隔時間。這對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的青少年運動員來說,往往不能根據比賽節奏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因此,青少年運動員不僅要重視賽前準備活動,還需做好輪次間的準備活動。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人體在一個活動過程中,機體功能活動能力要經歷從上升到穩定再到下降恢復三個階段。穩定階段是機體功能活動能力的高峰期,在這一階段參加比賽,運動員能充分發揮機體潛能,熟練、準確地完成動作,正常發揮技術水平,甚至出現超水平發揮,從而創造比賽的最佳成績。但是,由于運動員參加完一個輪次的比賽后,有一定的間歇休息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機體功能活動能力已進入下降恢復階段。如果運動員不做準備活動或者準備活動不充分,就參加下一輪次的比賽,機體功能活動能力處于較低水平,勢必會出現體力下降、動作失調等現象,影響技術水平的發揮,甚至造成比賽的失敗。所以,青少年運動員必須重視并科學地進行輪次間的準備活動。
輪次間準備活動的內容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從生理角度講,主要應采用和比賽動作相關的模仿練習、輔助練習、誘導性練習等練習手段,其練習強度和時間可根據運動員和項目的特點而定。例如三級跳遠比賽的輪次間準備活動,可做一定時間的加速跑、跨跳、助跑起跳、蛙跳等練習,通過這些練習,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加強各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能力,使有關肌群、關節、韌帶都得到充分地活動,這樣既保證了機體功能活動能力上升到適于參賽的最佳狀態,又起到了熟悉比賽動作的作用。在心理方面可視運動員的臨場情緒采用相應的手段,當運動員出現過度興奮時,可采用緩和的慢節奏練習降低過度興奮的情緒;如果運動員情緒低落,可采用節奏快、幅度小、不同方向的練習,借以提高興奮性。另外,還可利用自我暗示、凋整呼吸、轉移注意力指向等心理訓練方法,使運動員的情緒轉入正常,為比賽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總之,青少年運動員在參賽時不僅要重視賽前準備活動,而且要科學地安排輪次問的準備活動。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員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以保證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中正常發揮運動技術水平,創造好的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