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滾翻”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身體協調性、平衡能力、空間感和靈活性。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后滾翻”內容應該在4-6節課內完成。后滾翻教學的重點是后倒團身緊,難點是肩上推手及時有力。
在后滾翻的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出現團身不緊、推手不及時以及身體不協調現象,導致身體滾動不順暢或者不圓滑。為了預防錯誤動作的出現,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好動、喜歡模仿)和接受能力(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在教學中,運用情境化和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童趣式的講解,分層遞進式的練習和成功體育的展示活動,將教材的重、難點分開處理,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后滾翻的動作表象和概念,很好地解決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教學中的瓶頸,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1、情境化的教學模式
四年級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模仿能力,對游戲性的練習和情境性的練習有很大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以“小刺猬學本領”為情境主線,在“老刺猬”(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小刺猬”學習正確的滾動方法,鼓勵他們相互幫助、共同研究;之后,在“快樂的勞動者”的情境中練習、運用后滾翻的技術動作,并鼓勵學生彼此糾正、共同改進,鞏固學生的動作。
2、重難點的分散
在后滾翻的教學中,對學生動作中團身不緊的問題可以在練習后滾翻的過程中進行教授和強調,如果再加上學生腰腹力量的不足和學生推手用力的問題,教學內容就顯得有些臃腫和復雜。因此,在準備部分的專項練習中,可以進行相應的腰腹肌和肩上推手的練習,以分散教學中的重難點。練習中,通過模仿“小小搖頭蟲”、“劃小船”等專項練習,活動頸部關節、肌肉,強化學生的腰腹肌力量;通過“雙人胸前推手”和“不同姿勢(蹲、站)的肩上推手”的游戲練習,解決肩上快速推手的問題。
3、童謠式的講解
童謠是四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童謠式的講解,重點突出,講解簡便,生動有趣,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把動作方法編排成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后滾翻,很簡單,蹲撐屈臂手撐墊;用力推手體后倒,團緊身體滾成線,肩上推手要快速,圓滑滾動真好看!”
4、分層遞進式的練習
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分層遞進式的練習,環環緊扣,很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始時,利用斜坡的自由滾動引出后滾翻教學,并在練習中強調團身緊的重點;之后,利用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平地,引導學生運用專項練習的動作解決練習中的難題,即:強調肩上夾肘和及時推手的技術。同時由滾動不順暢同學的動作,引出保護和幫助的方法,利用幫助和保護方法進行輔導,使每位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在“快樂的勞動者”的情境中運用自選場地(平地、坡度)的方式,進行自選難度的練習,并通過實物(沙包或絲帶)進行鞏固練習和比賽;最后,通過后滾翻表演的形式,讓不同素質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勝利的喜悅,順利結束技術動作教學。
5、實物趣味性的糾正
在后滾翻的練習中,“團身不緊”、“分腿”是練習中易犯的錯誤。在練習中,結合“快樂的勞動者”中勞動的情景,把沙包當作果實,要求學生運用雙腿或者身體“搬運食物”,即雙腿夾住沙包(或絲帶)或用腹部夾住沙包,以解決分腿和團身不緊的錯誤,使糾正變得有趣、好玩,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練習中,有效地解決了動作中的易犯錯誤,提高了動作質量。
6、探究合作式的練習
教學中,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學生邊模仿教師的動作,邊誦讀童謠,進行自主練習,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相互糾正、指導。發現問題后,可以自己觀看教學掛圖,體會動作環節進行自我糾正,也可以利用小伙伴的保護幫助和指導,進行生生間練習和交流,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改進動作技術,或者尋求教師進行技術指導,完善動作質量。學生掌握后,再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游戲活動,相互“保護幫助”,相互糾正,共同鉆研、提高,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生生間的交流,提高了練習效果。
7、成功體驗式的展示
在練習動作的環節中,學生的力量和協調性不是一節課就可以解決的,根據學生本身的能力,在游戲練習中,學生可以選擇“平地運送食物”、“山坡上運送食物” (斜坡助力)和“協作運送食物”(保護幫助)的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通過降低難度,或者尋求伙伴的幫助進行后滾翻的練習,使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也可以體會到成功,感受到練習的樂趣,樹立學生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