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冬會期間,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接受了記者采訪。首先他介紹了第24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的主要特點: 第一,對于發展中國家,這次大冬會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往往大冬會都是歐美國家占主導,甚至占壟斷地位,特別是雪上運動。作為發展中國家又是人口大國,通過舉辦本屆大冬會,足以證明六十年建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沒有經濟、沒有綜合國力,沒有社會文衛體的綜合發展,舉辦世界大冬會是不可能的。這次很多國家的執委對大冬會的場館設施、軟硬條件以及各項準備工作,都非常敬佩和羨慕的。我想這本身就可以說明,這是一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運動會。 第二就是大冬會所追求的目標絕對不是只拿幾個金牌,也不是只建設一些體育設施和硬件,它根本目標還是體育所追求的人文精神,培養人的社會道德和覺悟,培養人的堅強意志力,以及像我們國家所提出的共建和諧世界這樣一個崇高目標。所以本次大冬會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本次大會的地位和層次相當高,用世界大體聯主席的話講,這次體育科學大會的舉辦在六十年大體聯的歷史中是空前的,水準是最高的,規模也是最大的,而且又是一個“三結合”的模式。 第三就是場館和設施。首先這次投入相對要小得多,不論是和歐洲國家比,還是和日本等其他國家比,我們的投入相對要少很多。但是我們收獲是很大的,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全民可以受益。只有兩個新的冰球場館,分別在哈爾濱理工大學和哈爾濱體育學院建立,其他的場館都是原有場館的改造和提升,所以充分體現了節約舉辦大冬會的理念。注重效益、注重節儉、總體規劃,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又有中國的特色,這是大冬會的第三個特點。 第四個特點就是我們中國代表團。我們將有396名運動員參加,同時我們還有相當數量的教練員和裁判員。我們的各個高校,除了東北三省的高校,還包括北京、西北等幾十所高校的參與。同時這次還有一個特點,這次大冬會不僅是一個賽事,不僅有科學大會,而且還有世界大體聯的執委會在這里召開,亞洲大體聯的執委會召開(經亞洲大體聯集體投票表決亞洲大體聯的秘書處原來在東南亞,后來又到了東北亞,這次將正式設立在中國北京。國務院也正式批復了,所以這次亞洲大體聯在這里召開執委會),這次將是一個眾多的盛會。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章新勝副部長對記者的相關問題做了如下回答:
記者問:胡錦濤主席說:中固體育事業又有了一個新的起點、新的要求,那么您覺得學校體育的發展規劃目標是什么? 答:學校體育發展的規劃目標,我想中央7號文件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要求也非常明確。學校體育確實是為了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培養我們學生走向世界。學校體育在如何培養我們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有覺悟、愿意為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做出努力的人,以及我們學校如何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在這個方面,我想體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所以,中央7號文件特別強調“陽光體育”,學校體育運動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不同學段都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同時,學校體育也將對體育運動的專業發展,對一個國家參與世界性競爭體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記者問:您覺得學校體育如何將競技體育和。陽光體育。結合起來? 答: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及從事體育工作的同志們經常一起交流、討論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媒體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是總體來說,競技體育也好,“陽光體育”或者全民健身體育也好,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陽光體育”,沒有全民體育,沒有全員的參加,競技體育的基礎就失去了。現在我們的學校、老師以及體育工作者如何貫徹中央的精神,特別是后奧運時期,如何把中央關于教育和體育發展的精神,通過加強體育工作,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找到一個更好的途徑來加以結合。這不僅要借鑒國際上成功的經驗,而且更要走我們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比方說,我們有2億5千萬學生,我們已經進入教育大眾化階段,我們有2千3百萬大學生,而世界第二位的是美國,才將近1千4百萬大學生,我們是2003年就接近1千4百萬了,但是在1998年,我們才680萬的在校大學生。所以這個發展,就是為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體育鋪平了道路。再從更廣的視角來看,我們國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今年又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們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經濟發展;我們的教育、體育、衛生、文化、新聞傳媒等各項的綜合社會事業的發展;我們9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都使得我們這個國家發展成為人力資源的大國。但是我們要成為人力資源的強國,還要做更多的努力。我們可以從體育這個視角來觀察,世界上沒有一個體育大國、體育強國不是教育大國、教育強國。所以從體育這方面的發展來說,是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我們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都非常重視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但是從實際出發來說,舉國體制、國家專業隊的培養和訓練模式,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借鑒一些西方國家的辦法,比如職業、專業隊的培養和社區俱樂部形式的培養模式,都是非常有益的嘗試,但是從根本來說,還是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同時借鑒世界的經驗。在未來一段時期,我想應該還是體教結合的道路。
記者問:從體教結合來說,現在有一些高水平的專業教練提出要到大學來執教,您覺得這樣是不是也是一個體教結合的模式? 答:體教結合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我想國家專業隊的發展以及職業俱樂部的發展,這個兩翼還要繼續發展的。但是如何能夠可持續發展?如何能實現我們中央以及世界公認的發展體育的目標?我覺得體教結合并不排斥,而且會進一步增強現在的舉國體制?,F在已經進行了俱樂部等一些模式的探索,但是我們一定要揚長避短,一定要吸取的經驗,重視不足的方面。使其真正可以實現發展體育的目的,使全民族每個人都受益。同時對我們國家的發展,對我們實現“三步走”的目標來說,體教結合還是個主體。如果從飛鳥的一體兩翼來說,體教結合應該就是它的身體,但是兩翼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也有一個過渡。所以,我覺得體教結合首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教育部強調。國家體育總局強調,我們還需要全社會的重視。 體育的社會性極強,我們看到某人拿到金牌,假如沒有國家,沒有身后數以千計人的支持,他們是不可能獲得的。況且獲得獎牌的人只占少數,還有相當數量的人為之奉獻,卻終身默默無聞。但是對于這些運動員來說,運動生命畢竟是短暫的,他們需要融入社會,他們需要受到高等教育。再說,有了體教結合,家長和社會把更多有體育興趣的、有體育天賦的、有體育潛能的孩子送去培養,這對于專業競技的發展又是一個支持。那么現在的競技比賽體現的不僅是體力、速度的競賽,更是智力和科研成果的競賽,還有全社會的支持,團隊的精神和文化力量的支持,所以體教結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希望到學校中來,我想學校是歡迎的,當然這就涉及到學校體教結合問題,需要社會的理解。所以在學校的教育和培訓的體制上,應該有一定的特殊措施,來使得他們能夠全面發展。同時,我想社會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寬容。教育和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一個為國家拿獎牌的人才,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認為體教結合在中國是時候了,也有條件了。
教結合的發展如何體現科學發展觀?
答:這個問題很好,本屆大冬會,世界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和我國教育部大體聯、黑龍江哈爾濱市聯合舉辦的首屆體育科學大會,而今年又是我國建國六十周年,又是大體聯成立六十周年。所以這次的體育科學大會,把科學作為一個重頭,過去認為體育是科學的應用和延伸,通過這次的研討達成了共識,體育本身又對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發明創造做出貢獻,所以雙方是一個互動和互補的關系。比如說,專家在介紹歐洲阿爾卑斯山冬季運動圣地發展中帶來的一些教訓時說:大量的人工制雪對環境,對水資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剛剛開始起步,所以我覺得我們所有北方的省份,從北京開始,這方面應引起各地黨政部門的關注。這次的體育科學大會,主題中第一位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之子,人還不能說是自然之友,沒有自然哪有人類的產生?所以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已經寫入十七大第四個文明了,這對于生態文明問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所以,我們城市建設和發展,特別是冬季運動的發展,可以說和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是密切相關的。 首先,我們冬季運動發展對旅游業促進很大。比如說哈爾濱的旅游產業已經成為哈爾濱GDP的第一大產業了,占GDP的8.9%。像哈爾濱汽輪電機、哈爾濱制藥等著名產業門類,沒有一個能像冬季運動和夏季旅游業能帶來這樣大的發展。所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于環境的保護,生態的重視,對于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以及對于城市內和體育產業相關產業的發展,就業的擴大。都是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對體育本身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這次在體育科學大會上,在校長論壇期間有哈爾濱宣言,市長論壇期間也有哈爾濱宣言,而且最后哈爾濱工程大學和世界大體聯還要合作,在中國大體聯支持下建立網站,而且并和世界大體聯網站鏈接。這些對于擴大哈爾濱的知名度,對于擴大中國冬季體育運動的知名度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帶動作用。 總而言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在生態環境方面,不論是在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及整個民生和社會發展及大學教育中重視體育科學精神的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