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總是獨特的,他們的崇拜多于渴望、煩躁多于閑趣、懷舊多于時尚、孤寂多于微笑……于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 些精明的弄潮兒創辦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情感機構”,把賺錢的市場與產業對準人的思想、愿望及情結。
破壞公司
雷諾夫曾經是一位白領,他在莫斯科開辦了一家“破壞公司”。他說,人人都有賺錢之道,但我可能是受了上帝的啟發,也可能是出自我天才的想象,這都不重要。我現在賺了很多錢,這就證明我走的路不錯,我不是簡單因循別人的“笨蛋”。他認為不僅美國人在金融危機中需要發泄,俄羅斯人更需要,這就是他的理論依據。
莫斯科是一座現代城市,金融危機差不多繃緊了每個人的神經,如果找不到辦法來放松一下,大概要有70%的市民都要“發瘋”。這辦法當然是因人而異的,雷諾夫的公司就幫助了許多人從各種經濟困惑、經營煩躁甚至生存絕望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該公司設有“破壞間”、“吶喊屋”等30個服務場所,倘若綜合一下,就能寫一本《情緒發泄大全》。如果有足夠的錢和足夠的興趣,還可以把整個公司“毀掉”,因為公司的一切都是為被破壞而產生的。光顧破壞公司的顧客,幾乎可以涵蓋俄羅斯社會的各個層面,每日顧客絡繹不絕,公司前面的街道也相應地被戲稱為“破壞街”。
破壞公司的收費并不高,普通市民完全可以接受。一位女顧客說,她喊破了喉嚨才花了600聲布(約合人民幣127元),她已忘了被公司裁員的苦痛,正預備給破壞公司送一面精美的錦旗。據悉,雷諾夫正準備在俄羅斯的其它城市設立子公司,以擴大這一危機情感事業。
懷舊公司
在任何一種生存危機中,人們總是常思既往。回憶是人類的固有本性,特別是身處環境日新月異而經濟生活突然拮據的市民們。
金融危機波及俄羅斯后,圣彼得堡的中年作家魯什耶夫因為作家協會停止財政撥款,作家們不發工資,每天只可享受一頓免費午餐的待遇,于是不得不改行。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魯什耶夫消沉了很長陣子,他忘不掉輝煌的過去,于是創立了一家“懷舊公司”。
這家公司座落在圣彼得堡的西北郊,占地72公頃,擁有雇員2112人。公司由南而北,由近及遠,按歷史沿革為序。如果你“不滿現狀”,想在“過去歲月”里尋求一種安慰和解脫,那么你大可以到懷舊公司來。
這里給人們準備的是一座立體的俄羅斯檔案,從1990年追溯到刀耕火種的洪荒時代,公司依照俄羅斯的城市社會形態變革分作24展室,每一展室代表一個歷史層面。由南而北是走進歷史,由北而南是走出歷史。
這家懷舊公司絕對不同于普通的紀念館,它有著相當明顯憶苦思甜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僅作為“政局”、“經濟”、“文明”、“戰爭”、“民風”五大類之一的“民風”,又可分作“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節日”、“禮儀”、“喪葬”、“禁忌”八個部分。魯什耶夫說:“本公司可以讓金融危機中的所有煩躁、困惑與絕望的人們,在因勢利導與親身經歷的憶苦思甜中解脫出來,從而以新的信念面對現今的生活。”
環球追星公司
伊凡諾伊奇的“環球追星公司”創辦于幾年前。對于酷愛獵奇的俄羅斯人來說,多么稀奇古怪的東西都難長久地保住他們的興致。而這家公司一鳴鑼開張,便終日顧客盈門。公司在城區的偏遠之地,可人們還是樂于前往,這正應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
聰明的伊凡諾伊奇為他的客戶們提供的服務,都是隨著社會大潮而不斷更新的。以往,環球追星公司推出的服務有聯絡與名流合影、承辦名流簽名等:現在最受歡迎的服務,一是聯系名流演講理財之道,二是與名流交換危機中的生存方法。伊凡諾伊奇堅定不移地認為:有許多人渴望在名流身邊站一站,或是手上有一件關于名流的什么東西,然后聽取他們的理財與生存之道,因為名流是人群中的優秀者。環球追星公司正是在經濟危機中滿足了公眾的這種愿望。
光顧公司最多的是那些城市青年,名流們是他們的偶像,他們喜歡和這些精英們接觸。至于那些上了點兒年紀的,他們似乎是為了找尋自己失落的夢,或是走近這個危機時代的代表者們,以表明這段歷史他們也曾經歷過。
客戶們個個臉上都流露偶像崇拜中滿意的表情,環球追星公司為他們提供了最佳服務。在伊凡諾伊奇的幫助下,人們可以同各種名流們合影留念。這些名流可以是政治家(國家總理與總統也不例外),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體育健將。對于那些已故名流,追星公司則為人們聯系到曾扮演過這些名流的影視特型演員,這同樣可以圓了顧客們的追星夢。所以人們看到一個今年才二十出頭的城市牛仔在照片上被普希金摟著肩膀,也就不是咄咄怪事了。
失業失意公司
城市人一旦從喧囂的忙碌中靜下來,就會立刻受到失業與失意的煎熬,這就是危機時代的城市社會。卡卓婭說,倘若你是一個人,你想找到另一個人聽你傾訴,或是陪你打一架(對方甚至可以不還手),我的失業失意公司一定會令你滿意。在這里你會感到你不再是失業或失意的人,這世界還是很美好的。
卡卓婭是俄羅斯著名的影星之一,她曾主演過30多部各類題材的影片,先后獲各種大獎近20個。美國好萊塢曾矚目于她,但卡卓婭拒絕了,她覺得自己的根和事業在俄羅斯。
金融危機以來,各家電影制片廠紛紛倒閉,卡卓婭不得不考慮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經過一番社會調查后,卡卓婭發現了經濟危機時代城市人思想失落和心態失衡的陰暗面,于是便創立了這家公司。現在,該公司有雇員100多人,全都受過嚴格的技能訓練,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
除了“自我傷害”和“死亡”這兩個項目之外,卡卓婭的公司顧客會得到其它任何形式的“全程陪同”,一個善解人意的人、一個知心朋友會與你同哭同笑同樂同恨,你再不會感到失業或失意中的孤單和無助,只要你伸出求援之手總能被另一只溫暖的手牢牢地握住,從而使你從一種困境中走出來,微笑面對明天。
卡卓婭在俄羅斯富翁的排行榜上已處于明顯地位,并入選《世界五千名人錄》。這是她當明星時難以得到的殊榮。但現在,她已把近一半的資產捐助給在金融危機中失業與失意的人們。她說,擁有一定的財富是一個人很幸運的事情,但是拯救人的感情與心靈則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