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具有深厚底蘊的城市,一旦轉身成功,其發展潛力無可限量。武漢,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武漢猶如一本攤開著的書,長江是書脊,南北兩岸是它攤開的扉頁。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間一樣。”這是著名作家方方對武漢的比喻。在這座有著“東方芝加哥”美譽的大城市里,每個街巷都有一則自己的故事。中北路更是與眾不同,因為這里承載著武漢人的一種情結。
“武重開闊的大門和伸向大門兩邊的紅磚房,陡然給中北路帶去一派大氣的風景。”在方方的筆下,“武重是整條中北路的靈魂!”在武漢,很多人都有濃重的“武重情結”。50年前,以武重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奠定了武漢作為中部第一城不可撼動的基礎。
如今,在中北路武重廠址上,一座嶄新的城市綜合體正在興建。其背后,武漢商業復興正風起云涌。在重與輕的辯證法中,重新書寫武漢的城市肌理。
白云黃鶴、琴臺知音,是城市的吟唱;產業轉型,商業復興,是城市的雄心。
現在,就讓我們打開這本書,在初秋的江風吹拂中,慢慢品讀。
超越時空的“浮世繪”

“一去不返的時間,用了它近百年的耐心,把老建筑變為了歷史,變為了文化,變為了我們驀然回首間凝視的地方,變為了我們凝視它時的萬千感受,變為了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熱愛和懷念,變為了漂泊者們一份永難釋懷的鄉愁,變為了都市永恒的記憶。”方方描繪的武漢,因為建筑而凝重。這些建筑,正是武漢之所以成為“大武漢”最好的見證。
在中國,曾經只有兩個城市可以稱“大”,一個是大上海,一個是大武漢。二者同飲一江水,是相得益彰的兄弟。這種城市關系的最好證明,就是海關大樓。
中國有三座風格一致的海關鐘樓,分別是上海、武漢和廣州,它們在經濟地理上構成了奇妙的大三角。漢口江灘的江漢關大樓與上海外灘海關大樓一樣,四個鐘面朝向四方,人們可以從任何角度看見它所標示的時刻。每當整點鐘聲響起,武漢三鎮均能清晰可聞。
海關大樓北側,就是著名的江漢路。江漢路素有“漢口華爾街”之稱。1861年至1925年,在江漢路長約1600米的街面上,聚集了中外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200多家金融機構,武漢成為近代中國僅次于上海的另一金融中心。2000年,江漢路被改造成步行街。步行街的盡頭連接解放大道,兩條街道交匯之處,聳立著武漢廣場、武商大廈和新世界中心,這里匯集著眾多世界頂級時尚品牌。
從江海關大樓到武漢廣場,10里長街,成為大武漢商業中心之所在。這里更是一幅穿越時空的“浮世繪”。在其背后,是武漢作為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城市的雄心。
與江漢路比鄰而居,坐落著號稱“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一”的漢正街。在武漢的商業起伏中,漢正街的名氣遠在江漢路之上。
漢正街真正打開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第一扇門。雖然,今天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已經遠遠落后于千里之外的浙江義烏,但漢正街在中國30年商業改革中的樣本意義,絕不會隨著歷史的煙塵而離我們遠去。如今,改造后的漢正街商鋪整齊明亮,人流滾滾。
漢正街復興運動,成為武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7月1日,武漢市委書記楊松在武漢市建委調研時提出,力爭到2011年武漢城建投資規模達1500億元左右,以嶄新的城市面貌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2007年至2008年,武漢市共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34億元,主要用于城市道路、橋隧等建設。換句話說,武漢城建投資每天超過一億元。
在如此龐大的城市建設中,就包括在武重原廠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城市綜合體。
與很多武漢人一樣,已在這座城市生活了52年的方方,對武重,傾注了更多關注的目光。武重與武鋼、武鍋、武船等特大型企業一起,并稱武漢工業化的“脊梁”。它們代表著一個時代,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起落。尤其是汽車、鋼鐵,一直是武漢的傳統優勢,其地位之重,足以牽動國民經濟的神經。
其實,武漢不僅僅擁有數量龐大的重化工業,“光谷”的崛起,成為武漢工業輕型化、高端化、服務化、生態化的縮影。繼鋼鐵、汽車、石化等產業集群之后,光電產業將成為武漢第5個千億產業集群。這在中部所有城市中,是最多的。在這些產業的支撐下,武漢在2007年成為中部地區第一個跨入“3000億元俱樂部”的城市。
一座具有深厚底蘊的城市,一旦轉身成功,其發展潛力無可限量。武漢,就是這樣城市。但產業只是武漢的一個側面。
夢回“東方芝加哥”
“坐在這里,我們信手指點,它們便都會從四面八方,從千年萬年的時光中,涌來眼前。”談起武漢的興衰起伏與未來規劃,方方用一種很平和的語句加以表述。不過,對于當下的武漢來說,涌來眼前的,有很多方面。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東方芝加哥”。
實際上,這是一個舶來品。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文章《中國的芝加哥》,文中寫道:“漢口在中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然而,歷史的詭譎往往難以琢磨。
上海依然是中國的、亞洲的大上海,而大武漢的故事已經成為過去。
如今,北邊的鄭州攜中原城市群,南邊的長沙借長株潭融城之力,都喊出要打造“東方芝加哥”。尤其是在網絡論壇上,武漢與其他兩座城市相互PK,大打“網絡口水戰”。
在這種“民間語文”的背后,反應出一種態勢。
一個在區域經濟學界普遍提及的比喻是,中國東部海岸線如一張弓,長江就像一支箭,之前的說法是“弓有多強,箭就有多遠”。而目前,這一說法在悄然改變,“弓再強,也要看開弓的力有多大,于是,扣弦的著力點就很重要。”
隨著2000年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以重慶、成都城市群為依托的工業基地在崛起。并且,在西部優厚政策的誘使下,東部沿海的制造業大量內遷,這個“扣弦的點”已經由武漢向西移,轉而是上海與西部城市“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的默契配合。于是,“中部塌陷”開始成為各界爭論的焦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2005年全國“兩會”上,時任武漢市市長李憲生在發言中,直問“武漢在哪里?”緊接著他又談到“一個被低估的城市——武漢”。
可見,上至政府決策層,下至民間,焦灼之情溢于言表。
轉折也同樣發生在2005年,李憲生在第三次談到武漢時,拋出了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想法——武漢理應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2006年4月,中央關于促進中部崛起的10號文件正式發布,武漢迎來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大跨越時代。全世界的媒體把所有的贊美之辭,毫不吝嗇地送給了武漢。
從2003年開始,武漢為了能夠成功躋身“新特區”,先后在5年間,6次變換申報主題,前5次均鎩羽而還。執著總能換來成果。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最終被確立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再次站在改革創新的最前沿。
“千載難逢的機遇”。翻看湖北省近兩年來的報道,這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組。
這樣的評價并不為過。但納入國家戰略,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湖北省政府決策咨詢專家、武漢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所所長吳永保總結說:“武漢還沒有達到成長的極限,只有成長中的煩惱。武漢需要的是進一步開發開放。”此時,讓人聯想到20年前的上海,因為浦東新區開發開放,帶動整個上海實現躍升。武漢也正需要這樣一場“革新”。
行云流水的武漢
“坐在江堤上,遙看龜蛇兩山的行云,傾聽長江滔滔的流水。還有白云黃鶴、琴臺知音這樣美麗的傳說,晴川漢陽樹、芳草鸚鵡洲這樣雅致的典故相伴在身邊。雖然它們與我們相隔了幾百年甚至一千年,可此時此刻,你不覺得它們都近在咫尺?詩說,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詩就站在黃鶴樓上寫的。黃昏的這個時刻,讀了這樣的詩句,不覺得我心你心還有詩心都是相通的么?”
寥寥數句,方方把一個跨越千年的城市刻畫在紙上。
被寫入詩句的城市一定具有一種優美的韻味。因為這座城市是幸福的,它擁有可以入詩的素材。
對于武漢,長江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因為江漢交匯,“九省通衢”就成為對武漢最常用的概括。武漢在中國的經濟地理中,恰好處在“天元”之位:以武漢為圓心,劃一個半徑為1000公里的圓,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全國重要的城市都可以被圈進來。正如毛澤東當年所概括的那樣:“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在中國660多個城市中,惟有武漢當得起這句話。

正因為有了長江的便利,才孕育出了“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漢口。后來,這兩句詩幾乎被所有撰寫武漢歷史的人引用。它所描述的繁榮景象,更是為武漢人津津樂道。今天,漢口北物流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每天,8對和諧號動車組,從漢口中心地帶穿過,向東駛向合肥、南京、上海。在原有的長江黃金水道之外,滬漢之間又多了一條更為便捷的交通大動脈。武漢的城市地位和經濟流向,必將因為這條連接長三角的通道而改變。
與漢口隔江相望,黃鶴樓“白云千載空悠悠”,這里才是武漢真正的歷史和文化地標。雖然黃鶴樓只有56米高,但絕不影響它在武漢人心理中的文化高度。1957年10月,帶有強烈政治符號意義的萬里長江第一橋飛架南北,橋樓相應,一代偉人為之折服,揮毫寫下豪邁詩詞。50年后,武漢已經擁有8座長江大橋,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交通樞紐。
如今,站在黃鶴樓上,“極目楚天舒”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遼遠。因為對岸漢口的高樓林立,已經遠在黃鶴樓之上。在這里,象征武漢經濟崛起的城市地標高度正在被一次次刷新。繼400米的武漢國際金融中心之后,428米的環球金融中心即將開工建設。在這個現代化的鋼筋叢林中,一股氣息格外強勁,“武漢下游連著上海、上游連著重慶,是中國中部的商務中心CBD。”吳永保特意提高聲音重復了一遍。
水塑造了武漢的面孔,地標性建筑讓城市變得偉岸。
但是,如果放在長江經濟帶上來看,400多米的新高度,還不足以讓武漢脫穎而出。因為上海、南京、重慶,這三座與武漢地位相當的沿江中心城市,綜合經濟實力都已超越武漢。由此,如何讓武漢發展得更快、更高、更強,就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
一則網貼引發的討論,從一個側面佐證了這種情緒。
2009年2月,春節前后,在中國最知名的網絡社區——天涯論壇上,一篇關于《武漢定位》的帖子,一天的點擊量超過10萬。隨即,武漢當地媒體開始介入,政府決策者和省市社科研究專家紛紛發表觀點。
由此可見,武漢之“重”,不僅表現在產業結構與經濟統計的數據上,更因為武漢這座城市承載著太多人的渴望與希望。或許,這就是武漢之所以成為“武漢”的心理原因所在。而在方方看來,“這一切,對于一座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使這座城市的韻味綿長,自有一種動人的魅力溫暖你的心。”
鏈接 》
決策者談武漢
武漢城市圈與其他城市群最大的不同在于,武漢的首位度很高。武漢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水平。因此,武漢要按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發揮龍頭作用”,“率先實現改革突破,率先形成體制優勢,率先增強發展活力,率先實現經濟崛起”。同時,武漢經濟的崛起,也將為長江流域經濟梯度發展發揮更好的傳遞和輻射作用,從而促進流域區域協調發展,加快長江經濟帶建設步伐,打造中國新的增長極。
——湖北省委副書記、
武漢市委書記楊松
武漢的在校大學生在全國排名第二,科研院所排在第三位,科教優勢是武漢最大的優勢。這也是我們最大的遺憾,我們培養了這么多人才,但是都“孔雀東南飛”,絕大部分都到了沿海發達地區。……武漢的城區面積在全國是第三第四的水平,但是經濟總量,財政可用于城市建設的數量和比例都是偏低的,要把這個特大城市建設好,面臨著投入不足等問題。如果小一點,也許能做得更精致,更漂亮。但是大有大的好處,至少在中部地區目前還沒有一個城市可以像武漢這樣,經濟總量這么大,而且在很多方面的龍頭地位都是不可置疑的,這也是今后發展非常好的基礎。
——武漢市市長阮成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