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讓國家級開發區緊閉的大門開始松動,而揚州的成功,讓各個省級開發區意識到,這絲松動確實觸手可及。
2009年8月,中國大部分省級開發區情緒沸騰。
類似情形在1992年曾出現過。是年3月,溫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開啟了“第二批”2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門;這次則是揚州經濟開發區。
7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函復江蘇省政府,同意揚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此時,距國務院上一次批復省級開發區升級已經過去7年。期間,各省級開發區的升級夢從未停止過,但一次次均被兜頭潑上一盆涼水。直到2009年初,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才讓緊閉的大門有一絲松動,而揚州的成功,讓各個省級開發區突然意識到,這絲松動確實觸手可及。
頭彩揚州
盡管7月24日,國務院就已批復揚州經濟開發區升級,但要等到7天后的8月1日,這個批復才會正式生效。從揚州經濟開發區到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揚州人還要等上7天。為了接下來的這7天,揚州已經奔波了7個月。

7個月前的1月14日前后,包括揚州經濟開發區在內的全國15個省級開發區,收到了一份來自商務部的電文。在舟山市發改委官方網站上,一則消息提到,在這份編號為“商資電[2009]0094”的文件中,商務部稱國務院已將各地方政府上報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申請批轉商務部辦理,要求各申報單位于1月19日下午5時之前,提供各自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特點等相關情況。
盡管揚州在接下來的升級爭奪中拔得頭籌,但其啟動卻屬江蘇最晚。要等到期限的5天后,揚州才將材料上報至江蘇省有關部門。不過,2009年春節一過,“申報最晚”的揚州行動卻最快,只花了20天就拿到了江蘇省8個職能部門的所有批復。
由于此次升級審核工作,是由國家商務部牽頭,與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會簽,并與國家發改委會商,然后報國務院審批。在接下來的7個月,揚州相關官員開始頻繁來往奔波于北京、揚州之間,甚至部分官員長駐北京。其中,他們必須等待國土資源部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對于所有申報的開發區而言,這都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用相關媒體的評論說,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目的性非常明確,直接與開發區的擴區、升級掛鉤”,“不符合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開發區將會失去擴區升級的機會”。
盡管國土資源部早在2008年就已啟動此項工作,但直到今年6月底,省級開發區的評價才得以完成。將近半年的時間,足以讓當初直接發到15個省級開發區的文件傳至幾乎全國省級開發區。升級競爭開始突破15之數,除安徽等省外,其他各省幾乎均突破了當初的范圍。
在浙江,寧波、湖州、嘉興、紹興、余杭、鎮海、長興等地都在積極推動省級開發區升級。這其中,只有嘉興、長興開發區出現在年初商務部文件中。不過,7月底,嘉興、湖州開發區與紹興袍江工業園區卻通過相關部委審核,進入最后審批階段。
在福建,除泉州經濟開發區正積極申報外,龍巖也在近日將龍巖經濟開發區與龍州工業園整合劃一,計劃在9月完成整合的所有工作,10月上報申報材料。
這樣的省份不在少數。不過如此一來,“一省原則上批一個”的審批規定,就讓各開發區面臨的省內競爭更勝于省外。在江蘇,此次和揚州一起申報的還有吳江、常熟、鎮江和徐州等地的省級開發區。在審批過程中,相較而言,國家發改委更傾向于欠發達的蘇北地區。得知情況后,揚州相關領導親赴北京,向國家發改委匯報揚州開發區的優勢與升級的意義。
起伏之間
揚州是幸運的。
7月底,駐扎在北京西長安街周邊的揚州人馬忙著回家慶祝時,更多的開發區忙著進駐北京。與揚州幾乎同時獲批的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讓他們堅信,國家級開發區申報的大門此次確實要打開了。
這扇大門并非第一次打開,其開闔轉換,歷來與國家宏觀經濟背景、產業布局密切相關。
1984年5月,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為推動這14個城市的發展,國務院特區辦開始研究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年底,國務院在14個城市批準成立了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設立顯然帶有鮮明的中央主導型特點,地方相當被動。
等到1992年,第二批國家級開發區設立時,這一特征已經變成了地方主動。由于在經濟轉軌時期,各地政府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它們在首批開發區成功的鼓舞下,紛紛舉辦各類開發區。此次申報之門大開,在承認各地開發區成績之外,也暗含整頓之意。隨著越演越烈的開發區熱,最終讓國務院在1992年12月作出“立即停止再審批和建設新的開發區”的重要批示。
2001年前后,國務院再次啟動申報工作,批準中西部14個中心城市已經運行的省級開發區,提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區域協調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此次十多個國家級開發區的設立,明顯是希望將東部沿海成功的經驗復制到中西部,帶動當地經濟。
不過,似乎每一次國家級開發區申報重啟都伴隨著一輪開發區熱。2002年,面對新一輪的開發區熱,國務院再次關上申報大門,這一關就是7年。
此次國家級開發區申報的大門能打開多久尚不得而知,不過,此次重啟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盡管中國經濟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但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日前亦表示,國際經濟前景還不明朗,外需下滑壓力仍然很大,中國在擴大內需方面短期內還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很難完全彌補外需大幅萎縮帶來的影響。
面對如此局面,商務部在4月出臺的《關于2009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給出的對策是,希望國家級開發區“積極促進就業,繼續成為所在地的經濟增長極,成為國家規劃的新的經濟增長帶的重要支撐點,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促進平臺。”
這一意圖,在幾乎同時由科技部啟動的省級高新區升級中,同樣明顯。
2009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同時獲批的還有湘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這是時隔12年后,國務院首次審批的國家級高新區。
在科技部7月發布的《關于發揮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亦明確提出“加快省級高新區的升級工作,對有優勢、有特色、符合條件的省級高新區,加快審批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對此,科技部進一步解釋道,“國家高新區要充分發揮支撐地方經濟增長中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國家高新區的作用,對戰勝金融危機、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與此前數輪升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此輪開發區升級的基本原則是“三個不變”:開發區的四至范圍不變、管理體制不變、稅收政策不變。相關專家告訴《決策》,這是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兩稅合并”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優勢的又一弱化。可以預見,隨著政策優勢的繼續弱化,新晉國家級開發區將要面對比之先行者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部的機遇
2009年4月,在中部論壇合肥會議上,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表示,將推出7項優惠政策支持中部崛起,其中之一便是:盡快啟動中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和重點省級開發區升級。
這一表態,給中部省級開發區的升級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日前,江西省科技廳已經在調研3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并上報國家批準,擬申請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而江西省商務廳則擬將井岡山、九江、新余、贛州等7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上報,申請成為國家級開發區。
湖北此次有黃石、襄樊和鄂州等3家經濟開發區申請升級,其中黃石經濟開發區已通過國家相關部委的全部審核,進入國務院最后審批階段。與此同時,湖北宜昌開發區亦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湖南,除湘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外,岳陽早就已經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運作岳陽經濟開發區升級申報工作。同時,湖南亦全力支持郴州有色金屬產業園創建國家級開發區。
對于國家級開發區,中部各省充滿期望,這不單單是國家級開發區的牌子與優惠政策的吸引力,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機下產業“西進”加速帶來的中部開發區擴張需求。
相關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趨勢,以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服裝行業為例,來自中博會上的消息顯示,2009年一季度,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地區的紡織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國之首,產量同比提高約30%。
顯然,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來自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呈現加速度向中部地區轉移的現象。這不僅對于中部是一件好事,對于整個國家而言亦能利用這個趨勢,進一步推動產業轉移,形成東中西部合理的產業梯度結構。
不過,“要支持中部地區大力承接東部沿海乃至國際的產業轉移,就需要在中部地區建立較好的承接開發區,尤其是國家級開發區。”相關專家告訴《決策》。但實際上,中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相對較少。在此前國務院批準設立的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東部沿海地區占了32個,西部地區13個,中部僅有9個。
以東部無錫市為例,無錫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一系列特色園區,而中部一些地區國家級開發區數量則相對較少,即使在省會城市也是如此。
在采訪中,大部分申報的中部省級開發區表示“不便細說”,不過均對商務部的優惠政策充滿希望。來自舟山市發改委官方網站上的消息稱,商務部表示,此次審核升級不分時間先后,哪一個省級開發區符合條件,就批準哪一個升級。
對中部而言,這是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