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經安徽省政府和國家建設部同意,安徽省建設廳組織修編《安徽城鎮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于2006年元月正式實施?!兑巹潯穼嵤┙哪陙恚蚱淠繕嗽O置的戰略性、空間布局的前瞻性、政策策略的有效性、調控程序的規范化,對逐步完善全省城鎮體系,實現安徽省“十一五”城鎮化發展目標,促進全省城鄉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動城鎮化協調發展,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促進社會進步、改善民生的戰略選擇。當前,面臨嚴重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國際經濟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的嚴峻挑戰,加強城鄉、區域合作,變挑戰為機遇,才能實現城鎮化的新發展。
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破除長期以來形成的已不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的高度,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目標,立足省域空間,細化省域城鎮空間分區的發展重點和策略,構成“東向發展、奮力崛起”的省域開放空間結構,并通過下一層次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及城市總體規劃的調整和完善,得到落實。制定《規劃》實施細則,落實《規劃》強制性內容,完善《規劃》實施的決策和監督機制。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能力進入城鎮、有條件居住在城鎮、有機會在城鎮發展,使之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加強鎮、鄉和村莊規劃,加強農民最急需、最基本的道路、給排水、環衛、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使廣大鄉村居民安居樂業。
以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促進城鎮化協調發展
加強省域空間的區劃研究,針對省域城鎮空間結構的特點,科學預測各級城鎮發展空間利用需求,有針對性的提出省域空間分區的發展重點和途徑,包括空間組織、核心城市、區域空間發展戰略、建設協調重點內容和行動計劃,明確省域分區空間的管治協調重點內容,包含城鎮布局、交通設施布局、水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利用和重要基礎設施廊道等,并將之充實到《規劃》中。針對不同空間層次和不同類型地區的調控對象,完善以區域空間開發管治和協調為主的《規劃》實施機制,明確相應調控的內容、手段、方式、標準、程序等管治和協調的政策措施,既為城鄉可持續發展提供監督管理依據,也為全社會空間資源利用活動提供共同遵守的社會準則。因地制宜,加強《規劃》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分類指導,促進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充分發揮《規劃》對城鎮化和城鄉建設的調控作用
面對21世紀前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強化《規劃》對區域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開發利用、管治協調等活動的綜合調控職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從傳統的“三個結構、一個網絡”向以區域空間管治與協調為核心的城鎮體系規劃轉變,滿足全省城鄉發展和省域空間資源保護的雙重需求。立足省級政府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的需要,體現《規劃》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政府依法調控不同地域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開發利用、管治協調、區域環境共保、重要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供法定依據。
強化《規劃》協調各行業專業規劃的指導職能
針對《規劃》實施過程中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編制行業專項規劃,以提高《規劃》的執行力。針對市政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加強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建設的力度,滿足城市供水、排水、供氣、供熱的需求。進一步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產權結構多元化,完善特許經營制度,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運作環境。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完善市政公用設施防災技術標準體系,強化政府提供市政公共服務責任和監管職能,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統籌城鄉市政公用設施的規劃建設,逐步實現公用服務向城郊延伸。
以創新實施對策落實《規劃》
立足優化省城空間結構,健全區域空間管治機制,引導區域性的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協調區域間矛盾沖突,統籌區域城鄉發展,實現《規劃》較為單一功能的城鎮體系規劃向以區域空間管治與協調為核心的綜合功能規劃的轉變。針對安徽不同地區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省情,遵循依法行政、分區管治、分級調控、有限干預、事權清晰的基本原則,按區域性城市密集發展地區、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區、省際跨界合作發展地區、資源型城鎮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振興地區、區域協調扶持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地區、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環巢湖流域綜合整治地區、城鎮規劃建設發展區、鄉村發展區等九類空間次區域,對全省地域空間進行劃分,分別提出規劃編制、建設項目的管理、空間管治重點等要求,建立省級空間分區分級管治機制,發揮《規劃》對全省戰略性空間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保護和提升生態環境的作用。
第一,對內建立“分區調控、點軸推進”的城鄉整合機制。強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強安徽區域經濟輻射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在培育區域中心城市時,除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一批特色產業群,使之成為啟動區域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的助推器。遵循城鎮體系發展規律,把發展重點放在發展潛力較大的城鎮密集地區,采取“強化中心、據點開發、形成軸帶、帶動全省”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促進全省“節點一軸線一網絡”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的比較完善的省域城鎮體系。
第二,對外完善“東向發展,中心集聚”的全面融入機制。發揮安徽地處中部的地緣優勢,加強聯系全省東西向重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經濟發展的崛起,必須在對內整合城鄉的基礎上,建立“東向發展,中心集聚”,對外全面融入長三角的機制,實現安徽省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優先發展以合肥為核心的省會城鎮圈和以蕪湖為核心的皖江城鎮帶,率先全面融入長三角,逐步推進全省有時序、分梯度的融入長三角,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加快實施以東部為參照系的追趕或趕超戰略,突出比較優勢,建設面向長三角其他省(市)的“四大基地”,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實施以提高中心城市整體競爭力為核心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到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上,以優勢地區率先發展,增強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和帶動能力。發揮《規劃》調整區域空間結構,引導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合理配置與建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統籌協調作用,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向各級中心城市的集聚,加強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輻射和帶動全省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立空間資源集約利用的《規劃》實施協調機制。在《規劃》實施中,注重城鄉空間資源的集約利用,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優化城鎮化發展模式,著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效率,加快實施以空間資源集約利用為目標的省域空間發展戰略。健全省域城鎮空間資源利用的實施協調機制,加強產業與城鎮布局的協調,提升省域密集地區城鎮群與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走出一條布局合理、資源節約、功能完善、個性突出、環境優美、城鎮競爭力不斷增強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鄉協調發展的城鎮化之路。
城鎮化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這期間,《規劃》作為政府重要調控手段,是有效保護和利用各類自然和人文資源,綜合安排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公共政策,在安徽城鄉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已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尤其是在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面對中央擴大內需的戰略決策,進一步發揮《規劃》指導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作用,已成為政府越來越重視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