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穩定強大和一個國家國民的幸福感是分不開的。影片中,導演不留情面,真實記錄、批判了美國醫療保障體系的缺陷。
2009年4月初,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醫改方案正式出臺,盡管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等現實問題仍然客觀存在,不過我們的醫療改革,正朝著盡可能保障每一個公民健康的方向努力,畢竟,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既無需一味羨慕他國醫療制度的完善,也不必一味抱怨我國醫療制度的缺失。我們可以通過一部電影來了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醫療制度。2004年一部涉及美國“911事件”的紀錄片《華氏911》令導演邁克爾·摩爾聲名鵲起,這一次他在《醫療內幕》中則將矛頭對準了美國的醫療保障制度。
美國人怎么看病
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美國是不提供全民醫療福利的國家之一。美國醫療保險的形式有兩大類:社會醫療保障和私人醫療保險。
社會醫療保險主要是如老年、失業、殘疾及貧困人士等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申請。這其中,主要又分為老年人“醫療照顧”保險和貧民“醫療救濟”保險。這些保險都有一定的申請條件。州政府每年都要對保險參加人進行審核,以考察其收入和資產變動情況,決定是否給予申請資格。
相比少數群體的社會醫療保險,大部分美國人選擇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的私人醫療保險。美國政府鼓勵公司和業主為雇員提供醫療保險費,表面看來,由公民自己承擔的保險金并不是特別高。但是實際上,美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醫療費用的快速上漲,公民享受衛生保健的不公平性,以及政治種族因素而造成的醫保無法實現等等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醫療內幕》這部電影一開始呈現的,就是將近5000萬沒有醫保的普通人的生活狀態。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為自己縫膝蓋傷口的男性,他沒有能力去就醫,因為他沒有醫保。而另一位工人,因工傷截斷了兩根手指,工廠只能支付一個手指的醫療費用,于是他面臨哭笑不得的選擇:要么花12000美元修復無名指,要么用80000美元修復中指。這樣一種荒誕戲謔的開篇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調:嚴肅中不乏黑色幽默。
不管是沒有醫保的5000萬人,還是那2億5千萬買了醫保的公民,都無法得到基本保障。這些擁有醫療保障的普通人,他們之中有買醫保破產寄居在兒女家的夫婦。有79歲高齡因為醫保不夠仍要做搬運工的老人;有出車禍遭保險公司拒賠,理由是沒有第一時間報案的女性;還有因為太瘦和太胖遭健康保險公司拒絕的年輕人。所謂的醫療保障并沒能給他們帶來實惠,反而增添了很多負擔。
并不是只有普通公民對醫保體制存有意見,邁克爾·摩爾在調查中發現,在醫保行業工作過的人也紛紛發來電子郵件表達自己的不滿,“我恨衛生組織”、“保險公司都是混蛋”、“這是一個腐敗的體系”。第一位出來懺悔的是在保險公司做咨詢工作的女性,她提起曾經因為不能提前告知申請對象他們努力爭取很久的醫療保險將會無效,感到非常難過并留下眼淚。在她的談話中,我們得知如果患有心臟病、糖尿病之類的疾病,是沒有可能申請到醫保的。并且諸如這樣一些不能申請醫保的疾病列表非常之多,正如影片中諷刺的比喻,多到“可以把房子繞一圈”。
接著,導演又請出四位投了全保本應沒有后顧之憂的女性。她們卻因保險公司以種種理由拖延和拒賠,或是延誤了治療或是病死家中。
電影中有一位小女孩因急病送醫院,醫院在審核保單時指出,她只能到另外一家指定的醫院治療。父母與保險公司交涉了一個小時,小女孩卻因耽擱而死亡。
還有一位黑人,因為保險公司的決策者拒絕同意為他的骨髓移植手術付款最終死去。他的妻子在病床旁眼睜睜地看著他承受疾病的折磨而毫無辦法,她氣憤地說,如果丈夫是醫院的或保險公司的領導,或者就是一位白人,也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影片還批評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醫療改革法案。法案通過后,其中14名參與投票的議員在會議后辭職,去醫藥行業賺大錢去了。因為新法案允許更多的私人保險公司從事醫療保健計劃。這使美國的私人保險公司可以進軍4000萬老年人的保險市場。這次醫療改革法案的通過確實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是美國醫療保障計劃自1965年創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改革。新的改革計劃耗資將近4000億美元,主要針對美國的老年人和殘疾人。根據法案,這些人參加聯邦醫療保健計劃后就可以報銷處方藥,而以前,如果他們不購買比較昂貴的商業保險,處方藥是不給報銷的。當時的總統布什對此表示歡迎。但是美國民主黨反對者認為,新法案耗資巨大,是一項試驗性的改革,主要的受益者卻是保險公司和制藥公司。
在追問事實和尋找真相以后,摩爾說到。每個人應該生活在“大家”的世界,而不是“我”的世界。國家保障與公民健康密不可分,需要每個人的切實努力,他制作的這部影片就是其努力的一部分。
美式醫改困局
這部電影關注的是公民健康保險問題。美國盡管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但在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國醫療制度優良性的排名中,它只位列第37位,僅比斯洛文尼亞高一名。并且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不提供全民醫療福利的國家。過于追求商業化的醫療保障體系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正是導演希望挖掘和呈現的。
媒體經常美化美國的先進,使國人誤認為在發達國家人們過著像天堂般的生活,醫生救死扶傷,看病不用自己花錢。事實上,導演一步步展示出的內容告訴我們,美國有很多人買了保險,卻享受不到保障,甚至有很多人為此付出極大代價。保險公司只顧經濟利益而不考慮患者的生死。正如影片中某位簽署保險文件的負責人所言,對于那些長長的拒保文件,他只負責蓋章從不過目。
事實上,美國政府也曾試圖進行改革。但是幾屆政府以“公費醫療”會使醫生收入降低、稅收增加、政府控制會讓醫療質量和效率得不到保障等理由來搪塞,否定“公費醫療”在美國的可能性。這樣,美國的醫療改革遲遲沒有行動,卻讓國會議員和商業保險機構從中漁利。 導演最初采用的是一連串鮮活個案。這些醫保的受害者們因為各種問題對美國醫療保障制度表達不滿。接下來,導演又記錄代表保險行業一方的聲音,證明這一制度的確存在不合理性。在意圖給出這些問題原因的過程中,源頭追溯到政府一方。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大額醫療保險金上漲,醫療成本卻沒有顯著增加,并且醫藥公司股價大漲,賺取的錢財卻用來支持政客的大選。
政府支持的公費全民醫療制度的優越性在影片最后四分之一部分被淋漓盡致展現。導演和觀眾都看到了一種可能性。從加拿大、英國到法國,導演一次次見證一些美國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實。比如,不需要排隊看病,不需要審核做手術,醫院會給你路費,有免費上門服務的醫生,甚至政府還送免費義工來幫忙洗衣做飯等等。導演以一個普通人的立場來審視真相,審視美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差距究竟在哪。到底是政府沒有條件實施公費醫療制度,還是為了自身和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而不愿去做呢?
一個國家的穩定強大和一個國民的幸福感是分不開的。影片中,導演不留情面,真實記錄、真實批判了美國醫療保障體系的缺陷。
美國有政治家認為政府主導的醫療保障體系,將導致中央集權的福利國家的誕生。但是像美國這種過度追求商業化的醫療形式,只會增加人民負擔。正如片中醫療商業保險帶給美國的兩個結果:交不起保險費的人,沒有醫療保障,納入醫療商業保險的人,也常得不到應有的治療。中國一度按照美國醫療模式進行改革,一度因為倚重市場和商業,導致藥價高漲和醫院過分逐利、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
醫療保障體系應該是惠及每個人的,應該是廣泛和公平并存,因為基本的醫療保障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在生命和道德面前,利益應該退位。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和施行者,有義務保障公民個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