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畫家比畫。
一日,一畫家邀請另一畫家到家里看畫。拉開畫簾,畫上的鮮花活靈活現,畫室瞬間春意盎然,引來窗外蜜蜂采蜜。由此可見畫家手法之高明,足以亂真,連蜜蜂也給瞞了。
隔日,另一畫家邀請畫鮮花的畫家來家里賞畫。畫家把客人帶到畫簾前,客人有點不屑地用手去掀畫簾,想看對手究竟畫的什么。但當他的手一碰畫簾,立即面露慚愧相,說我輸了。原來畫的就是畫簾。
你能把蜜蜂給瞞連,我能把你畫家給瞞了。
真是一個比一個高明。
推而廣之,什么樣的領導才能稱得上是成熟的領導者?才能稱得上是達到高境界的領導者?通常,我們都把領導者視之為與眾不同的人、能輕易與眾人區分開來的人。
其實,這種推論是越來越站不住腳。真正的成熟領導者并不走那些一眼就能從眾人中辨識出來的人。領導者是對組織目標負責任之人。領導者對組織目標負責任的方式就是把眾人的潛能激發出來,集眾人之力以達成組織目標。如果一個領導能夠把眾人對組織目標的責任心都激發出來,把每個人都激勵成一個個“領導”,領導者的職責和使命就能順利地完成。
不管做什么,都有神似與形似之分。最高境界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初入道者可能會更多地為形似所惑,過于拘泥于事物的表面特征,追求的是領導者表面的做派。對表面做派的追求必定會妨礙對領導本質的理解。如果刻意去尋覓領導者表面的區分度,最終會成為超然手眾人之上的孤家寡人。這種結局與領導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有位對領導深有體驗的長者說過這么—段話:當帶領10個人的隊伍時,我會走在前面;當帶領100人的時候,我套走在邊上;當蒂頷1000人的時候,我會走在后面;當帶領2000人的時候,領導就可能隱形于眾人之中。這真是真知灼見。
隱形于隊伍之中,居于領導與非領導之間,行領導之實,但不拘泥于領導之形,這是一種高超的領導境界。
記得老予《道德經》對此有一段充滿辯證法的表述: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在日益廣告化的當今時代,人們熱衷于形象包裝。有的領導更是熱衷于此,把自己偶像化、概念化。其實,這往往弄巧成拙。真正深諳現代領導藝術的領導者,都是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包袱,返璞歸真。不為形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