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美國爆發的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宣布了所謂“華盛頓共識”的破產,也宣布了新自由主義命運的終結.歷史再次證明,“無為之手”不是對政府職能的正確詮釋,當面臨危機時,政府更應該有所作為,發揮“扶持之手”的作用。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政府應該從加強監管入手,重在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
關鍵詞:金融危機 ;政府 ;作用;資產負債表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09)05-0002-03
一、國家資產負債表分析框架
(一)國家資產負債表分析的理論基礎
國家資產負債表分析的基礎是對國家金融資源和金融資產的認識。 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可以劃分為公共部門、金融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四部分。 由于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承擔宏觀管理的職能,可以合并構成公共部門。部門資產負債表反映出國家金融資源在部門的分布狀況, 資產負債表項目的變化可以反映各類沖擊對部門的影響。 如表1所示,當面臨負的沖擊時,資產價值下跌;當低于債務面值時,部門就會出現違約,發生破產。 部門資產下降的過程也就是部門信用風險累積的過程。

(二)基于國家資產負債表進行宏觀金融風險研究的方法
首先, 以國家資產負債表反映的資產和權益狀況作為宏觀金融風險的研究對象。 以部門金融資源存量指標作為對象, 研究各類沖擊對資產存量價值和波動性的影響, 從而為宏觀金融風險的度量和管理提供客觀基礎。
其次,結合金融市場的信息進行宏觀金融風險管理,從而使金融風險管理具有前瞻性。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可以反映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編制或有權益資產負債表, 則將市場信息和歷史資產負債表信息結合起來, 可以對宏觀金融風險進行前瞻性的預測。
最后,構造反映宏觀金融損失的有關指標。借鑒微觀層面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有關技術和工具,構造反映宏觀信用風險的有關指標,如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等。
(三)基于資產負債表的部門間風險傳遞機制
部門間風險的傳遞是宏觀金融風險的重要特征。 使用資產負債表矩陣可以描述部門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反映風險在部門間的傳遞狀況,如圖1所示。其中,金融部門是社會信用關系樞紐,公共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的風險都可以通過負債項和金融部門資產項的對應關系傳遞到金融部門。 由于公共部門對金融系統存在隱性擔保, 金融部門風險最終會通過擔保機制傳遞到公共部門。
使用或有權益資產負債表矩陣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由于部門間的債權債務關系體現為金融市場的權益工具, 權益價值的變動和波動可以反映部門間的風險傳遞狀況,因此,通過考察或有權益資產負債表矩陣, 就可以對部門間的風險傳遞狀況進行實時監測。

國家資產負債表反映的部門間風險傳遞關系可以為我們認識美國此次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形成提供分析框架, 為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部門的風險提供分析視角。
本次金融危機最初以次級抵押債券市場動蕩的形式出現, 但形成的原因則是各商業銀行和信貸機構向不具備借款條件的借貸者大量發放住房抵押貸款。 隨著住房價格開始下跌及借款利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借款者不能按時還貸或者放棄還貸, 開始違約, 從而造成商業銀行等信貸機構的不良資產迅速增加,轉化為商業銀行的風險。而此前商業銀行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 把這些次級房地產信貸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轉變為CDO等次級抵押貸款的衍生產品。大量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投資這些金融衍生產品, 又將住戶部門風險轉移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由于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金融全球化時代,美國又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因此, 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也就自然地轉化為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
為應對危機, 各國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由于公共部門和金融部門之間存在隱性擔保的關系, 政府采取組建資產管理公司和再貸款以及注資等方式來化解和控制金融部門風險, 實質上是將金融部門風險轉化為公共部門風險, 這就是政府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的作用。 在金融危機的關鍵時刻,政府這一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因為公共部門的風險承受能力要遠遠大于一個或多個金融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二是金融機構破產的成本(本身的成本和社會成本) 很可能要遠大于政府發揮作用所支付的成本。 但是政府花費大量成本應對金融危機也有其不合理性, 因為政府的錢畢竟是納稅人的錢,如果金融機構是因為其高管過度冒險, 盲目追求高額報酬而瀕臨破產, 最后由廣大納稅人來承擔風險, 則是極不合理的。 但在金融危機爆發的關鍵時刻,只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應該或者實際起什么作用?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答案, 都可以概括地用“手”來比喻,即:“無為之手”、“扶持之手”和“掠奪之手”。(1)政府應該是一只“無為之手”的理論來自亞當·斯密。他把市場比喻成一只“看不見的手”,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可以導致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在市場上,所有個人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為社會服務。通過市場交換,經濟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社會福利實現最大化。(2)政府的第二只“手”是“扶持之手”,這是福利經濟學的基本思想。福利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定義社會福利(比如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總和), 確定福利最大化的目標,然后討論如何通過政府干預, 采取諸如反壟斷和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措施,來幫助增加社會福利。這類討論所假設的基本前提都是國家的目標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國家是善意的,是對市場不足的必要補充。(3)政府的第三只“手”是“掠奪之手”。這方面的研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應是曼庫爾·奧爾森(Mancur Olson)。他指出,在人類社會,總有一些人會想,生產財富不如掠奪財富來得容易。而要掠奪財富,就要有武力。靠武力和掠奪獲得財富的人有兩種,奧而森稱之為“流寇”和“坐寇”。“流寇”搶完就走,所以他對完全摧毀一地的經濟在所不惜, 而“坐寇”則要考慮到今天搶光了明天就沒有了,不能“殺雞取卵”。奧爾森把國家視為“坐寇”。另外一個討論“掠奪之手”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施萊弗(Andrei Shleifer),以他為代表的學者,近年來就“掠奪之手”這一“政府病”主題寫了很多文章。 [1] 施萊弗等強調, 不能天真地假設國家的目標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政府,或者說掌握國家機器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標, 有自身利益。 要理解政府的種種行為, 一定要理解掌握國家機器的人的自身利益和利己行為。 從美國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宣布了所謂“華盛頓共識” 的破產, 也宣布了新自由主義命運的終結,歷史再次證明,政府作為“無為之手”不是對政府職能的正確詮釋。當經濟面臨危機,社會遭受厄運時, 政府更應該有所作為, 應該發揮“扶持之手”的作用。
(一)美國、歐洲各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從此次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已經采取的對策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注資。如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政府都采取了向商業銀行注資的策略。 二是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收購一些金融機構的股權。如美國、英國等國政府采取了收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部分股權的策略。 三是債務擔保。如美國、歐元區國家政府。四是采取減稅、增加項目投資, 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等刺激經濟措施。如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
下面對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析。(1)以上四種方式主要是把金融部門的風險轉化為公共部門的風險。(2)美國和英國都迅速地推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國有化措施, 挽救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我們都知道,美國的意識形態是強烈反對國有化的, 但是這次它被迫用國有化的方式挽救金融體系,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面臨的問題多么嚴重。經過迅速大規模的國有化,現在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金融公司已經變成了國有公司。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公司像房利美、 房地美現在都變成了完全的國有企業。 而美國、 英國政府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國有金融機構的所有者。(3)全球主要國家的政府空前一致地進行緊密協調, 以應對這次金融危機。 這次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從美國到整個西歐,從北歐和東歐的部分國家到俄羅斯,從日本到韓國、印度、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紛紛卷入危機。有不少國家,如冰島、烏克蘭、匈亞利等,還面臨國家破產的風險。正因如此, 各國政府為應對這次金融危機進行了空前的合作和配合。(4) 采取措施的弊端也顯而易見。 一些大的金融機構為追求高額回報進行冒險,最后由廣大納稅人為其“買單”,這一方面引起廣大納稅人的不滿, 另一方面會刺激更多的公司去過度冒險。
(二)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分析
中國是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相對較小的國家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與國際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程度的隔離。 但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因此,全球經濟衰退一定會非常嚴重地影響中國經濟。因此,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從危機爆發伊始,就在積極采取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2008年底, 中國政府出臺了引人矚目的“4萬億元” 經濟刺激計劃;(2)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松”,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積極”;(3)一些地方政府出臺對當地企業的扶持政策, 如協調當地銀行為一些瀕臨破產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 對一些困難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
下面對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進行分析。(1)中國政府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不是用來拯救某些瀕臨破產的企業, 而是用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的。主要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重建, 對拉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作用更明顯,同時,也沒有“用納稅人的錢為一部分道德缺失的投機者買單”的弊端,更沒有像美國那樣把一部分企業國有化,因此,深得社會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靠投資拉動經濟也有一些負面影響, 有可能出現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還有可能出現低工程質量、 勞命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以投資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將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扭曲, 量的增長很可能以質的下降為代價。(2)一些地方政府扶持當地企業的一些政策, 如協調銀行為一些出現財務危機, 可能瀕臨破產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實行稅收優惠,這對一些產品適銷對路、技術水平高、產品質量好的企業可能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 但對那些以前就盲目擴張, 行業產能過剩的企業,尤其是對那些能耗高、污染環境、生產效率低、技術水平落后,早該淘汰而沒有淘汰的企業,則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 商業銀行在政府的游說下,為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也會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 各國政府已經發揮了哪些作用呢? 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陸克文認為:“國家顯然在三個領域做出了首要貢獻:拯救私人金融體系,防止其崩潰;提供對實體經濟的直接刺激,抵消社會需求的減少;建立國家和全球性管理機制,由政府來承擔和實施這一系統規則的最終責任。” [2]
一個經濟體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從經濟低迷中重新崛起?筆者認為,這主要取決于政府采取何種配套的政策措施,來清除積弊和刺激經濟,尤其是修復銀行系統有效提供信貸的能力, 以及重新恢復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 根據對過去發生的金融危機的分析,平均來看,在爆發金融危機以后,各國需要兩年才能走出經濟低迷期,大約需要4年才能恢復到趨勢增長水平。歷史上只有兩次經濟低迷期延續了更長的時間: 一個是日本的“10年低迷期”, 原因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其效果適得其反;還有就是美國的“大蕭條”時期,當時政府協調應對危機的能力很弱,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
盡管發生的金融危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通常是在金融體系的某些領域杠桿水平過高,然后導致信心崩潰,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卻有相當大的差異。 決定經濟衰退時間長短和嚴重程度的是政府采取的應對方式, 尤其是政府能否設法恢復消費者、 企業、 投資者和貸款方的信心。以上各國采取的應對措施,對恢復消費者、企業、投資者和貸款方的信心是有積極作用的, 應該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三、結論
1. 以國家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金融風險研究方法為金融危機的研究和應對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將宏觀金融風險的研究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礎上,宏觀金融風險界定、部門金融風險的識別和度量、 金融風險管理三個環節在金融風險的內涵和有關分析工具的使用上都具有一致性,使我們在認識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傳遞以及政府為什么要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發揮作用等方面形成邏輯一致的、清晰的分析思路。
2. 美國政府為拯救金融危機,積極采取行動,其行動的本身就標志著“華盛頓共識”的破產。 這次金融危機再一次證明政府合理的干預不再是“可恥”的事,而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還是應該從加強監管入手,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而事后應對雖然十分必要,但畢竟是下策。
3. 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弊端,如增加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等。僅指望政府拉動經濟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政府應探討如何加強和改善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提高對金融危機的預警能力。在我國,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刺激民間資本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安德列·施萊弗,羅佰特維什尼. 掠奪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療[M]. 趙紅軍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陸克文(Kevin Rudd). “第三條道路”的使命[J]. 財經,2009(4).
[3]葉永剛,宋凌峰. 國家資產負債表與宏觀金融風險管理研究[C]//.金融評論. 2006卷(第2輯).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06.
[4]王一江等. 國家與經濟 [M]. 張早平,王義高編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許成鋼. 解釋金融危機的新框架和中國的應對建議[J]. 比較, 2008(39).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