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薈萃,而且也是人生體驗的沉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有許多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豐富資源,對學生進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生命、關注生命、關愛生命、善待生命,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
一、關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滿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生命意識淡薄等諸多心理問題。為此,在學習一些富有生命意識的課文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作為參照,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思考人生。
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和外公相依為命。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但翠翠的內心卻無比孤獨,因為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導學生對自身生命的關注,思考自己的人生。《藥》中的兩個人物夏瑜和華小栓,一個為了“天下是我們大家的天下”的人生理念,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因迷信“人血饅頭”的功效而命喪黃泉。可以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的價值取舍。
在我們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哲理散文對學生生命意義的關注。趙鑫珊的《人是什么》,馮友蘭的《人生的境界》,都在倡導理性化地關注生命,思考人生。通過學習,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不斷地工作,人必須把握好現時。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則含蓄地告訴人們: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應該看看莊子,學學莊子。因為莊子代表了人們無路可走時的一種外冷內熱、心智極高的人生形象,從而引導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灰心喪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思考生命,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甚至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使他們有理想,有追求,為他們的生命確立一個支點,引導學生善待生命。
史鐵生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雙腿殘疾,是命運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成功就要到來的時刻,他的母親卻永遠離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他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人生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寫作是史鐵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證。史鐵生讓充滿劫難的生命活得輝煌燦爛。司馬遷遭受宮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況下,隱忍茍活,忍辱負重,終于寫出了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讀完《報任安書》,學生就會明白,完成《史記》是司馬遷善待生命的最好回報。
三、善待生命,借助好的典型,引導學生珍愛生命
語文教材中,無論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還是作者自身,他們都是最好的學習典型。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勞質樸,但在封建禮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種勢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以祥林嫂為參照,反省自身,學生就會懂得更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生命煥發出光彩。《一碗陽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對厄運,三人合吃一碗陽春面,“頭碰頭”,合力抗掙,終于迎來命運的轉機。海倫#8226;凱勒身有殘疾,但她并不因此而抱怨命運,厭棄生命。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8226;凱勒以感人的、富有詩意的情懷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難的精神。在文中,作者處處拿自己跟健全的人作對比,具有規勸世人的意味。
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樣也是教育學生珍愛生命的最好教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8226;凱勒就是如此。借助海倫#8226;凱勒的人生作為一個典型,不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與啟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對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嗎?健全的人還會讓平常的日子總是平淡嗎?《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慘遭奇恥大辱,身廢名敗。但是他忍辱負重,執著于信念,終于著就信史照耀塵寰,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獻、精彩的文學經典——《史記》。魯迅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是贊頌作品,更是褒揚作者司馬遷。學習出自《史記》的《鴻門宴》和《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篇課文時,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贊頌,對藺相如榮辱觀的評價,是司馬遷對生命最有價值的詮釋,其本人就是值得學習的典型。還有編著《詩經》的孔子,因身處困厄之境而寫成《春秋》;遭遇不信任而被流放、寫就千古名篇《離騷》的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逆境,善待生命,成就一番事業的詩人、作家,不勝枚舉,他們自身就是很好的學習楷模。
如果說一般的正常人很難體會到海倫#8226;凱勒的生活感受,那么請看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羅蘭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在《我為何而生》一文中,這位偉人的自我結論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單純而又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西方現代主義的一些文學作品也富有生命意識,如《變形記》表現了人的異化,《等待戈多》表現了生命的虛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這些課文,就能更加透徹地理解人生的含義,從而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
此外,教師還應積極開發利用課外語文教學資源,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性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作者單位:河南省蘭考縣第一高中)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