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權利是公民作為權利主體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資格。從權利的屬性來看,受教育權利應包括受教育的選擇權、受教育的主張權和受教育的福利權。同時,從受教育權利的來源及存在形態看,受教育權利直接來源于法律的規定,它是一種法定權利。重視教育法治的國家,普遍把受教育權納入法定權利的范疇。盡管我國的教育立法起步較晚,但在我國憲法中,早已把受教育權納入了公民權利的范圍,明確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從1980年中國第一部教育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以來,國家已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共七部教育相關法律,國務院制定了《掃除文盲工作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16項教育行政法規,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近200項部門規章,各省級人大、政府制定了100多項地方性教育法規和規章,初步形成了我國的教育法律體系。該法律體系的建立,對于公民受教育權利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
對于云南和寧夏兩地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其受教育權利不僅受到前述基本法律的保護,而且還得到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保護。如:《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第十九條提出,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大力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有重點地辦好寄宿制學校;在發達地區普通中學開設民族班或者開辦民族中學,其辦學條件、教學和管理水平要達到當地學校的辦學標準和水平。《云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義務教育條例》等文件中也有相關規定為學生的受教育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權利意識現狀
公民的受教育權利意識是指公民對受教育權利的認知和主張,以及對他人認知和主張受教育權利的社會評價。其中,受教育權利認知是指人們對自己應該或實際享有的受教育權利的認識、理解和態度,它反映著人們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強弱;受教育權利主張是人們對自己應該或實際享有的受教育權利予以主動確認和維護的意識,如當自己的受教育權利受到侵害時尋求合法途徑加以維護的意識。通過本次調研我們發現,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和家長的受教育權利意識普遍較為淡薄。
1.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意識狀況
從總體上來說,學生不想上學的狀況比較普遍,對受教育權利的態度比較淡漠。比如,在訪談中有老師反映:“我們這兒的學生很喜歡在外面游蕩,每天都會有學生不來上課,跑出去玩摩托車,家長不管,老師也管不了。”“也有一些學生,其實他家里還是能供得起上學的,但是還是觀念上覺得讀書無用,就不來上學。”“曾經有個學生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學,卻因為路途遙遠,放棄了去上大學的機會。類似的情況還不少。”“實行并校政策以后,許多生活在山區的學生離學校較遠,來回學校不僅路途遠,而且交通極為不便。他們大都寄宿在學校,一周或一月回家一次,加之年齡較小,長期離家對他們的情感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使他們產生了不想上學的想法。”由此可見,雖然不想上學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都反映出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生的受教育權意識極為淡薄。
2.家長的受教育權利意識狀況
家長不愿意送孩子上學的情況并非十分嚴重,但是其對孩子接受教育多持一種冷漠和放任的態度。大多數家長被問到“對孩子以后的升學有什么樣的打算”這一問題時,均表示“不知道”“沒有想過”。家長的態度是“不愿讀書就不讀了,如果愿意讀書也送他去讀”。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太關心,只要孩子在學校不犯錯誤就好。還有的家長對現在的學校教育沒有信心,認為現在上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有教師認為,學生父母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不愿意送孩子上學,但又沒有相應有效的強制措施。雖然有政策規定父母不送孩子上學,可以對其進行罰款,但問題是鄉村干部不是執法部門,沒有權力罰款。這樣就只有靠一些村規民約來約束父母,村委會會把孩子的入學情況和扶貧的指標掛起鉤來,有時候會采取暫扣土地的措施,但這都不是絕對有效的。
二、受教育權利意識方面的問題及其原因
從學生和家長受教育權利意識的現狀來看,學生和家長對受教育權利缺乏基本的認知,并持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同時以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將受教育視為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手段而非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價值的根本要求,認為讀書沒有用處,新的“讀書無用論”又開始抬頭。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也不會想要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和捍衛遭到損害的受教育權利,甚至對政府采取的保護其受教育權利的措施采取反抗的態度。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自然環境條件
自然環境因素對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影響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表現尤為明顯。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十分適宜動植物的生長,因此該地區居民普遍成熟得較早。在這種情況下,尚處在受教育階段的學生特別是女生的性意識萌發較早,早婚現象突出,故而學生常常會因為結婚而放棄學業。
2.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狀況對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制約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經濟發達導致受教育意識不強,這集中體現在傣族居住的地區。傣族居民多從事旅游業、種植業,生活富足、安逸,家中有孩子上學反而加重了家庭的負擔,許多家長認為不上學孩子也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加之現在大學生就業困難,家長和學生看不到升學的美好前景,相反,留在家鄉卻能過上很好的生活。許多傣族學生看到家長沒有文化也照樣過得很好,更是堅定了“讀書無用”的觀念。另一方面,經濟貧困導致受教育權利意識淡薄,這主要體現在哈尼族、布朗族居住的地區。這兩個民族生活在山區,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很少有利用文化知識來獲取生產技術、生活技能的經驗,所以對讀書有何用的認識是十分模糊的。而且微薄的經濟收入也使他們難以承受高昂的學費,導致其自動放棄受教育的機會。
3.宗教信仰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和家長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形成來說,宗教信仰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以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地區為例。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把佛寺不僅當成宗教的活動場所,而且當成教育機構和學習文化的場所,甚至認為宗教教育重于學校教育。按照宗教傳統,傣族男孩到了七八歲時都要進入佛寺幾年接受佛寺教育,主要學習佛經和傣族語文。男童進入佛寺后,社會角色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被視為佛的使者,只接受佛爺的管教,父母都變成為他的信徒,得向他跪拜受禮,因而也容易對其是否接受學校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同時,這樣的學生難以理智區分佛寺的和尚角色與學校的學生角色,容易將優越感帶入學校,或完全以和尚的角色替代學生角色,導致其接受學校教育的觀念和意識較弱,行為也與學校學習的要求格格不入。此外,傣族的宗教節日很多,佛寺一有宗教活動,這些學生大多數要回寺念經,傣族男生也要參加相關的活動,所以,傣族男生請假曠課的情況較為普遍,將學校教育放在無足輕重的位置。
4.家長的文化教育水平
家長文化教育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其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態度。特別是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整體教育水平不高,家長的文化程度也相對較低,本次調研所訪談的家長大多是初中及以下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大多以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來衡量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同時顧及教育投入的長期性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對子女是否接受教育采取放任的態度,甚至希望子女不要接受太高程度的教育。
5.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統稱。它包括對法的本質、適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和法制觀念等。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法律意識不強,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也未能形成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將宗教、道德和法律混為一談,對于訴訟避而遠之。因此,他們很難對“權利”這一法律的基本范疇形成很好的認識和理解,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培養無疑是空中樓閣。
三、建議
公民受教育權利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對于公民受教育權利的真正實現、國家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以及法治國家的最終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提高公民的受教育權利意識,應該樹立其基本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和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依法辦事的意識,正確的訴訟意識,等等。具體來說,就要普及法律知識,深入持久地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方略;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同時,針對本次調研中發現的學生和家長受教育權利意識薄弱的現狀,分別提出如下建議。
1.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愿意讀
一是逐步建立對縣(市)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的實績考核制度,在部分縣(市)試行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方案,對各縣(市)教育局實行年度教育工作主要目標管理考評,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縣(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評估機制,進一步落實縣(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責任,把評估考核制度落到實處;二是從教育評價的層面上研究對策,通過推行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督導評估方案、普通小學督導評估方案,建立健全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對校長、對教師、對學生的測量評價體系,用正確的評價導向引導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引導校長依法按規律自主辦學,引導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將升學競爭引向學校辦學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競爭;三是通過組織學校體、衛、藝、德育等專項督導檢查,督促學校從管理層面上下功夫,正確處理普及和提高、數量和質量的關系,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上好必修課,開好選修課,搞好活動課,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多設置一些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幫助的、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努力創造條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不同的側面感受到教育的價值、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愿上學、愛上學、上好學。
2.強化宣傳執法,讓家長愿意“供”
一是強化教育宣傳。家長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法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進一步加大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及各省、區、市《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民族教育條例》《義務教育條例》等法律法規,讓家長明白不送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違法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努力提高群眾的教育法律意識和依法送子女上學的自覺性。二是講清“情理”。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生動的事例幫助群眾消除“讀書無用”的錯誤認識,樹立崇尚知識的社會新風尚。三是采取強制措施。突出重點,針對“釘子戶”,加大教育執法力度,處罰少數,教育多數。
3.完善政策制度,優化學生讀書條件
首先,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真正適合當地教育狀況和現實狀況的法規政策,既要考慮到當地人民的思想觀念,又要照顧到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應鼓勵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各級各類技術學校的創辦,同時課程制度的建立也要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應配合當地的旅游業、種植業設置相應的課程,以此來吸引學生繼續升學,繼續深造。其次,完善相應的教育經費制度。國家和各級政府要保障教育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貫徹新的義務教育法關于經費分擔的規定。落實地方法規政策,如云南省“三免費”政策,通過州、縣、鄉三級財政和社會捐贈籌措“特困生”救助金,區別不同情況,定期下達“特困生”補助專款,為“因貧輟學”的學生提供上學的機會。最后,針對集中辦學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各部門應加大對學校宿舍、交通狀況的綜合改善,對家離學校較遠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加強心理輔導,改變他們不想上學的想法。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