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是我國中小學校具有特色的傳統基層組織。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以教學研討為主要任務的教師小組是教研組的前身。1957年,教育部根據這一組織的性質和任務正式發文將其規定為“教學研究組”[1]。從此,教研組的建設一直受到教育實踐的關注,在當前普遍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和校本教研的情境下,教研組活動對教師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值得探索。
一、以專業研討為內容,定位教研組活動
傳統教研組的教研活動比較單一,甚至流于形式:教研組長組織教師擬定教研計劃上交教務處;教研活動時間由學校制度規定(一般在政治學習之后進行);教師談上課的感受,或者略微評點一下公開課。有時,政治學習時間太久,教研活動也就可有可無了。等到學期末,教研組長上交教研總結,教師上交一篇教研筆記或心得,一學期下來,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收獲甚少,教研組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教研組不是管理組織,而是專業組織,所以教研活動并不是行政會議或政治學習,而應是教師的專業研討會,這種專業研討對教師的合作教學和專業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強調校本教研的現在,教研活動更是教師校本教研的重要平臺和途徑,在教研活動中,教師可以相互討論,發現教學問題,激發研究靈感,共享研究成果。所以,教研活動要定位于幫助教師發展和教學改進的重要專業研討活動,實踐中要從這一定位出發構建教研組的活動方式。
二、發揮教師主體性,自下而上擬定教研計劃
教研組應當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組織,在教研活動中,教師的發言、討論、分享不受行政規定的約束,是教師的主動行為,是教師表達自己,與他人分享教育經驗的強烈愿望的表現。因此,教研活動中應激發教師的主動性,而不是加強行政規范性。教研組的組織形式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由教師商討、擬定教研組的活動計劃。
教師是教研活動的主體,教師發展是教研活動的重要目的。如果教師是完全按照他人的安排來工作,甚至以他人的計劃來發展自己,那么教師發展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只有強調教師專業生命質量的提升,才可能有真正的教師發展。[2]只有實現自主的發展,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質量的提升”。教師自主設計發展方向和任務,不僅是為了計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更是為了激發教師的主動發展意識,以及主動發展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研組工作的基本思路應做到“重心下移”。教師要自主思考本學期的發展方向,自主申請工作和研究任務,如申請全校研討課、申請成為發展對象;教研組長根據教師的計劃協調相互之間的合作和分工,并制訂教研組的教研計劃。這種方式可使教研組中的每一位教師都成為自主策劃的一員,而且在主動設計的基礎上強調相互合作,使得教研組活動的計劃自下而上地形成。這樣既避免出現教研組活動只有計劃沒有行動的形式化問題,又促進教師主動發展意識的提高。
三、堅持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連貫性,圍繞主題提升價值
教研活動具有專業性指向,因此研討主題應當確定,否則就會成為自說自話的大雜燴。教研活動明確主題,并不只是明確任務,關鍵在于保持活動的針對性,這樣才能使教研活動發揮作用。保持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并不局限于一次教研活動。對于不能通過一次教研活動就能解決的主題,可以安排一個主題的系列研討活動,讓教師在研討活動中發現問題,活動后找資料學習,繼續研討,最終讓教師真正能在教研活動中受益。
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實驗的部分基地學校實行“前移后續”的聽評課研討方式。在“前移”中,組內每位教師參與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教學設計,形成“一課多案”,然后其中一位教師承擔第一次教學實踐。“后續”以多層的方式展開。在第一層“后續”中,教師圍繞主題,對第一次課展開討論,由于每位教師都經過了前面的獨立思考,研討會比較深入。在第二層“后續”中,由其他一位或多位教師根據大家的研討結果承擔教學實踐,形成“一案多課”。之后,教師再針對主題進行研討,通過學習、實踐,這次研討通常比第一次更為深入,利于解決授課中遇到的問題。第三層“后續”中,教師通過系列的主題研討,整理自己的收獲,以文字的方式相互交流。“前移后續”的研討方式中,多次教研活動針對一個主題,實現了主題蘊涵價值的提升,也使教師在某個問題上的收獲更大。
四、鼓勵教師共享式合作,促進研討過程互動
教師在課堂中總是獨立承擔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時缺乏與他人的合作,這種孤立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局限于自己的經驗,而很少能得到同伴的啟發。教研組的存在正是對孤立教學方式的打破,教研活動也是教師合作的重要途徑。
教師之間的合作有多種,有的教研組就采用任務分擔的方式:各個教師分別承擔一課的教學設計,再通過教研活動討論,相互交換教案。這樣,每個教師只要備一課就完成了多課的教學設計。這種合作方式使教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課,通過相互討論更能促進備課的質量,分擔完成教學設計,效率比較高。但是,這種方式也容易使教師產生惰性,對其他課沒有深入的思考,甚至有的教師不認真備課,單純借用他人的工作成果。
其實,合作并不等于分擔,而應是在自主基礎上的共同承擔和共享。首先,應當發揮教師的自主性,讓教師自主獨立地對問題或任務有前期思考,這是對任務的共同承擔,而不是分頭承擔,也是合作得以順利和深入進行的基礎。其次,教師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相互討論、共享各自的工作成果。這種共享不是既定成果的交換,而是觀點的溝通和交流、啟發和補充。上文所述的“前移后續”聽評課方式中,教師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共同交流和共享研討成果,這也體現出教師之間的共同承擔和共享。
“接力棒”式的定課研討活動方式,也是教師合作的另一個良好平臺。先由一位教師設計教學方案并展示教學實踐,其他教師聽評課;再由第二位教師接過進行教學設計修改并展示教學實踐,其他教師聽評課,如此螺旋式地推進教學計劃和實踐。這種方式使教師有共同的任務關注,每位教師都需要認真思考,積極貢獻自己的成果,也吸收他人的成果。
五、積極利用外界資源,保持教研活動的開放性
教研組并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組織,教研活動也不應局限于本組教師。相反,教研活動應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在教師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對外開放。這里的開放有兩個意思,一是參與成員的開放,例如邀請校外專家、校內其他教研組教師等;二是研討內容的開放,教研活動并不一定限于聽評課,也可以是課題研討、讀書研討等。
參與成員的開放,有利于通過外部人員和外界信息啟發教師的新思考,實現多元、多層、多群的互動,使教研活動在教師已有的水平上有所突破。學校可以不定期地邀請學科專家、教研員、兄弟學校的骨干教師等各種專業人員參與教研組研討。學科專家善于提供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支持,往往能突破實踐的局限;教學專家善于從實踐操作入手,使研討保持實效性。這種成員的開放,使研討過程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多層次互動和雙向構建,教師有更大的收獲。
內容的開放是在堅持以教研為主題,以促進教師發展和教學改進為目的的前提下,鼓勵各種內容成為研討主題。例如,通過教研活動,分享承擔課題的教師的研究成果,或者通過與其他教師共同討論,幫助他(她)研究。通過這種分享和互助研究,不僅承擔課題的教師獲益匪淺,其他教師也會有收獲。但也要注意,內容的開放應保持在專業研討內,不能過于開放或放任自流,以至專業之外的事務也成為研討主題。
綜觀以上所構建的幾種教研組活動方式,我們要看到其中具體的形式,更要看到形式背后的理念。教研組活動首先需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不論是活動計劃還是活動過程,都應鼓勵教師自主、主動地承擔任務、開展研討。我們可以稱之為“重心下移”。其次,教研活動需要具有針對性和連貫性。不僅一次教研活動針對一個主題,一個系列的教研活動也應相互連貫,這樣才能實現一個主題所蘊涵價值的不斷提升。我們可以稱之為“價值提升”。再次,教研活動需要鼓勵教師相互合作,這種合作不是任務的分擔,而是共同承擔任務和共享成果,在互動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和相互促進。我們可以稱之為“過程互動”。最后,教研活動需要保持開放性,不僅在參與人員上對外開放,在研討內容上也保持一定開放性。我們可以稱之為“結構開放”。概括而言,教研組的活動方式應當體現出四個理念:重心下移、價值提升、過程互動、結構開放。這也是葉瀾教授提出的現代型學校特質中的四個方面。[3]
參考文獻:
[1]蕭宗六.學校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6.
[2]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1).
[3]葉瀾.實現轉型:世紀初中國學校變革的走向[J].探索與爭鳴,2002,(7).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