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毛澤東,1953年2月
“建設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斗能力的海軍。”——鄧小平,1979年8月
“為建設具有強大綜合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而奮斗。”——江澤民,1999年4月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紅旗在“總統府”上飄起。就在同一天下午,在距南京數百里外的江蘇泰州白馬廟,人民海軍的第一支部隊——華東海軍誕生。這一天就成為新中國海軍成立紀念日。60年來,中國海軍與時俱進,經歷了戰略調整和變化,但是海軍戰略的防御性始終沒有改變。
創建時期:保衛沿海沿江
1949年至1955年為人民海軍的創建時期。在這一時期,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并在1949年lO月1日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盤踞在臺灣的國民黨軍隊雖已實力大減,卻仍想卷土重來,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美帝國主義的海上威脅,同時也面臨國民黨軍隊的海空封鎖和騷擾破壞。剛剛組建的人民海軍,武器裝備嚴重不足,整體力量弱小。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主席及時提出,要建設“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朱德也指出,海軍“保衛國防的第一項重大任務是防守海岸線,保衛領海”。可見這一時期,黨中央、中央軍委確立的海軍戰略運用目的是保衛沿江、大陸海岸至沿海島嶼。在這創建初期,人民海軍不僅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珠江口和長江口的海上封鎖,還取得了沿岸重要水域的制海權,積極配合陸軍擊退國民黨軍隊的竄犯襲擾活動,并徹底粉碎了美國操縱聯合國、糾集英法等16個國家對我國的禁運。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根據形勢的變化,海軍的作戰任務從準備解放臺灣轉變為準備應對美軍的入侵。1953年,出于更好地指導東南沿海作戰,海軍制定了“力量前伸、積極作戰”的方針,年輕的人民海軍先后參加了解放沿海島嶼的作戰,在海上對敵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斗;通過一系列積極爭奪東南沿海制海權、制空權的行動,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海空破壞行徑,協同陸軍收復東礬列島,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列島,將國民黨軍逐出浙江沿海,形成了比較有利的海上戰略態勢。到1954年,解放了除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以外的東南沿海全部島嶼。
1956年至70年代末:近岸防御
在這個時期,我國經歷了大規模經濟建設、三年自然災害、 “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經濟、政治事件。在這個階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陸仍然面臨國民黨軍的海空襲擾,以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我國大規模入侵的威脅,我國面臨的海上安全環境極為嚴峻。在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之后,臺灣國民黨軍隊從1962年起又選擇不同登陸地點不斷地在大陸沿海進行襲擾。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海軍根據中央軍委制定的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也相應制定了“以分散的海上游擊戰與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殲滅戰相結合”,即“海上破襲戰與沿海抗登陸戰相結合”的海軍作戰方針。其后又于1960年將海軍作戰方針調整為“開辟海上獨立戰場,進行海上破襲游擊戰”。
基于上述方針,我海軍與優勢強敵及國民黨軍展開了作戰,先后采取了打擊敵人“武裝滲透”、“兩棲突擊”、“海上襲擊”等反小股作戰行動。1965年進行的“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海上襲擾行動。1974年,南越海軍派艦入侵我西沙永樂群島,我海軍為了維護領海和領土主權進行了自衛反擊戰。1988年3月14日,我海軍又對入侵南沙赤瓜礁的越軍進行了自衛作戰。
70年代,人民海軍根據中央軍委確立的戰略方針的要求和海軍以輕型兵力為主的實際情況,主要在島岸對海警戒雷達作用范圍和岸基航空兵飛機作戰半徑內的近岸水域開展一定的制海權斗爭,并最后形成了指導海軍戰略運用實踐的海軍作戰理論。
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近海防御
經過30余年的發展,人民海軍武器裝備有了較大的發展,開始具備一定的近海作戰能力。以鄧小平“近海防御”的思想為依據,人民海軍于80年代中期提出和確立了“近海防御”海軍戰略。該戰略賦予海軍的使命,減少了配合陸軍防守國土的成分,增加了維護祖國統一、保衛領土完整和維護海洋權益的內容。在此期間,鄧小平又進一步明確了海上戰略防御范圍,他指出: “我們的戰略是近海作戰,大家以為近海就是邊沿,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鄧小平所講的“近海”范圍是與太平洋南部,以及其他大洋相比較而言的,是戰略上的概念。
“近海防御”戰略向世人表明:人民海軍是為了保衛國家海洋權益和安全、保衛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的和平外交服務的。中國不搞全球型的進攻海軍,即使實現了現代化、信息化,海軍戰略的防御性也不會改變。從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和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出發,考慮到海軍的實際作戰能力,當時確定海軍的戰略防御范圍是第一島鏈以西的黃海、東海和南海。這一范圍基本包括了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應歸我管轄的海域,也包括了南海諸島等我國固有的領土。海軍在“近海防御”戰略的指導下,在近海海域進行了南沙自衛反擊戰,收復和進駐了南沙七個島礁,同時圓滿完成了支援國家經濟建設、海洋科學考察、海上軍事演習和海上武器試驗等任務。
今后:依然立足“近海防御”,確保近海海域控制權
針對未來的制海權斗爭將在陸、海、空、天、電、計算機空間網絡等多維空間戰場上展開的趨勢,以及我海軍現實實力,我們今后仍應立足于“近海防御”的海軍戰略方針,盡可能確保近海海域的控制權。
為此,海軍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深化訓練內容和進行組訓方式改革創新,突出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訓練,同時重視開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積極參加雙邊、多邊聯合演練。發展新型武器裝備,優化裝備結構。建造新型國產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和飛機,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裝備為主體、第三代裝備為骨干的武器裝備體系。潛艇部隊具備水下反艦、反潛、布雷和一定的核反擊能力。水面艦艇部隊形成以新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為代表的水面打擊力量,具備海上偵察、反艦、反潛、防空、布雷等作戰能力。航空兵部隊形成了以對海攻擊飛機為代表的空中打擊力量,具備偵察、反艦、反潛、防空作戰能力。陸戰隊形成了以兩棲裝甲車為代表的兩棲作戰力量,具備兩棲作戰能力。岸防部隊形成了以新型岸艦導彈為代表的岸防力量,具備海岸防御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