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仍在按其內在邏輯的必然性向前推進、擴展和深化,在一個接一個的國家捅出了一個接一個的破洞,從一個階段到更加深入的下一個階段。
危機的第一個階段出現在美歐銀行系統,如果不是各國政府的緊急注資,它們注定會像“大蕭條”時期一樣,全面地陷入崩潰。政府向銀行注資是第二個階段。事實上,各國政府出資挽救的那些大銀行和大企業的負責人,恰恰就是制造這場危機的人。現在看來,這些救助措施也是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金融系統。第三個階段,就是國家干預的回歸。各國政府開始擴大財政支出,實施規模越來越大的經濟刺激方案。在國際層面,政府間的合作得到了強化,合作的范圍也在擴大,“20國集團”順理成章地取代了“8國集團”,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新架構。
在最初的驚慌失措過去后,人們清楚地認識到,這場危機無疑是冷戰結束以來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危機已經使全世界損失了50萬億美元的財富。在西方主要工業國家中,英國是第一個正式宣布步入經濟衰退的國家。現在英國已經陷入了70多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調查顯示,危機致使英國損失了近2萬億英鎊的資產,每個成年人平均損失額為4萬英鎊。在過去10多年里,愛爾蘭是歐洲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最快的,現在它成為了受創最重的歐洲國家之一,預計今年經濟衰退的幅度至少為6%,失業率超過11%。德國多年來出口額一直雄踞世界第一,但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各國進口需求減少,德國的出口也出現了戰后以來最嚴重的滑坡。據德國統計局報告,今年1月德國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0.7%,預計全年對外貿易額下降幅度為8%。
此次危機使美國財政困境雪上加霜。美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今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到11860億美元,占GDP的8.3%。聯邦債務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占GDP的82%,都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最高水平。美國國會2月中旬通過了7870億美元經濟振興方案,但美國經濟下滑的速度絲毫沒有減慢。到2月底時,失業率已經沖到了8.1%,創下了25年來新高紀錄。
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還要嚴峻。由于石油價格大幅度下降,俄羅斯和中東各產油國的出口收入銳減,許多重要項目被迫中止。東歐地區經濟則是全面崩潰,正焦急地等待著國際經濟機構的救援。非洲大陸過去一些年來持續增長的進程也中斷了,從北部的蘇丹到南部的津巴布韋,到處都有閃著火花的導火索,一些國家正醞釀著內戰。
東亞地區經濟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大。過去幾十年來,東亞地區經濟最顯著的特征是通過促進出口來驅動經濟快速增長,這是由東亞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的。與美歐發達地區相比,東亞經濟整體上仍相對落后。在一個發展不平衡但競爭卻日趨激烈的世界中,后起的國家不得不從事跳躍,跳過一些中間階段,實現跨越性發展。通過出口來拉動增長,實質上是一種跳躍方式。但這種增長模式本身具有一種盲目的、無計劃的性質,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潰塌,需求大減,東亞地區經濟勢必受到重創。
日本目前面臨著“戰后最大經濟危機”。據日本內閣最新公布的數據,去年第4季度日本經濟比上季度下滑了3.3%,按年率計算為12.7%。僅從統計意義上看,這個數字也是很驚人的。在過去的一年多來,日本經濟產業省已經連續6次下調對日本經濟形勢的判斷。鑒于生產持續急速下滑,就業形勢也進一步嚴峻,經濟狀況急速惡化,經濟產業省日前再次將經濟形勢判斷從“進一步走弱”下調為“衰退”。韓國人均收入在2007年首次突破了2萬美元。隨著經濟急劇衰退,本國貨幣幣值持續下落,按美元計算的國民收入大為減少,估計今年會降到15000美元以下,退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
總之,目前尚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場危機會在短時間里結束。相反,它還在一步一步地向更深處走去,現在已經進入了第四個階段——保護主義的全面“復辟”。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如期而至的。盡管保護主義始終遭受到強烈的批評,但絕不應將其一概視為是缺乏理智、違反常理的行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是國家,國內政治總是高于國際政治。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政府都必須把解決就業、尤其是增加年輕人就業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首要任務,為保護國內就業而實行一些保護性的做法,一般在國內政治中總是能夠得到支持。但保護主義的“復辟”畢竟給全球經濟的復蘇制造了最困難的問題,對于東亞地區來說,這也將是尤為艱難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