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內閣總理金英日抵京訪華
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邀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總理金英日3月17日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五天的正式友好訪問,此訪是金英日就任總理后首次訪華。訪問期間,金英日與中國總理溫家寶舉行了親切的會談,并共同出席了“朝中友好年”的開幕式。
溫家寶在與金英日會談時表示,中朝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黨和政府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朝關系,將一如既往地本著“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加強合作”的精神,與朝方一道不斷擴大各領域友好互利合作,更好地造福兩國和本地區人民。溫家寶建議:一要保持雙邊高層交往,鞏固兩國關系的政治基礎;二要深化務實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三要密切人文交流,重點辦好“中朝友好年”活動;四要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與配合,積極推進六方會談。
金英日表示,朝方高度珍視朝中傳統友誼,認為這是兩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朝方愿以舉辦“朝中友好年”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各領域的友好合作,使朝中傳統友誼更加發揚光大,造福兩國人民。
楊潔篪就中美關系發表演講
3月12日,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華盛頓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就如何推進21世紀中美關系的發展發表了演講。
楊潔篪指出,這次訪美是為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4月初倫敦會晤做準備。楊潔篪強調,胡錦濤主席與奧巴馬總統在倫敦金融峰會期間的會晤將為中美關系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雙方應早日啟動“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不斷增進相互信任與合作。
楊潔篪指出,中美要積極拓展互利合作。當前優先重點是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開展合作。雙方要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對話和協調,深化和擴大雙邊經貿合作,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金融經濟穩定和發展。兩國要加強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反恐、防擴散、軍事、科教文衛等領域合作,在朝鮮半島與伊朗核問題上等保持協調合作。
巴勒斯坦各派別就組成統一過渡政府達成一致
3月18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言人巴爾胡姆宣布,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已就組成統一過渡政府達成一致,為舉行大選做準備。但他同時聲稱,目前,各方仍在就未來政府的政治綱領和部門架構進行討論,討論的內容集中在是“尊重”還是“遵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原則的問題上。
關于未來政府的政治綱領,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領導人、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曾要求未來政府的政治綱領必須與巴解組織的原則一致;而哈馬斯則在對話中表示將“尊重”而不是“遵守”巴解組織的原則。巴解組織的原則是承認以色列、放棄使用暴力,并與以方簽訂一系列和平協議。哈馬斯目前沒有進入巴解組織,并表示它將堅持不承認以色列、不放棄武裝抵抗的政策。
巴內部兩大主流政治派別哈馬斯和法塔赫于2007年在加沙地帶爆發大規模沖突,哈馬斯隨后取得加沙地帶控制權,而法塔赫則在約旦河西岸地區成立過渡政府,巴內部陷于分裂狀態。旨在結束巴內部分裂狀態的新一輪巴內部和解對話于3月10日開始在開羅舉行。
首席大法官終復職巴基斯坦拔除政壇“雷管”
3月16日,巴基斯坦政府同意恢復2007年遭解職的首席大法官喬杜里的職務。同一天,主要反對派領袖、前總理謝里夫宣布中止支持喬杜里復職的抗議活動。
自2007年遭前總統穆沙拉夫解職以來,喬杜里被動成為巴基斯坦各派勢力政壇角力的“話題”。民眾廣泛視喬杜里為“民主象征”,解職他的前總統穆沙拉夫2008年迫于壓力辭職,承諾給他復職的現任總統扎爾達里因未及時兌現諾言而聲望下降,力促他復職的在野“大佬”謝里夫支持率卻暴漲。美國方面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一決定有利于解決長期問題,朝向國家和解邁出實質性一步。但有分析師認為,盡管暫時拔除“雷管”,但影響巴基斯坦政局穩定的因素并未徹底消除。
日本、韓國派艦艇赴索馬里附近海域護航
3月1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驅逐艦從廣島縣吳基地起航前往索馬里附近海域,以保護日本相關船舶免受海盜威脅。這是日本首次以“海上警備行動”的名義向海外派遣自衛隊。
兩艘驅逐艦各搭載兩架直升機,包括海上自衛隊的特種部隊“特別警備隊”在內,共有約400名海上自衛隊隊員搭乘這兩艘艦艇。另外,8名擁有逮捕海盜等司法警察權限的海上保安廳官員也一同出海。兩艘驅逐艦將負責保護日本籍船只、有日本人搭乘的外國籍船只以及日本企業運營或運載日本貨物的外國籍船只。
3月13日,韓國一支特遣隊乘驅逐艦從韓國南部的鎮海軍港出發前往索馬里附近海域執行反海盜任務,這是韓國首次派遣戰艦赴海外執行任務。這支被命名為“青海部隊”的特遣隊由包括30名特種部隊隊員在內的300余名官兵組成,他們所乘的“文武大王”號驅逐艦是一艘4500噸級驅逐艦,裝備一架“大山貓”直升機和一艘剛性充氣艇。“青海部隊”將與駐扎在巴林的聯合海上部隊共同執行打擊索馬里海盜和恐怖襲擊等任務,同時為經過索馬里附近海域的韓國船只護航。
法國決定重返北約軍事機構
3月11日,法國總統薩科齊正式宣布,法國將結束40多年來“孤立”于北約核心軍事決策體系外的歷史,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但將保持核力量獨立性。
法國是北約創始國之一。1966年7月,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擔心美國對北約的控制有損法國軍事獨立性,宣布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但保留北約政治成員身份。根據這一決定,所有法國軍隊撤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駐扎法國各地北約基地的北約軍隊也被要求離開法國。冷戰結束以來,法國逐步重新參與到北約軍事體系,并于1995年12月加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和軍事委員會會議,但仍置身于最核心的軍事一體化機構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