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三十五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在下半年時這成了人們談論的話題#65377;30年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們有理由慶祝,但30年后會怎樣?樂觀的說法是我國經濟還能保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強勁增長,悲觀的說法是經濟增長將會持續但增速會放慢#65377;在西方,多年來一直有人斷言中國經濟將會崩潰,只是這種預言沒有實現,反而是許多西方國家自己處于經濟蕭條中#65377;
縱觀近現代世界經濟史,似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保持住30年不間斷經濟增長的#65377;難道30年真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坎兒嗎?冥冥之中究竟有沒有我稱之為“30年詛咒”的天意?
法國的輝煌
法國有光輝30年的說法,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法國著名的人口和經濟統計學家弗拉斯杰首次提出來的#65377;他指的是法國經濟1945~1975年之間的增長,始于戰后廢墟上的重建,結束于1973年的世界性石油危機,連續高速增長的法國經濟從此開始低迷#65377;因此,嚴格說并沒有30年時間,因為1973年的石油危機遏制了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增長勢頭#65377;
弗拉斯杰指出,1950年時法國的人均收入還只有美國的一半,而到了1973年,就達到了美國的4/5#65377;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65377;雖然在這個時代中世界上大的經濟體都在持續增長,但法國增長得更快,主要來自于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時間的延長,而不是勞動力供給的增加#65377;法國在1947~1973年間保持了平均5%的增長,60年代平均增長率近6%,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經濟增速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二,僅次于日本#65377;
法國將近30年的持續增長還要歸功于指導性而非強制性經濟計劃的實施#65377;這個西方國家在戰后30年中實行了六個類似于中國五年計劃的經濟計劃,還幾乎把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影響力的部門都國有化了,其中包括能源#65380;航空#65380;保險公司#65380;儲蓄銀行以及大的工業集團(像雷諾汽車)#65377;在美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法國采取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工業和技術快速進步,同時也建立了對工人的社會保障體系#65377;這種計劃與市場結合的經濟被稱為第三條道路#65377;不過,盡管政策行之有效,法國經濟的高增長還是沒有超越30年,在1975年時,法國經濟僅錄得0.2%的增長,增幅大大下滑,30年輝煌被打斷#65377;
美國的態度轉變
二戰結束后,獨霸世界的美國人擁有世界上一半的生產能力和70%的黃金儲備,它的競爭力遠高于歐洲各國和日本#65377;統計資料顯示在1950年的時候,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3倍#65380;德國的4倍,而制成品的生產是德國的6倍#65380;日本的30倍#65377;
這是因為,德國和日本在投降后均被懲處,美國在戰后一開始就制定了拆毀德國和日本軍事工業的計劃,以從根本上消除這兩個曾經的工業強國#65380;同時也是美國競爭對手的工業生產能力#65377;
然而,伴隨著拆毀德日兩國工業的進程,兩國都出現了大量失業,經濟不振,社會矛盾加深,共產黨的力量開始壯大#65377;隨著政治制度完全相反的#65380;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開始建立,冷戰拉開了序幕#65377;美國人認識到,必須聯合昔日戰場上的敵人,才能在兩種制度的爭霸戰中處于領先地位#65377;因此,美國政府對歐洲和日本的政策發生了急轉彎,從消滅競爭對手變為扶持競爭對手,并實施了著名的以美元貸款為主的馬歇爾計劃#65377;同時,他們停止拆毀德日兩國的軍事工業,還允許這兩國貨幣貶值,使兩國對外出口能力增加#65377;
美國人在戰略上的重大調整使得其競爭對手都有長達二三十年的經濟增長,也使得世界經濟出現了持久繁榮#65377;
日本的再崛起
由上所述原因,日本經濟在戰后比法國經濟延后幾年才得以增長#65377;不過一旦放開了手腳,相同年代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和日本匹敵#65377;在1955~1970年間,美國制造業固定總額增長了57%,增幅雖大但也不過是兩位數,西歐則增長了116%達到了三位數,日本的增長幅度更為驚人達到了500%#65377;日本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保持了10%的增長,高過法國一倍,一度高居世界第一#65377;
大家知道,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給日本一個天賜良機#65377;日本徹底擺脫了敵對者的形象,成為美國在亞洲不能替代的盟國,又撈取了巨大的經濟實惠,成為美國軍火的供應商,在亞洲其他國家還沒有擺脫困境時發了一筆戰爭財#65377;
縱觀戰后西方經濟,戰勝國在美國帶動下#65380;戰敗國在美國的松綁下都出現了高速增長,美國人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作用功不可沒#65377;只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美國的競爭力已經衰落到和歐洲#65380;日本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這種態勢還在繼續#65377;
亞洲的增長
朝鮮戰爭讓日本發了戰爭財,之后重建中的韓國則開始了經濟起飛,1962年~1989年平均經濟增長達到8%#65377;韓國的工業化選擇了外向型道路,因為國內市場狹小資源貧乏#65377;韓國也走過了從中央計劃政府主導投資變為市場主導經濟的道路#65377;
上世紀60年代對中國人來說是災難深重的,但是我們周邊的國家和地區,不僅日本#65380;韓國,就連香港#65380;臺灣和新加坡的經濟都出現了高速而持久的增長#65377;不過,仍然沒有那個經濟體的增長周期超過30年#65377;
就日本來說,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同樣由于70年代的石油危機而中斷,不過沒過幾年日本經濟又重新恢復增長一直到1990年#65377;盡管日本經濟在戰后4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是處于增長階段,但增幅卻遞減#65377;同時,日本的經濟問題是增長期長但是衰退期也長,從1990年后到21世紀初十多年間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在西方大國中,是一個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又進入長期衰退的典型例子#65377;
日本的情況表明,產業政策和投資拉動在經濟重建的初期是奏效的,但不能長久不間斷使用#65377;
30年大限已到
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可以看到,世界上的經濟體幾乎沒有一個能連續保持30年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大國#65377;這似乎是經濟史上的一個詛咒#65377;經常被人忽視但又無時無處不在的經濟規律告誡人們,就像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人類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不會永遠一帆風順#65377;
我在2008年初出版的《財富幻象》一書的前言中寫到:“對中國人來說,2008年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年份;而對美國人來說,2008年肯定不是一個好年份,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都是不可避免的#65377;金融大鱷索羅斯和羅杰斯都預言過美元大跌,連言辭一向謹慎的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都不看好美國經濟#65377;美國經濟在2008年以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相當高,連帶著還會在不遠的將來嚴重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65377;這就是本書的思考,也可以稱其為結論#65377;”
那時是2008年的1月,中國人對北京奧運會充滿期待#65377;我當然沒有料到2月南方的冰災,5月的汶川大地震,我用了“可能”是個好年份的詞句#65377;但2008年的美國確實糟糕#65377;
30年大限已到,2009年會怎樣?
順應歷史規律
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65380;宏觀環境一下變得黯淡的時候,中國經濟能否獨善其身一枝獨秀呢?在我看來,我們的經濟從社會保障體系來說不如西歐,從人員技術水平來說不及日本,而我們的創新機制#65380;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又不如美國#65377;
即使我們有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65380;一心向往財富的消費群體和熱衷于拉動經濟增長的地方政府,但不要忘了我們60%對GDP的貢獻來自于出口,剩余的大部分又來自于投資需求的拉動,讓老百姓在一夜之間消除后顧之憂改變消費習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65377;所以,即便四萬億的政府投資如期到位,對拉動內需的效果也是有限的#65377;
如同美國人把刺激消費的手段用過頭一樣,中國要防止將刺激投資的政策用過頭#65377;過猶不及,即使最有效的政策都不能過度運用,甚至不能持續使用#65377;如同人體對抗生素的反應一般,剛開始還是有效果的,但是連續服用就會產生抗體,藥效就會減弱,甚至會引發其他的疾病#65377;我們現在看到,美國人以罕見的#65380;近乎于零的低利率促使銀行貸款,但美國企業還是因為得不到注資而一個個倒閉#65377;
要認識到世界經濟增長的前車之鑒,不能指望可以永久地硬性拉動經濟,經濟危機可能被熨平但不會消失#65377;與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般地實施救助,不如讓該倒閉的倒閉,該破產的破產,長痛不如短痛#65377;日本經濟長期增長轉成長期衰退的例子就在我們眼前#65377;危機并不完全是壞事,它通過企業倒閉員工失業,使產業結構#65380;市場價格和勞資關系重新恢復到一個合理水平,從而使經濟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再度起步,以尋求新一輪的增長#65377;
這種無論成為詛咒還是魔咒的結論是出于對經濟史的一種觀察和簡單判斷,我在兩三年前就和人講過這個觀點#65377;不過一個經濟學界的前輩曾對我說,如果有30年詛咒的話,那中國經濟增長應該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開始,這樣算的話,我們的經濟可能還有十多年的繁榮期#65377;
敬請關注下期系列之三十六:
500美元買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