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金融危機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但就美國經濟衰退的程度#65380;規模及持續時間而言,均無法與大蕭條相提并論#65377;
前不久,美國非官方的權威機構全國經濟研究局(NBER)宣布:二戰后美國第10輪經濟周期擴張到2007年12月抵達峰值,第11次經濟衰退始于2008年1月#65377;界定經濟衰退的傳統標準是一國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但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GDP尚未出現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65377;那么,當前美國經濟衰退的依據是什么?這次衰退又具有哪些特征?衰退的程度將有多深#65380;持續時間將多長?是否可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提并論?或是否超過二戰后最嚴重的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經濟衰退?再有,這次衰退將對世界各國產生怎樣的影響?

衰退的五個依據
NBER并不根據GDP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的傳統標準來確定衰退,而是基于其他認定的標準#65377;它認為:所謂衰退是指整個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大幅滑落,持續多月,通常可由工業生產#65380;就業#65380;個人實際收入#65380;批發零售等指標觀察#65377;
2008年初以來,這些指標大多已持續下降#65377;其一,2008年頭11個月,工業生產指數已下降8個月,從112.57降到106.11#65377;其二,失業率從2007年12月的4.9%上升到2008年12月的7.2%,創1993年以來新高;失業人數從754萬增至1111萬,即一年來失業人數增加近360萬,達194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65377;其三,2008年頭11個月,個人實際可支配收入按月份計算有6個月負增長#65377;其四,批發和零售于2008年2月開始進入疲軟狀態,7月以來連續出現負增長#65377;
GDP增長下滑是第五個依據#65377;GDP增長率在2007年第三季度達到峰值(4.8%)后開始下滑,第四季度降到-0.2%;2008年前三個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0.9%#65380;2.6%和-0.5%#65377;2008年前兩個季度GDP保持增長,主要是美國強勁的出口增長和1600億美元的退稅拉動消費所致,不然,這兩個季度的GDP增長也可能是負增長或零增長#65377;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第一#65380;二季度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0.77和2.93個百分點,即扣除出口因素,這兩個季度GDP增長率應為0.13%和-0.33%#65377;
衰退呈現四個“癥狀”
首先,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疊加的“綜合征”#65377;經濟衰退遭遇金融危機,兩者“惡性互動”,是本輪經濟衰退的突出特征#65377;2007年夏季次貸危機全面爆發,金融機構“去杠桿化”引起信貸緊縮,加劇房地產進一步下滑,并影響到消費和投資,從而導致經濟顯著下滑#65377;2008年初以來,經濟衰退加劇了金融機構虧損和金融市場動蕩,從而使次貸危機演化為全面的金融危機#65377;美國金融業瀕臨系統性“崩潰”的邊緣#65377;除五大投資銀行全軍覆沒#65380;“兩房”和AIG被政府接管外,花旗集團等銀行控股集團陷入困境,還有25家儲蓄銀行倒閉#65377;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在深化#65377;
其次,經濟下滑與通脹上升的“并發癥”#65377;本輪經濟衰退階段遭遇通貨膨脹壓力上升,這是近20年來經濟周期中罕見的現象#65377;在油價及其他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運行下,2008年頭三個季度,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率計分別上漲4.3%#65380;4%和4.9%,其中第三季度CPI為1991年初以來最大升幅;同期,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也上升2.2%~2.4%#65377;即美國整體CPI和核心CPI漲幅均高于經濟界認定的美聯儲容忍區間(1%~2%)的上限#65377;
第三,傳統“三大經濟支柱”同時“發病”#65377;住宅建筑自2006年中以來就一直陷入衰退之中,到2008年年底仍無起色,無論是房屋開工率#65380;新房和二手房銷售,還是房價均不斷下降,屢創歷史新低;兩年來建筑業失業人數累積增加90萬#65377;最近美國商業房地產業也處于疲軟狀態#65377;汽車生產不景氣已持續了一年多,全美汽車年銷售量從過去5年年平均1700萬輛減少到2008年的1300萬輛,其中通用#65380;福特#65380;克萊斯勒公司2008年汽車銷量分別減少23%#65380;21%和30%#65377;即使三大汽車公司已大幅裁員,收縮生產規模,也難以扭轉嚴重虧損和股價陡降的態勢,不得不向美國國會苦苦哀求“救助”#65377;由于建筑業#65380;汽車業及其他制造業的衰退減少了對鋼鐵的需求,加上鋼鐵產品價格下跌,2008年8月底到12月底,美國鋼鐵業周產值下跌了50%,從210萬噸減少到102萬噸,降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65377;鋼鐵業也在向美國政府求救#65377;
第四,服務業也受到衰退的“感染”#65377;美國供應管理學會的報告顯示,2008年非制造業指數平均為47.3,其中10月~12月為44.4#65380;37.3#65380;40.6#65377;該指數低于50,表明服務業活動萎縮#65377;2008年服務業失業人數增加126萬,多于同期制造業失業人數(49萬),占失業增加總人數的35%以上#65377;由于服務業占美國GDP和就業總數的比重舉足輕重(分別為77%和85%),該行業的生產和就業的萎縮,表明美國經濟已進入全面衰退#65377;
衰退的五大“病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65377;這次衰退是在前幾年經濟擴張期間積累起來的經濟隱患和風險大釋放的結果#65377;
其一,房地產泡沫破滅是導火線#65377;美國房地產總價值從1999年的12萬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22萬億美元#65377;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房地產泡沫,其間,房價上漲了85%#65377;在房價上漲的引誘下,購房者#65380;借款者#65380;貸款者#65380;投資者及投機者都在為賺錢進行博弈,連收入低和信譽差的人也獲得次貸而進入這一“大賭場”#65377;只要房價上漲,人人都是贏家#65377;但2006年第一季度房地產繁榮到了“拐點”,泡沫開始破滅,住房供大于求,因此,建筑商大幅度削減住宅建筑投資#65377;迄今為止,住宅建筑投資萎縮已持續10個季度,直接導致GDP增長率平均每個季度下降1個百分點#65377;
其二,貨幣政策矯枉過正是催化劑#65377;2001~2003年,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1%#65377;超低利率刺激了美國房地產的繁榮#65377;然而,美聯儲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加息,利率從1%升到5.25%#65377;在加息的影響下,2006年初美國房地產開始降溫,房價于2007年初開始下降#65377;房貸市場迅速惡化,許多購房者既無力償付房貸到期本息,又無法再融資,結果,房貸市場違約拖欠債務事件大增#65377;
其三,政府放松監管是禍根#65377;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通過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規,導致衍生產品層出不窮,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行的經營戰略從風險控制轉向借貸經營,將杠桿機制用到了極限,投行的杠桿率(公司負債與資產比率)從2003年的10倍提高到2007年的30倍;金融機構的投資領域轉向房貸擴張,尤其是經營高風險高回報的次貸項目#65377;另一方面,美國監管機制落后于現代金融業的發展,在名目繁多的金融創新活動中無能為力,例如,美國80%以上的金融衍生品是場外交易,不受到任何監管#65377;
其四,過度借債支撐消費是內因#65377;借債消費是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方式#65377;近些年,他們又將房屋作為自動取錢機(ATM)支持高消費,基于房產不斷升值的預期,以房屋作抵押從銀行獲得大量現金用于消費#65377;美國相當大部分家庭債臺高筑,家庭平均債務占可支配年收入的比例,已從1990年的約75%,上升到危機前的近130%#65377;但隨著房價下跌,他們不僅不能夠通過房屋進行再融資,還出現住房債務大于房產價值的“資不抵債”現象#65377;迄今為止,房價下跌使房產凈值損失超過2.7萬億美元,股市下跌又使股票市值損失7.8萬億美元,因此,美國家庭凈資產損失超過10萬億美元#65377;超巨大財產損失使消費者手頭拮據,加上貸款愈加困難,于是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消費開支出現了數十年來最大的收縮#65377;
其五,油價暴漲是外因#65377;在截至2008年7月中旬的5年間,原油價格從每桶35美元上漲到147美元#65377;據估計,油價上漲相當于每年向美國家庭征稅上千億美元,從而制約消費開支#65377;高油價對經濟的沖擊還表現在隨后美聯儲為抑制通脹而實施的貨幣緊縮政策#65377;在二戰后到2001年的美國10次衰退中,有6次與高油價有關,這一次也不例外#65377;盡管2008年7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已大幅度回落,但過去5年油價持續攀升,已成為美國經濟衰退的重要拖累因素#65377;
與三次嚴重衰退的比較
1929~1933年,美國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大蕭條);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美國發生二戰后以來最嚴重的兩次經濟衰退#65377;初步比較而言,此次衰退將可能是一次中等程度的衰退#65377;
當前金融危機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但就經濟衰退的程度#65380;規模及持續時間而言,此次危機均無法與大蕭條相提并論#65377;首先,1934年失業率達24%,而現在預測2009年的最高失業率為9%#65377;其次,1929~1933年工業生產下降超過50%,而預測此次危機工業生產將下降不超過10%#65377;第三,1929~1932年,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縮水89%,而2007~2008年,道指縮水40%#65377;第四,1929~1933年,美國GDP下降近30%,而預測2008~2009年GDP(年率)下降不超過2%#65377;第五,1929~1933年美國經濟衰退持續43個月;目前的衰退將可能持續18個月#65377;第六,大蕭條時全美40%的銀行倒閉,民眾因儲蓄沒有聯邦保險而損失慘重,并發生銀行擠兌;2008年儲蓄銀行倒閉25家,據美國存款保險公司(FDIC)估計,還有約200家銀行可能面臨崩潰,兩者相加占全美銀行總數(8000多家)比例約3%,而且這些銀行的儲蓄都有FDIC的擔保#65377;第七,當時失業工人沒有失業救濟#65380;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險,而現在有失業救濟和社保機制的保障#65377;第八,更重要的是,當時美歐各國實行以鄰為壑的政策,而現在主要經濟體加強協調合作應對危機#65377;
當前經濟衰退可能是戰后以來最長#65380;但不一定是最嚴重的衰退#65377;從經濟衰退持續時間看,一般估計目前衰退時間可能持續18個月,而1973~1975年和1981~1982年衰退持續了16個月#65377;但此次美國GDP#65380;工業生產#65380;失業率都可能輕于那兩次#65377;第一,從GDP從峰值到谷底的變化看,1973年第四季度到1975年第一季度為-3.1%;1981年第三季度到1982年第三季度為-2.9%;而預測2008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二季度將為-2.3%#65377;第二,從衰退期間GDP季度最大降幅看,1973~1975年為4.7%;1981~1982年為6.4%;而此次將為4.0%#65377;第三,從工業生產下降幅度看,1973~1975年達14.8%;1981~1982年為9%;預測2008~2009年將達9%#65377;第四,從失業率看,1973~1975年從4.6%升至9%,1981~1982年從7.2%升至10.8%;而2008~2009年,將從5%升到約9%#65377;
當然,金融危機仍在深化,經濟衰退仍在發展,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此次美國經濟衰退的時間和程度就可能比原來預期的更嚴重#65377;
衰退的“溢出效應”
由于美國約占全球GDP的25%#65380;世界貿易額的11%#65380;全球金融資產的34%和世界股票市值總和的36%,美元占國際儲備貨幣約63%,因此,美國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已經并將繼續對世界經濟各個領域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65377;
金融危機蔓延全球#65377;首當其沖的是歐洲國家,由于購買了美國大量次貸等“有毒”的金融資產,一個又一個資產數以百億美元計的金融機構深陷困境#65377;新興市場國家也無法置身事外#65377;許多國家股市暴跌#65380;貨幣急劇貶值,財政狀況惡化,外資大量撤出#65377;不少陷入危機的國家不得不向國際社會求救,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磋商以獲得緊急貸款的國家有巴基斯坦#65380;匈牙利#65380;烏克蘭#65380;白俄羅斯等#65377;
全球市場劇烈動蕩#65377;2008年是大蕭條以來美國股市表現最差的一年#65377;在美國股市暴跌的引領下,其他發達市場及新興市場也持續同步震蕩#65377;據美國標準普爾公司統計,2008年全球股市在暴跌中蒸發掉大約17萬億美元市值,其中發達市場股指下跌了42.7%,新興市場股指跌了54.7%左右#65377;同時,匯市跌宕起伏#65377;2008年前7個月,美元匯率“跌跌不休”,而8月以來,除日元外,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均升值#65377;據美聯儲統計,8月初到11月底,美元兌26種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匯率已上升8%,而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已平均貶值15%#65377;

世界經濟周期發生轉折性變化#65377;首先,全球經濟運行進入低潮#65377;截至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連續5年超過4%,其中近3年達到5%#65377;但由于受美國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拖累,2008~200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將分別降到3.6%和1.9%,其中2009年增長率是1970年以來最低的#65377;其次,歐元區和日本也已陷入經濟衰退#65377;數據顯示,2008年第二#65380;三季度歐元區GDP增長率分別為 -0.7%#65380;-0.8%;日本GDP增長年率分別為-3.7%和-1.8%#65377;據經合組織(OECD)預測,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前兩個季度,歐元區和日本的GDP增長率還將為負增長#65377;第三,新興市場經濟并未與美國經濟“脫鉤”#65377;2007年次貸危機對發展中國家影響相對小,但隨著2008年美國衰退和金融危機加深,幾乎沒有任何發展中國家逃脫其不斷擴大的影響#65377;據世界銀行預測,發展中國家GDP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7.9%降到2008年的6.3%;2009年又將進一步降到4.4%,比過去5年平均增長率低3個百分點#65377;經濟減速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意味著人均收入降低和貧困加劇#65377;據聯合國報告,在107個發展中國家中,人均GDP下降的國家將從2008年的7個增至2009年的15個;人均GDP增長超過3%的國家將從2007年的70個減至2009年的29個#65377;
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大幅回落#65377;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08年世界貿易增長率將從上年的7.4%回落到5.9%,而2009年世界貿易量將萎縮2.5%,這是1982年以來首次出現萎縮#65377;同時,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收縮#65377;由于股價暴跌和信貸緊縮,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企業并購大幅降溫#65377;據估計,2008年宣布并購的金額從2007年創紀錄的1.57萬億美元減到8730億美元,即下降了43%#65377;信貸緊縮還抑制了向發展中國家的私人債券和股票流動#65377;據估計,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私人債券和股票資金總額將從2007年的1萬億美元(占其GDP的7.6%)降到2009年的5300億美元(占GDP的3%)#65377;
復蘇有望,但充滿變數
關于美國經濟何時開始復蘇,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今年下半年(美聯儲#65380;OECD#65380;IMF#65380;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最近報告顯示,美國經濟衰退將持續到2009年二季度末);二是一兩年內;三是3~5年后#65377;
初步看,第二種觀點更有道理,即使今年底或明年初衰退結束,但復蘇將乏力并充滿變數#65377;這是因為,美國經濟運行不僅受到政府非常規政策舉措等有利因素的促進,也受到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等不利因素及不確定因素的制約#65377;
有利因素如下:第一,美歐主要國家通過注資和債務擔保等形式干預金融業,將有助于防止金融體系的進一步動蕩#65377;第二,各國央行向市場提供無限的流動性并大幅降息,將使同業銀行拆借利率下降,有助于舒緩信貸緊縮#65377;2008年12月中旬,美聯儲史無前例地首次實施零利率政策,最近英格蘭銀行也將基準利率降到30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65377;第三,主要經濟體已經或即將推出的重大經濟刺激方案,將有助于擴大內需#65377;迄今為止,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承諾向金融和經濟體系注入14萬億美元巨資,相當于世界總產值的20%#65377;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將推出規模達77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數額(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后)將超過羅斯福新政期間#65380;上世紀90年代初存貸款危機期間以及在馬歇爾計劃上美國政策的支出總額#65377;第四,主要經濟體特別是20集團加強協調,商討防止金融危機及加強金融監管等問題,將有助于恢復市場信心#65377;第五,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較大幅度回落,有助于經濟增長#65377;摩根大通銀行研究顯示,國際原油價格近半年下降100美元/桶,美國一年內獲得的好處達36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2.5%#65377;這被稱之為不用通過國會批準的“減稅”方案#65377;第六,與過去相比,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抵御西方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沖擊的能力有所加強,雖然近期新興經濟體增長勢頭有所減弱,但它們仍會成為全球經濟下行過程緩沖力量的一個來源#65377;
下行風險或不確定因素包括:第一,由于金融機構繼續“去杠桿化”,信貸緊縮將持續一段時間#65377;最近美聯儲調查顯示,40%的貸款機構認為,信貸緊縮將持續到2010年#65377;第二,股價和房價暴跌使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將抑制個人消費開支增長#65377;據負面財富效應,去年美國家庭資產凈值損失10萬億美元,將導致未來一兩年美國消費開支減少3000億美元#65377;第三,美國房地產市場繼續過剩,目前房屋庫存需要10~11個月消化,房價將進一步下降#65377;第四,金融危機還存在新風潮的可能性#65377;美國衍生產品的窟窿仍很大,被政府接管的房利美和AIG等機構2008年第三季度再次遭遇嚴重虧損,預測銀行業第四季業績報告中將披露更多虧損#65377;美國金融機構仍有巨大潛在風險有待釋放,在房價繼續下跌等因素影響下,發生新的金融動蕩的可能性仍很大#65377;第五,隨著近期美元升值和世界經濟衰退,作為美國經濟惟一動力的出口也將減弱#65377;第六,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回旋余地很小#65377;鑒于美聯儲已實行零利率政策,刺激經濟主要依靠財政政策,但財政手段也已捉襟見肘#65377;據估計,2009財年聯邦預算赤字將突破1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奧巴馬上臺后實施的近8000億美元的一攬子振興經濟方案#65377;另外,美國41個州政府財政赤字也超過1000億美元#65377;
總之,當下美國“經濟病”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戰后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一#65377;為了醫治這場“大病”,美國及其他主要國家政府不遺余力,不惜一切代價,已經并將繼續采取非常規的政策“藥方”#65377;從近期看,這些“藥方”將有助于防止金融危機的惡化和推動經濟復蘇;但從長遠看,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在遏制此次經濟衰退的同時,為未來衰退的發生埋下隱患#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