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什么往死里打?僅僅是報復哈馬斯的火箭彈襲擊嗎?是誰主張開戰?又是誰主張收手?他們想達到什么目的?為什么明知道無法根除哈馬斯,卻執意去打這一仗,而且動用精兵強將?是否還有敲山震虎意在伊朗的大陰謀?

總理和國防部長一拍即合
描繪這場戰爭藍圖的,是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和國防部長巴拉克,前者因在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中的“不良”表現而備受指責,一直想找個機會出出氣,拿真主黨當撒氣筒是沒有指望了,而向與真主黨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哈馬斯下手則是現實而可行的#65377;這樣,奧爾默特便可洗雪恥辱,在下臺前挽回面子#65377;事實上,開打后,加沙戰火使奧爾默特的支持率一路回升,有49%的人改變了對奧爾默特軟弱無能的看法,認為他在加沙戰事中很好地履行了總理職務,只有3%的人對他的看法更消極了#65377;
國防部長巴拉克出身行伍,當過以色列總參謀長,還當過總理,現為工黨主席,有著保衛國土安全和擴大本黨影響#65380;為本黨贏得政治利益從而力爭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脫穎而出等多重義務和職責,而在加沙打一仗,無疑是壯軍威#65380;揚名聲#65380;撈選票以及積累通向總理寶座政治資本的有效渠道#65377;于是,巴拉克與奧爾默特一拍即合,兩人聯袂導演了這場對哈馬斯的戰爭#65377;
有媒體透露說,巴拉克早在半年前,就下令國防軍籌劃加沙戰事了,他尤其指示情報部門搜集哈馬斯的訓練基地#65380;彈藥庫以及主要成員的住宅等情報#65377;那時,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還正就停火進行著臺前幕后的各種談判,在巴拉克看來,停火是暫時的,即使簽署協議,哈馬斯也可以隨時撕毀,只有把哈馬斯徹底打趴下了,以色列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安全#65377;
去年11月中旬,以色列軍方將“鑄鉛行動”的絕秘軍事計劃上呈到了巴拉克的辦公桌上#65377;巴拉克親自修改了計劃的內容和詳細的作戰方案#65377;12月18日,巴拉克和奧爾默特雙雙來到位于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防部司令部,開了碰頭會,最終批準了這一作戰方案#65377;“鑄鉛行動”正式出爐#65377;為了保密和避免節外生枝,他們只向外交部長利夫尼通了氣#65377;

12月24日,奧爾默特辦公室發布消息,說當天內閣將開會討論“全球圣戰”問題#65377;結果,內閣部長們到了會上才知道其實要討論將對加沙采取的重大軍事行動#65377;鑒于以色列南部頻頻遭到哈馬斯的火箭襲擊,內閣部長們普遍對哈馬斯恨之入骨,他們在會上一致同意向哈馬斯開戰的計劃#65377;會后,奧爾默特辦公室在對外公布的新聞公報中,只字未提加沙局勢,更沒有提到對哈馬斯動手的決定#65377;
向哈馬斯動手的具體時間于12月26日正式做出,當天上午,巴拉克會見了以軍總參謀長#65380;安全總局局長和軍事情報局局長等人,要求他們進入倒計時狀態#65377;接著,巴拉克#65380;奧爾默特#65380;利夫尼三巨頭晤面,共同向空軍下達了空襲命令,突襲的時間定在次日的11時30分#65377;當天夜里和第二天一早,以色列反對派領導人也得到了通報,知道了政府將對哈馬斯“開刀”的消息#65377;這一時刻,加沙的哈馬斯還蒙在鼓里#65377;
單方面停火,是以色列外長利夫尼提出的一個策略,其目的并不在于藉此與哈馬斯達成長期停火協議,而在于針對哈馬斯作出一個“安全的安排”,是以色列基于軍事#65380;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情況綜合考量的結果#65377;分析人士認為,以色列單邊停火表面看似讓步,實為以退為進,將自己調整到更有利的位置#65377;所以也有人說這是一計“狠招”#65377;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主席艾哈邁德#8226;賈納提呼吁刺殺利夫尼,他在一次宗教禱告儀式上說:“每當這個女人(利夫尼)的畫面出現時,我真心希望有人開槍把她殺死”#65377;
軍事行動有多少政治含義
以色列發動“鑄鉛行動”,自然要教訓哈馬斯,但還有政治家們出于贏得大選的政治考慮#65377;
去年年底,有民調預測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可能會因其對哈馬斯強硬,拒絕巴以和談而贏得今年2月的以色列大選#65377;本來,更熱門的候選人是50歲的現外長利夫尼#65377;奧爾默特去年年底因腐敗官司提出辭職后,利夫尼成為前進黨主席,離總理寶座只有一步之遙了,由于組閣失敗,才導致今年2月份不得不大選#65377;利夫尼反對跟哈馬斯談判簽署停火協議,但主張跟溫和派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談判達成協議,贊成巴勒斯坦建國#65377;有分析認為,利夫尼和國防部長巴拉克是把此次對哈馬斯的軍事打擊當作了其政治生涯的一次豪賭,這不無道理#65377;內塔尼亞胡認為土地不能換來和平,只會為武裝分子對以色列攻擊提供另一塊土壤#65377;他們就是想要證明內塔尼亞胡是錯的,以色列可以通過武力推翻哈馬斯,恢復加沙的和平,從而為未來的巴勒斯坦建國做鋪墊#65377;
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其實還有另一個不便明說的考慮,就是對伊朗坐大中東給予戰略打擊,在伊朗今年大選前教訓它,并且讓伊朗無法再打哈馬斯這張牌#65377;美國《洛杉磯時報》有類似的分析:和黎巴嫩真主黨一樣,哈馬斯也是以色列真正的敵人——伊朗的代理人#65377;伊拉克戰爭后,伊朗的影響擴散到什葉派人口占絕大多數并且盛產石油的沙特阿拉伯東部省,并通過真主黨擴散到黎巴嫩#65377;伊朗還對伊拉克進行了極深的滲透#65377;敘利亞也被拉入它的勢力范圍,就連海灣地區的一些國家現在也聽命于它,紛紛派外長訪問德黑蘭,并公然藐視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65377;伊朗也拉哈馬斯入伙,從而使巴以沖突演變為—場針對以色列的圣戰#65377;更有甚者,伊朗頂住國際壓力走到核門檻前#65377;這無疑對以色列是個極大的威脅#65377;如果以色列推翻哈馬斯,那將鼓舞整個中東的反伊朗力量#65377;
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時機選擇也費了一番思量,他們選擇在美國政壇新老總統交接的“權力真空”時,利用了布什的默許,同時打給奧巴馬看,從而使奧巴馬上臺后即接受哈馬斯是恐怖分子這一現實#65377;當然,奧巴馬對哈馬斯將會采取什么態度現在還無法預知#65377;但無論如何,布什卸任在即,當選總統奧巴馬還沒上任,新舊之交時,以色列認為這是對哈馬斯發動攻擊的最佳時機#65377;
總理認為達到既定目標
以色列已收兵,對于這此軍事行動,各路專家的看法莫衷一是#65377;一些人基本認可奧爾默特的說法,奧爾默特在1月17日晚決定單方面宣布停火的內閣會議上說,“鑄鉛行動”是一個勝利,達到了所有的目的,現在“球在哈馬斯一方”#65377;在他看來,軍事行動達到了既定目的,哈馬斯的大部分設施被摧毀,火箭彈喪失了2/3,以色列勝利了#65377;

如果以色列是想教訓哈馬斯而不是鏟除哈馬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65380;《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8226;弗里德曼也認為以色列已經達到了目的#65377;2006年以色列轟炸黎巴嫩時,很少有人認為以色列贏了,弗里德曼是寥寥數人之一#65377;他分析道,以色列動用空軍對真主黨實施打擊,在黎巴嫩各地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大量傷亡#65377;但以色列有自己的理由:在應對真主黨這樣一個藏匿在平民中的非國家實體時,惟一的長期威懾手段就是通過向平民(武裝分子的家人和指使者)施加很大痛苦來遏制住真主黨#65377;以色列軍方所關注的不是黎巴嫩戰爭剛結束時的情況——真主黨宣布獲勝,而以色列媒體聲稱戰敗#65377;以軍方關注的是后來的情況,當事件的真正影響在中東浮現時的情況#65377;那時的黎巴嫩平民痛苦地對真主黨說:“看看你們給自己國家招來的破壞!”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后來在談到由于2006年7月綁架兩名以軍士兵而挑起戰爭時說:“我們當時……完完全全沒有想過俘虜以軍士兵會在那樣的時間引發那樣規模的戰爭#65377;你問我如果……知道俘虜行動會導致這樣一場戰爭,我是否會繼續行動?我的回答是不會,絕對不會#65377;”
當然,阿拉伯媒體也有另一番分析結論#65377;
在倫敦出版的《阿拉伯圣城報》發表評論說,以色列展開地面戰本身就是它失敗的表現,因為如果前一階段達到了軍事目的,它就不需要動用地面部隊了,地面戰表明以色列已經“黔驢技窮”#65377;文章說,以色列打不下去了,最后才不得不匆匆收場,它“改變南部安全現實”#65380;“使哈馬斯再無發射火箭彈能力”的意愿最終化為泡影,因為以色列單方面停火后,哈馬斯仍在頻頻向以境內發射火箭,這讓以色列束手“沒轍”#65377;
還有一些阿拉伯媒體認為,以色列非但沒能消滅哈馬斯,反而背上了屠殺兒童#65380;婦女和無辜者的罪名,以色列用堅炮利器制造的血腥畫面為哈馬斯做了“免費廣告”,為哈馬斯聚集了“人氣”,使原本因戰火而恨哈馬斯的人轉而理解哈馬斯,哈馬斯的名聲更大#65380;支持率更高了#65377;
一些阿拉伯學者說,加沙戰火,使以色列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失去了輿論和道義等方面的得分,同時,在軍事上,以軍能夠把藏兵于民#65380;善于巷戰的哈馬斯殲滅到這種程度,已經算是不容易了,但作為中東最強悍和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仗打到這個份上,到最后仍有哈馬斯的火箭繼續落在以色列南部地區,無論以色列自己如何炫耀它軍事上的“輝煌”,但客觀上看都是丟人的事情#65377;
不過,從政治上說,與加沙戰事息息相關的以色列三巨頭,都達到了目標,即他們通過加沙之戰,有效提升了自己在民眾中的威信和強硬形象#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