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不能說的秘密
在全球經濟寒冬中,中小企業常常遭遇銀行業「嫌貧愛富」的白眼,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貸到了款,也不得不面對銀行巧立名目的各項收費——「額度設立費」、「貸款承諾費」、「貸款安排費」、「風險保證金」等。然而,「好不容易貸點款,怕上銀行黑名單」的企業,也只能把這些當成「不能說的秘密」。
「我們的業務范圍、產品結構能滿足臺資企業的需求,中行是臺資企業最好的合作伙伴。」近日,中國銀行邀約70多家臺資企業共聚廈門舉行「中國銀行與臺資企業合作推介會」,并高調宣布,正式推出與臺資企業在信貸資金、專業人才、客戶服務等方面相互合作的8項措施,涉及融資支持超過93億元(人民幣,下同)。
非常時期,金融救國。在美國闖了大禍的金融業,正在被寄望成為包括大多數臺企在內的中小企業的救星,中國銀行的行動就給寒風凜冽的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帶來了一絲暖意。
但是,即使2009年第一季度大陸信貸投放爆出4.58萬億天量,大多資金也是源源不斷流向那些4萬億中的大項目,作為最易被大浪打翻的小舢板,中小企業的融資之路依舊崎嶇坎坷。
雨天收傘中小企業掙扎求貸
「現在銀行是有錢不貸出去,小企業是想借錢借不到。我們小企業有一種感覺,銀行有抵押物崇拜的情結,有抵押物才給貸款,沒抵押物,要么不貸,要么利率很高。我們的銀行為什么不向國外學習學習,搞些金融創新,設計一些適合我們現狀的產品呢?」一個小企業主的話,道出了當下掙扎求貸的企業心聲。
數據顯示,占大陸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創造了大陸GDP的60%、稅收的50%、進出口總額度60%;國家發明專利的65%、新產品開發創新的80%均來自這一群體,它們為大陸提供了75%以上的就業。
艱難時世下,這個群體如果無法得到他們迫切需要的融資,大陸經濟的復蘇將前景黯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指出,如果僅僅依靠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銀行對大企業、大項目的投入和支持,而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投資沒有改善,刺激效應將不可持續,大陸經濟可能走出W形曲線。
根據對1000戶小企業的調查,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后陸岷峰發現,小企業大部分貸款要素難以符合現行制度的各項要求。「江蘇的106萬戶小企業中,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僅有2萬戶。」他認為,在98%的取不到貸款的小企業當中,至少有30%~40%的小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而當前貸款制度規定「錯殺」了成千上萬優秀小企業。
在大陸令人矚目的現代化進程之中,金融業卻曾經長久地徘徊在邊緣,使得大陸的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得不獨自掙扎在缺少資金,與特權、關系交織的泥潭中。
這種長久的隱痛,因為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出口之傷而更為真實與劇烈。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之中,對于貢獻巨大、容納了數以億計勞動力的出口制造業,本土金融業的貢獻微乎其微。星羅棋布的中小制造企業只能借由貿易鏈條中的預付金等制度,間接得到發達國家發達金融業的支撐。
但是當危機襲來,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惜貸,「買方信貸」戛然而止,虛擬世界里的危機真實進入實體經濟,并迅速刺痛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賣家。
收縮開始了,不僅僅只是需求。對大陸出口來說,「買方信貸」的驟然收縮迅速放大了消費需求相對緩慢的收縮,在沿海一帶,不少企業都發現,2009年以來許多國外客戶即使銷售影響不大卻也轉不動資金鏈條,有訂單卻付不出錢。
融資收費 不能說的秘密
在全球的經濟寒冬中,中小企業除了會遭遇銀行業「嫌貧愛富」的白眼,即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貸到了款,也不得不面臨著銀行巧立名目的各項收費,然而,「好不容易貸點款,怕上銀行黑名單」的企業,也只能把這些當成「不能說的秘密」。
王先生是一家小型貿易公司的副總經理,做了近20年財務,為了貸款幾乎與大陸的所有商業銀行都打過交道,目前拿到了4家銀行的貸款。
兩年前起,他發現,在申請貸款時,越來越多銀行要求他們支付一筆「額度設立費」,他們解釋說是「啟動貸款項目的初始費用」。這筆費用通常是以貸款總額度乘以某個比率來計算,比率則各家銀行并不一樣。
比如,2007年初銀行要求的額度設立費一般為貸款總額度的0.1%~0.2%,即貸款1000萬元,需要支付1萬~2萬元。但到了實行「從緊貨幣政策」的2008年,貸款額度非常緊張,銀行于是提高了這一比例,有的提到了0.5%,甚至更高。「這些費用都可以跟銀行談,我們最后估計是得支付總額度的0.6%~0.7%,甚至可能更低一點。」
更讓王先生想不通的是,無論貨幣政策怎么變化,無論銀根松或緊,這項費用都沒有變化。銀行的理由是,進出口企業風險甚大,不能減少相關融資費用,「我們很難拿到貸款,貴也只能認了。」
要交的絕不僅止「額度設立費」。
從貸款的第二年開始,雖然額度設立費沒有了,但王先生依然得按貸款總額的1%,向銀行交一筆「額度回顧費」,用于銀行每年要做的貸款評審;如果通過某一銀行進行的業務結算量沒有達到銀行的要求,還要向銀行交納「補償費」;有時候還不得不聽從「指示」,購買銀行大力推薦的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
某銀行一位客戶經理證實,各家銀行的「額度設立費」、「貸款承諾費」、「貸款安排費」、「風險保證金」其實都是一回事,收取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融資過程中的費用。「其實這就是銀行和地位極不相稱的中小企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他說,銀行一般不向大企業收取這些融資費用,原因是大企業巨額的結算量能讓銀行賺取足夠的手續費,大企業與銀行在談判桌上「實力相當」。
不過,這些費用的收取,從銀行和企業簽訂的貸款合同中是看不出來的,他們通常是另外簽一份有關這些費用的合同。
一位負責中小企業信貸的客戶經理表示,銀行給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通常會比基準利率高10%以上。但是為了體現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在貸款合同中簽訂的是基準利率或更低的優惠利率,同時,雙方還會簽訂另外一份「財務顧問」合同,將上浮部分的利息「挪出來」作為「財務顧問費」處理。「兩份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合同,其實就是一筆貸款的費用。」他說。
解禁「地下」豐富金融生態
危機催生改革,在金融危機的險惡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再次作為「救命稻草」被擺上臺面。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小企業金融部人士表示,以現行利率計算,針對小企業500萬以下的貸款,只有利率在現有基礎上上浮61%才「勉強保本」。「當前銀行對小企業貸款利率一般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難以調動積極性。加之銀行并不缺乏優質客戶,小企業貸款往往成為銀行的一種任務而不是一項業務。」
與此同時,民間信貸等地下金融卻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和利潤空間。現有數據表明,民間信貸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基準利率2.66倍,這也意味著,銀行若能使用2.66倍以下的利率,便能盈利。
「民間資本需要合理的投資路徑,只是當前缺乏一個有利的投資管道將資金供求雙方聯系起來。」專家建議,首先要加強立法,承認地下金融的合法身份和地位,「通過建立一個有效的市場和制度法規環境,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建立監管體系,以降低地下金融風險;再次是尊重市場,承認地下金融高利率的合理性。
「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豐富和完善金融生態是一個有效途徑。」專家們表示,最核心的就是鼓勵非國有的或是民間資本為主的中小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包括小區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這些機構,無論規模、草根性和經驗,都和中小企業有天然的親和力。應該給它們更好的政策條件,讓它們成為種子,在各地產生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