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譎多變的國際金融環境中 穩健與冒險該如何取舍﹖
就像一盤從開局一路占盡優勢的棋局,突然因為「一子錯」導致「滿盤皆落索」的結局,有著百年家族商業傳奇基礎、事業發展一帆風順的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00267.HK,簡稱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因為2008年底爆出購買澳元外匯衍生工具導致嚴重虧損約155億港元的丑聞,2009年4月初黯然辭職。
這起「澳元門」事件可能導致榮氏家族的百年商業傳奇面臨傾覆的危機,在國際金融海嘯沖擊下,國際投資環境詭譎多變,在穩健與冒險之間,企業家應如何取舍,值得從中信泰富丑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鑒。

「澳元門」導致中信泰富首次巨額虧損
2007年賺108.43億港元,2008年卻出現126.6億港元的巨額虧損,作為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素以實業投資聞名的香港著名紅籌企業中信泰富,成為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外匯衍生品市場的最大輸家之一。
2008年10月爆出的澳大利亞鐵礦石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事件,被媒體稱為「澳元門」事件,令中信泰富虧損約155億港元,導致該公司業績在2008年首度陷入巨額虧損的窘境。
據中信泰富2009年3月底發布的公告顯示,2008年該公司利潤大幅下跌81%,是公司創立以來最差的年度業績,每股虧損港幣5.68元,并破天荒首度不派末期息。
香港執法部門調查中信泰富丑聞
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因「澳元門」發出盈利警告時曾表示,公司管理層2008年9月7日已經了解到澳元合同可能帶來巨額虧損。不過,公司管理層卻將此事隱瞞了6個星期,期間甚至向有關監管部門提交了一份文件附錄,稱董事們「不知道」自2007年12月31日以來,公司的財務和交易頭寸出現過任何實質性的負面變動。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這起巨額虧損時,榮智健將這次投資失誤歸咎于公司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兩人隨后被解雇。榮智健37歲女兒、中信泰富財務主管榮明方進行了職務調整,并降低了薪酬。
發出盈利警告翌日,中信泰富股價暴跌,當日報收6.52港元,跌幅達55.1%,遠超過業界預計的20%左右的跌幅。10月22日香港證監會確認,對中信泰富的業務展開調查,該公司股價在兩天內下跌接近80%。
事隔5個多月,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2009年4月3日大舉搜查中信泰富總部,市場關注,這5個多月的時差是否意味執法部門在案情上掌握了新資料,而案情的嚴重性是否己超過證監會的執法范圍,以及是否有人要為這宗炒輸外匯丑聞負上刑事責任。
中信泰富被香港警方搜查當日刊發的通告,承認商業罪案調查科正循兩個方向調查該集團,一是公司董事作出虛假陳述;二是普通法提及的串謀欺詐。
榮智健黯然下臺
由于中信泰富2008年9月炒外匯大幅虧損155億港元,引起市場震動,加上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2009年4月初派員到總部搜查,終于令一手創立中信泰富的主席榮智健在4月8日黯然宣布辭職,范鴻齡也辭任董事總經理職務,而母公司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及總經理常振明則接任主席及董事總經理,以迅速解決公司面對的投資界信心及經營問題。

從留下「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訓誡的榮熙泰算起,榮智健是榮氏家族的第四代傳人。榮氏家族的興起始于榮智健的祖父榮德生及其兄長榮宗敬。榮氏兄弟曾經控制了中國將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紡工廠,被稱為「中國的洛克菲勒」、晚清和民國時期最大的民族資本家。
這份豐厚的財產傳至榮智健父親榮毅仁這一代時,正值中國解放,榮毅仁將全部財產捐給了國家,從而獲得「紅色資本家」稱號,1993年當選國家副主席。
出生上海、36歲到香港發展的榮智健,不喜歡被別人視為官員之后,他自視為「資本家的后代」。30年來,從一無所有到擁有百億資產,一度成為「中國首富」,榮智健的發跡之路,可謂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史的縮影。雖然67歲的他一再強調創業成功全靠自己努力,不過,耀眼的家勢、直通中央的人脈關系、眾多香港富豪的爭相討好,無一不是「榮家太子」成功的關鍵。
與百年前榮家先祖輩「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的作風幾乎完全相反,1999年榮智健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說:「你可以叫我賭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會否認自己有冒險的欲望。」
在香港這片自由開放、機遇處處的商業沃土之上發跡的榮智健,像是一個永不言敗的冒險家,可惜這次「澳元門」丑聞讓榮智健和中信泰富的冒險失敗了,也讓這個具有冒險欲望「榮太子」以悲劇收場,榮氏家族的百年商業傳奇是否會就此告終,深受各界關注。
穩健與冒險應該因時制宜
如果企業家把自己代入榮智健的角色,在千變萬化的國際投資市場中,究竟是固守「穩健、謹慎、絕不投機」的家訓,穩扎穩打;還是大刀闊斧、冒險求進,取得意想不到的利潤﹖在穩健與冒險之間,應該如何取舍﹖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常修澤接受本刊采訪,從不同層面剖析中信泰富丑聞為企業家帶來的借鑒。
常修澤分析,這次中信泰富炒外匯大幅虧損,可以說是世界金融海嘯的大環境所造成。從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漫延到2008年9月左右爆發的國際金融海嘯,讓原本已經非常吊詭的國際投資市場,變得更加波譎云詭,可以說是不正常的經營環境,大起大落的案例層出不窮,例如雷曼兄弟突然倒閉;實力雄厚的匯豐銀行也出現經營困難,股價大幅下跌。
常修澤認為,中信丑聞可說是國際金融危機惹的禍,有客觀因素的影響,不過中信炒外匯失利,也可以反映出相關決策人士缺乏前瞻性與預判能力的缺失。
分析中信炒外匯失利的投資動機和戰略時,常修澤說,榮氏家訓當中的「絕不投機」,非常難能可貴,可以反映民族資本家的經營哲學。但是「固守穩健」卻值得商榷,穩健與冒險之間應該因時制宜,要看當時的商機,不能一概而論,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之下,過于穩健可能延誤商機。
常修澤表示,宏觀經濟分為三大類:擴張型、穩健型與緊縮型。在穩、縮、擴之間應該因時、因地制宜,沒有一定的規定。以中信泰富的炒外匯事件為例,常修澤認為,榮智健的冒險不算是違背祖訓,因為光靠穩健不能成為商場大亨,而投資也不一定是「投機」。
危機當前承擔責任方顯真風采
至于中信泰富丑聞暴光后的危機處理,常修澤認為,榮智健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常修澤說,榮智健首先是「捂」;企圖隱瞞真相,然后是「嫁」,把責任嫁接給下屬,以「棄車保帥」;最后是「心存僥幸」,以為第一時間先把問題壓下來,可以等待止跌回升、把危機化為轉機。
常修澤認為,榮智健或多或少存有賭徒的僥幸心態,但是「蒼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引伸到商場上,也就是危機當前能實時承擔責任方顯出企業家的真風采。常修澤說,現在已經是信息化時代,信息透過網絡等渠道可以速迅流通,再大的手也捂不過天,遇到公司危機想要第一時間隱瞞,只會欲蓋彌彰。
中信泰富丑聞帶來的借鑒
常修澤說,中信丑聞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企業危機公關非常重要。上市公司的信息越公開透明越好,遇到公司危機時,應該和盤托出,因為這是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隱瞞真相就是違反上市公司信息公開的規定,只會適得其反。
遇到危機時公司主管應該承擔責任,所謂「好漢做事好漢當」,不能委過于人,也不能心存僥幸。
常修澤說,商場如戰場,企業家在擴張、穩健與緊縮之間,要視乎經濟大環境作出決策,該擴張的時候就要大膽擴張,不要因失敗導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畏首畏尾的話,就更難在商場上立足。
常修澤也寄語企業家,對于中信丑聞不要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自己日后可能面對的危機公關,或者投資策略,做更充分和周全的準備。
榮智健黯然下臺了,但是,中信泰富丑聞留給企業家的反思和借鑒有很多,香港、臺灣都不乏比榮智健實力雄厚的企業,但是他們卻老老實實地守著自己「發家致富」的制造業,如臺塑、長江實業等。
當一個企業家為一時的成功而自我膨脹時;當一個企業家因一時成功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時;當一個企業家把企業經營成社會標桿而認為可以永無不勝時……這個企業也差不多走到盡頭了。
中信泰富丑聞,從小的方面說是一個企業的悲劇,從大的方面說是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