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

經歷:
畢業于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2002年獲得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國際EMBA學位。
負責威盛在大陸之總體運營
IT行業的資深經理人
現任: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區行政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特聘教授
北京中關村管理委員會企業家咨詢委員
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監事長
北京臺資企業協會副理事長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徐滔對綠色計算的深入思考,對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判斷,以及對創新性的產業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時也看到了徐滔在大陸市場競合之間的游刃有余和更為堅定的信心。
自稱為「中關村老人」的徐滔再一次因為中關村而成為焦點。
2009年3月20日,王永慶女兒王雪紅的威盛電子因其在促進民族產業科技進步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被授予「中關村20周年突出貢獻企業獎」。作為威盛集團副總裁、中國區行政長,徐滔也獲得「中關村20周年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號。
這位工號為0001的威盛人,基于對大陸在全球IT產業發展中所具有的戰略意義的準確判斷,開始了在威盛的大陸之旅。在這10年間,憑借對IT產業以及IC產業發展的深刻認識,從燕山酒店不到120平米的房間到如今中關村IT公司聚焦的新地標威盛中國芯大廈,徐滔在威盛電子全球戰略的中國大陸版圖中身先士卒,一手主持了威盛中國的構建。
步入威盛 信念使然
回顧當初加盟威盛的情形,徐滔語調輕松,「當時王董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現在要進駐大陸了,要不要來?我就來了!」在徐滔看來,選擇工作考慮三個要素就可以了,第一:選擇正確的產業,第二:選擇一個有前途的公司;第三:選擇一個有企圖心、有愿景、能夠帶領你不斷進步的老板。顯然威盛滿足了這三個條件。
短暫的對話,就改變了徐滔的命運。從那以后,他就開始負責威盛在大陸的運營了。
中國大陸,這塊世界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巨大的市場容量、積極鼓勵的政治導向,這一切為威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威盛的10年間,徐滔伴隨著威盛一路成長,并見證了威盛與英特爾、AMD逐鹿中原,躋身全球三大芯片設計廠商的歷程。
面對上世紀末中國IT行業大而不強,信息技術「有機無芯」的局面,威盛就立志于在競爭最為激烈,但卻關系著行業發展命運的最上游芯片產業樹立「中國芯」民族科技品牌大旗。
「做到最好,讓歐美追隨『中國芯』」這是威盛集團董事長王雪紅為威盛樹立的目標。徐滔正是這一目標的堅定執行者,10多年來,威盛憑借著在處理器、GPU(圖形處理芯片)、芯片組等領域的整體優勢,執著秉承威盛的「中國芯」的理想,不斷改變著芯片產業的格局。
奮力倡導綠色IT
在徐滔看來,IT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動力,但同時也暴露出令人擔憂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制造過程中的污染以及IT產品適用過程中的高功耗,IT產業已經逐漸演變成對于環境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追求更高的計算速度一直是IT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而目前,對于計算能力的單一追求已經和用戶的需求形成了背離。因此,IT產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路徑,讓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發展形成根本上的一致,而綠色計算則是IT產業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作為IT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和IC節能平臺設計的領導者,威盛電子十分清楚,抵消高能耗所導致的環境負面影響只是努力的一個方面,如何從研發源頭先期降低能耗的規格,從制造源頭嚴格控制污染的影響,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這樣的理念,也最終成為威盛清晰的市場策略和明確的企業DNA,支撐著威盛電子多年來在節能科技領域的執著領跑。這10年間,曾和威盛電子一樣倡導過綠色節能的企業也不在少數,但是堅持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大量的研發投入,不斷的技術更新,看不到眼前的利益,供貨商不能同步,客戶不為增加的成本買單……跑道上的選手越來越少,周邊觀望的眼神甚至質疑的聲音卻越來越多。所有企業遇到的困難,威盛電子一個也沒落下;但諸多同行者的放棄,卻也從未曾令威盛電子迷失方向。
「IT產業發展只有和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保持活力永續發展的態勢。」徐滔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去做的。以綠色、節能為出發點,開發與環境相和諧的產品,威盛要以一種全然不同的理念來贏得未來的市場。就是這樣,威盛在激流之中重新明確了航向,向一片尚不為人熟知的藍海堅定地駛去。不管是底層的芯片產品,還是位處終端的超移動設備,無不展現著綠色計算的設計思路。
「多年前,當我們剛剛提出綠色計算的時候,在業界并沒有引起熱烈的反響,但是如今,綠色計算已經開始成為IT業界發展的基本共識。」談及這些,徐滔不無感慨,「但是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威盛當初對于產業發展趨勢有著足夠的敏感和執著」。
10年來,徐滔一直是「綠色計算」的布道者,隨時隨地,只要有機會,徐滔都會向業者傳遞「綠色計算」的產業價值,如今,威盛在綠色計算領域已經擁有了其他廠商難以望其項背的深厚積累。在基礎技術方面,威盛在靜音計算、太陽能計算、節能計算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底層芯片產品領域,威盛擁有包括處理器、芯片組、繪圖芯片、等完善的產品布局;在終端產品領域,威盛在瘦客戶機、嵌入式設備領域,都擁有絕對優勢,而在快速興起的超移動領域,威盛也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先機。
另一個方面,徐滔認為金融危機為威盛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徐滔指出,金融危機之后大家會回過頭來思考一些問題,口袋有多少錢買多少錢的東西,例如大家對CPU的要求,可能就更實際了,因為CPU夠用就好了,這個時候反而威盛的產品在某一些領域有市場優勢,尤其是節能的產品、低功耗的產品、一些創新應用的產品的需求就會增大,市場前景更好。
辟出奚徑拓展大陸市場
威盛有的不僅是執著和激情,它還深諳共贏之道。應對未來,威盛做好了技術準備和合作鋪墊,而由威盛電子發起的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GMB),更是威盛在看似「豪賭」背后,為其持續發展夯下的根基。
「巨大的增長潛力對于每一個企業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更何況,威盛與中國大陸有著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緣關系。」徐滔說,「在威盛的全球規劃中,中國大陸是最重要的運營中心之一。威盛的王雪紅董事長和陳文琦總經理每年都會有相當一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來考慮如何運營中國市場。」
現在,威盛發起的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GMB),將向加入該聯盟的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不同層次的超移動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通過GMB,尋找一種創新的商務模式,和我們合作的客戶一起能夠把這個市場創造出來,給消費者帶來真正有價值的受歡迎的產品。」徐滔說。
以GMB這樣創新的模式,威盛打造了自己能夠主導的聯盟。通過聯盟的成立,威盛找到撬動超移動市場的基礎力量,通過模式的創新,威盛不僅將自己在超移動領域多年積累起來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將已有的產業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化作自身的競爭優勢。
沒有人能忽視威盛作為一家技術導向型廠商的力量。作為全球第三大芯片廠商,盡管它的規模要小于前兩大廠商,但它的創新精神和面對大起大落仍執著向前的態度耐人尋味,值得敬佩。
從最新的CPU產品到如今的GMB,威盛總會從無到有,從弱變強,從跟隨到最終領導產業發展。
前進路上多坎坷,徐滔自然知道這一點。他標志性的爽朗笑容讓人相信威盛已經梳理出新的發展藍圖、在深思中蟄伏礪劍,醞釀新的角逐市場的利器。
這一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徐滔對綠色計算的深入思考,對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判斷以及創新性的產業合作模式的探索,同時也看到了徐滔在中國市場競合之間的游刃有余和更為堅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