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兩個人的經歷,
會發現這兩個人有很多共同點,而從中能看出兩會政治的一些特色
對中國媒體來說,兩會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也許正因為其重要性,傳媒努力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跑兩會的記者們卻要在人民大會堂外的廣場上努力攔截一個個明星委員或代表,只為在短短幾步內問一些熱點問題。
2009年的兩會,兩個69歲的老官員吸引了眾多記者的眼光,他們是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和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李肇星。

這是他們第一次以這樣的身份面對媒體,但是對于公眾和媒體來說。他們卻是老面孔了——趙啟正曾擔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李肇星則是前外長、資深外交官。
事實上,對比兩個人的經歷,會發現這兩個人有很多共同點,而從中能看出兩會政治的一些特色:
他們現在都是大學的院長:趙啟正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這是中國最知名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李肇星是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有趣的是,趙啟正的父母是南開大學的教授,他本人還擔任了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
兩個人都曾擔任過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曾任職的國務院新聞辦,堪稱是中國政府對外宣傳的最高機構;李肇星擔任過外交部新聞司科員、處長、司長、新聞發言人。
兩個人均是以外事委員會主任的身份擔任新聞發言人的。
趙啟正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專家
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趙啟正的從政經歷,應該是核專家、上海高級官員、中國第一新聞官和大學院長。
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核物理系的趙有過26年的科研工作經歷,和很多中國領導人一樣,他也是工程師。1981年,41歲的趙啟正被聘為改革開放后的首批高級工程師,成為上海市和航天部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趙曾經對外講述過自己和已故海協會會長、上海市市長汪道涵的交往:他的一篇科研文章引起了汪的關注,兩個人又都被選舉為中共十二大代表。基于共同的愛好——讀書,兩人成為摯友。
沒有多久,趙就從科研系統進入黨政部門工作。他曾擔任過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他的前任是前國家領導人曾慶紅。趙擔任組織部長期間,上海市委書記分別是芮杏文、江澤民、朱镕基、吳邦國。
此后,他擔任過上海市副市長和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對于很多外國人來說,趙啟正更多時候被叫做“浦東趙”。
正是在他擔任管委會主任期間,浦東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這里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窗口,眾多跨國企業把這里選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1998年,趙啟正上調中央擔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同時是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這兩個機構是兩個牌子,一套人馬)。
擔任正部級領導的趙啟正開始了被外界關注的經歷,他曾用自己的一本暢銷書來解釋自己的工作——向世界說明中國。
這個工作對趙來說并不陌生,浦東新的鍛煉讓他明白該如何同外國人打交道。
他曾經和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在機場聊天7個小時:因為大霧,飛機無法起飛,而強人阿拉法特執意“以革命的名義立即起飛”。匆忙趕到的趙啟正也用了革命的語言勸阻:“阿拉法特同志,飛機不能起飛。即使是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飛機也不能起飛,我們必須愛護自己的領袖和同志。”滿意的阿拉法特特別要求趙啟正留下來陪他聊天,結果一聊就是7個小時。
《紐約時報》曾評價趙啟正是新一代文雅的中國官員之一。在很多外媒看來,紅色中國依然是神秘而可怕的,趙就要努力改變這一局面,而且要用西方人的游戲規則。
1999年,美國國會公布《考克斯報告》,攻擊中國長時間“竊取”軍事技術。
趙啟正在召開新聞發布會反駁時,充分發揮了自己核物理知識的長處。他說:“報告充滿了矛盾,充滿了外行話。你說中國竊取了某某程序,但這個程序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免費向各國提供的。另外,這些核武器的名字在你們國家三個武器研究所的網頁上都有原理介紹。我帶來了一個計算機,你們現在就去檢索。”
10年后,他在擔任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時,有日本記者好奇地問他面前所放的筆記本電腦時,他迅速回應:“10年前我在駁斥美國誣陷中國盜竊核機密的會上也用了計算機,是日本日立牌的。事后有一名日本記者給我打電話說,你沒有用美國計算機,用日本計算機,駁美國很合適。”
這樣富有政治智慧的幽默回應,在3月2日的政協首次新聞發布會上比比皆是。新華網記者提問農民工問題時,卻先用了很大篇幅介紹《新華手機報》聽取農民工呼聲。趙啟正說,我聽得很明白,你問題的重點是你們的手機網成就很大,讓大家都知道,順便問了我一下有多少關于農民工的提案。全場氣氛立刻輕松起來。
作為一名工程師,他對網絡很熟悉。據中央電視臺記者張泉靈說,趙啟正在1996年就已經上網了。趙自己也說每天至少上網1小時,他在網上還開有博客,“雷人”這樣的網絡用語他也并不陌生。
他曾和美國的宗教研究者合寫過本書《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與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從他的努力來看,他是想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把中國表達出來。
從一名新聞官的角度來看,他任內的最大成就,應該是健全了新聞發言人制度,中國已經建立起國務院新聞辦、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培訓班成為趙啟正最常用的手段。
李肇星明星外長的軟和硬
和趙啟正豐富多彩的工作經歷相比,李肇星的履歷顯得格外簡單,1964年北大西語系畢業后,他的人生就和中國的外交事業分不開了。
1977年,從駐肯尼亞大使館回國的李肇星開始在新聞司工作,從科員開始干起,而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正是后來的國務院副總理、資深外交家錢其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李肇星就擔任了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此后他擔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駐美大使、外交部長等職。這些都是引人關注的職務,李肇星也以極富個人色彩的言談聞名于世。
在一次網絡座談時,有網友調侃他的長相“不敢恭維”,李并沒有嘻哈一下把問題糊弄過去,他很認真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我的母親不會同意這種看法,她是一位山東農村的普通女性,曾給八路軍做過鞋。她對我的長相感到自豪。”
一次在美國的大學演講,一位美國老太太問他: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外長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薩斯州人后,他說:“你們得克薩斯州1848年才加入美國,而早在13世紀中葉,西藏已納入中國版圖。您瞧,您的胳膊本來就是您身體的一部分,您能說您的身體侵略了您的胳膊嗎?”他的回答讓這位美國老太太“非常滿意”。
作為外長,李肇星的很多發言都代表著國家的立場,而他也往往和“義正詞嚴”、“嚴肅回答”這樣的詞語聯系在一起。他自己也曾坦承“脾氣不好”。
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回憶某年兩會采訪時,一群臺灣記者追在李肇星的身后問臺灣問題,如果嚴格按照職務分工,他完全可以把問題丟給國臺辦,但他被一位臺灣記者的提問激怒了,對著鏡頭很激動地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毫不含糊,語氣堅定,并且指著記者反問:難道你不是中國人嗎?那位女記者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架勢,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第二天,這條新聞上了很多臺灣媒體的頭版。
喜歡大笑的李肇星被譽為是“詩人外長”,他經常引用中國古典詩詞,并曾出版詩集《青春中國》。他透露自己40年間利用業余時間寫過200首詩。
回答記者提問時,不論是軟回答還是硬表態,李肇星總是能添上自己的味道,再加上他濃重的山東口音,海外華人媒體說他是“平民外長”、“帶有鄉土氣味”。
今年的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上,李肇星的發言同樣饒有趣味,他首先表示自己擔任人大發言人是“初來乍到,邊干邊學”,但也表示,“職務總是會有變化的,對我來說不變的是,我是祖國的兒子、人民的服務員、朋友的朋友、知識面前的小學生。”
俄羅斯記者提問要求介紹一下2009年中國國防費的一些細節,李肇星說,“我向你和你的同行散布一些并不確切的消息。”臺下立刻響起了笑聲。
《中國會計報》的記者問到有關4萬億的問題,李肇星用一個玩笑化解了這個難題,“這是我多少年以來碰到的我最不會答的問題。想想看,我連我自己家里花多少錢都不知道,或者是也不知道怎么正確地花。回答你這么敏感而重大的問題,真是有點難度。不過謝謝你給我一個機會,有的時候就是要化挑戰為機遇。”
《陜西日報》記者提問時把話筒拿反了,事后李肇星遇到這位記者,主動索要名片,并開玩笑說我們是會場最幽默的人。
和去年相比,2009年的兩會被很多網友認為“火力不足”,一些往年的“大炮”級的委員、代表表現得相對平靜。這也讓很多媒體把焦點轉移到了兩位發言人身上。
事實上,中國媒體上往往對兩會花絮格外重視,而那些知名社會人士出身的委員和代表也會格外受人關注。從這個現實角度出發,兩位明星發言人受到追捧也就成了一個不難理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