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汝陽兩家杜康結束了長達20年、使雙方兩敗俱傷的紛爭,合二為一地向中國白酒第一方陣發起了沖擊。
2009年的3月29日,在杜康酒的發展史上,必定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
當天上午,洛陽市人民政府、伊川杜康和汝陽杜康三方的負責人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簽字結束后,杜康投資集團董事長劉更申和百瑞信托董事長馬寶軍在簽字臺握手,以微笑的姿態面對拍照的媒體記者。這意味著,兩家杜康20余年圍繞“杜康牌”商標的紛爭終將結束,在政府的指導下,兩家杜康正式宣告合并,一個“握手”合作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是一個略帶心酸的“握手”,杜康是華夏釀酒鼻祖,杜康酒是中國文化酒的典型代表,如果以杜康在白酒產業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文化內涵和知名度,早該是一個價值幾十億元,乃至上百億元的領軍企業,但是由于品牌的長期分離,才使杜康處于今天這樣尷尬的境地。
1989年,汝陽杜康向國家商標局提出“杜康河”、“杜康泉”、“杜康村”商標注冊,得到批準,引起伊川杜康不滿,拉開了兩家杜康長達20年的紛爭。

由于伊川杜康和汝陽杜康長時間打商標官司,忽視了對歷史遺產的呵護與傳承,長時間內戰導致了兩敗俱傷的結果。杜康商標的市值從鼎盛時的50億元,銳減至1億元。2006年9月,“杜康”痛失商務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金字招牌。據報道,早在1985年,五糧液的銷售收入為1500萬元,而杜康的銷售額也在4000萬元。20年后,五糧液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而杜康的銷售額總共還不到10億元。
2002年,伊川杜康首先宣告破產。2003年,伊川縣本地的房產商劉更申通過事先成立的伊川杜康實業有限公司,重組伊川杜康。而經營不善的汝陽杜康也在2008年6月被百瑞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以1.5億元的價格買得。
改制后,兩家股份制公司互相伸出了橄欖枝。促成兩家合并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政府的力促、市場目前的現狀、行業政策等。商標官司打了20年,消耗了兩家企業很大精力,對企業和品牌傷害都很大。因此,品牌的整合統一應該是杜康品牌發展壯大的優選之路。
經過近一年的談判,雙方終于化干戈為玉帛。
按照簽訂的協議,包括洛陽市政府在內的三方將依照統一經營管理、統一市場、統一品牌的原則,通過股權合作對杜康酒業實施全面整合并使之發揚光大,盡快躋身中國白酒的領軍行列。而洛陽市政府將在稅收和銀行貸款上提供政策支持。
據百瑞信托總裁馬磊介紹,此次戰略整合,定位是合作,雙方承諾新杜康公司將洛陽作為總部永久所在地和生產基地,在伊川和汝陽設立生產基地,嚴格遵守“三統一”的原則,盡快完成杜康品牌的統一。
新成立的公司名稱是什么?汝陽杜康和百瑞信托的股權結構是怎樣的?具體的人事安排有哪些變動?在發布會上,對于記者的提問,劉更申和馬磊都沒有明確回答,“不存在股份誰大誰小的問題,誰收購誰的問題,我們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
劉更申認為,整合后的杜康面臨著三大任務,首先是繼續推進杜康的整合,直至實現品牌的完全統一;二是上市,把杜康真正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公眾性公司;最后就是把市場做大,使杜康酒真正紅遍中國,走向世界。
按照雙方的規劃,合并后的杜康將力爭用1~2年的時間完成杜康品牌的全面整合;用2~3年的時間擴大市場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使杜康酒跨入國內白酒行業前列,使杜康品牌成為名副其實的著名品牌;用5年左右的時間進入國內白酒行業前10名行列。
“以后說杜康,再說伊川杜康、汝陽杜康就不合適了,應該說洛陽杜康。”劉更申強調說。
編 輯 曹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