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世博”系列報道
迎世博倒計時的鐘聲讓人們感受到世博會的漸趨臨近,上海市民們越來越覺得自己與這座城市的緊密度超越了以往。
聽著廣播,看著電視和大街小巷迎世博的標語、宣傳欄,每天市民們不斷接受著各類與迎世博有關的信息。再環(huán)顧這座城市,恰如一個大建筑工地,一條條“開膛剖肚”在建的地鐵工程,沿街的腳手架和正在整修的住宅、樓宇,堵塞的交通和正在拓寬的馬路,世博園區(qū)內(nèi)已高高聳立的一個個展覽場館……整個城市早已無人不曉上海舉辦世博會這件事。
市長說,到年底,一切都會有改觀,到世博會舉辦的那一天,我們的城市將會更美好。市民們沒有怨言,盡管目前修路造成揚塵,交通時有堵塞,因為人們有了期盼,有了對未來的向往。
世博會讓所有的上海人親歷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造未來的大事件中,千百萬人融入進關心世博、支持世博、參與世博、為世博出謀劃策的活動中。
上海的盧灣區(qū)位于世博園板塊中,為進一步激發(fā)廣大市民“熱情迎世博,當好東道主”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區(qū)政府啟動了“迎世博、講文明、大家做”的主題實踐活動。盧灣區(qū)的打浦橋街道800余名社區(qū)居民爭獻世博“金點子”,僅一個月時間里就收到860余條。街道從中甄選出167條金點子,并將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點子“落地成金”。
上海世博——我們是主人
上海世博會的時間跨度有半年之久,在184天的時間里,來自世界各地、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賓客聚集申城,無論是前來參加展會的,還是來觀光旅游的,他們都會有一定的需求,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人生地不熟的,他們會問個路呀,渴了需要喝口水,或許還有意想不到的需要,作為東道主的上海人,我們是不是應該為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呢?打浦橋街道酈二居委的費老先生想得很多,很周到,也很現(xiàn)實。
費老先生今年已是81歲高齡,是位離休干部,也是位熱心公益活動的長者,經(jīng)常參加社區(qū)組織的活動,當他拿到了社區(qū)學校發(fā)給他的一張“我為世博獻一計”征詢表時,他立即聯(lián)想到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三分之一的人有票,進了體育場館看比賽,三分之二的人在場館外,逛街、購物、游覽,這些都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服務。上海世博會同樣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我們何不吸取北京奧運會的經(jīng)驗為我所用?于是,一個頗具人性化的金點子出現(xiàn)在老人的腦海中:在主要路口,街頭巷尾,適當?shù)牡胤皆O涼棚,為四方賓客提供便利服務。
涼棚,是個臨時驛站,不僅是游人息腳的去處,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場所,放個小凳臨時坐坐,放些小紀念品宣傳上海。
老人感慨地說,世博會開在了我們家門口,機會難得呀,我們是主人,要盡地主之誼,盡可能做好服務工作。
心有靈犀一點通,杜老師也想到,社區(qū)學校里有很多學員在學畫畫和學習手工制作,比如,國畫班里的花鳥畫,書法班里的書法、篆刻,手工制作班里制作的工藝美術小飾物等等,有些很好的作品我們何不將它們做成小禮品,贈送給來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外國友人,既可借此機會宣傳中國的文化,又可將我們的民間藝術向外推廣,無形中起到了民間文化交流的作用。
這個金點子令人想起了1997年我隨團出訪新加坡時,收到的一份小禮物,那是一只11×11厘米的鏡框,里面的畫案是一朵手繪的新加坡國花。在以后的歲月里,每當看到這幅畫,就會想到有關新加坡的故事。
世博有我——做可愛的上海人
迎世博的日日夜夜,人們感受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期盼不久的將來一個整潔、美麗的城市展現(xiàn),人們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為改善市容環(huán)境,交通在整治,道路在修繕,樓宇在裝飾,市政建設的各項配套工程在夜以繼日地進行,硬件建設是城市的外立面,而能使城市更具魅力的是其軟件建設,那就是城市人的精神風貌,文明素養(yǎng)。銀杏居委的朱惠芳出的金點子既顯示出她對未來的憧憬,又不回避現(xiàn)實地指出問題所在:“應該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城市增光添彩,讓城市更美麗。我建議街道、居委會對居民要加大宣傳力度,開辦各類講座,組織有效培訓,內(nèi)容可以包括文明禮儀、儀表形象、社會公德、談吐交流、英語會話、安全環(huán)保等等,從而使人與環(huán)境更和諧?!?/p>
軟件建設已刻不容緩。城市文明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特別是城市人的素養(yǎng),是在長期的文化積淀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逐漸意識到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在金點子的征詢活動中,有些人對當前存在的一些令人遺憾的社會現(xiàn)象予以痛斥:“七不”宣傳已多年,仍可見隨地吐痰、亂丟煙頭紙者;每時每刻都在講不能亂竄馬路,就是有人偏要闖紅燈;每個人都知道生命屬于自己只有一次,可就是有開車的與行人搶跑道,特別是馬路上亂竄的電動車;空氣質量天天報優(yōu)良,馬路廢氣建筑塵埃不見少;個別的拉面館將餐桌擺到了街面上,個體商鋪跨門營業(yè),工商、城管聯(lián)合執(zhí)法,卻只是一陣風吹過后,又卷土重來……
雖然我們都能理解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是,人們還是寄希望于通過舉辦世博會這樣一次機會,對個體的行為有所約束,素質有所提高。
在一份“加強對農(nóng)民工的教育管理”的金點子中,作者孫曉明寫道,上海的城市建設離不開農(nóng)民工。確實,你看,街頭清潔工,鐘點工,家政保姆,點心攤主,醫(yī)院護理工……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到處都有來滬務工人員的身影,作為城市的一種潤滑劑,他們保證了城市的正常運轉。然而,來自貧窮山村,來自農(nóng)村的他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也成為刑事犯罪治安不穩(wěn)定因素的高危人群。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每一個居住在上海的人都有責任維護好自己的形象,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市民們普遍認為,加強對來滬人員的教育管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是當前各級政府要做的一項不能回避的民生工程。不少人建議,在來滬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應加大世博宣傳的力度,讓他們知曉世博的意義和城市發(fā)展的關系,從而規(guī)范自身行為,擔當起作為城市一員的責任。同時,通過法律知識講座,增強他們的法制意識包括維權意識。通過一系列的文明禮儀教育,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以盡早適應城市發(fā)展的需要。
辦世博——我們要做的事很多
淮海路是上海一條高檔繁華的商業(yè)街,她一向是盧灣人的驕傲。因為世博會,人們開始注意起那些每天都會在視線里出現(xiàn),但又不會太在意是否有誤的指路標牌。比如在淮海路思南路口的一個公交點,立著兩個站牌,分別標有:“HuaiHai Zhong Lu SiNan LU”、“HuaiHai Zhong Lu SiNan Lu”,因為書寫的不規(guī)范,同一個站名卻被外國游人誤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站名。一些商廈的警示標志也有鬧笑話的,如一座商廈內(nèi)的“小心滑倒”的英文標識被譯成了“Slip carefully(小心地滑行)”正確的應譯為:“Be careful do not slip”。打浦橋街道社區(qū)學校排舞班的楊華提議,主要交通要道的標識,生活區(qū)周邊設施如醫(yī)院、電信、物流公司等,商業(yè)街區(qū)或中華老字號商店以及各類購物中心,大型超市等都應該規(guī)范英文書寫,特別是一些公共場所的雙語標識一定要規(guī)范,她的“規(guī)范公共場所英語標識”的金點子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認同。之后,盧灣區(qū)組織在滬留學生成立了一支窗口服務國際啄木鳥隊伍,走訪滬上的公交車站、火車站、商廈等服務窗口,對英文標識“挑刺”,最后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
平安辦世博是所有上海人的愿望,一位名叫施家安的居民出了一個“三位一體抓治安”的金點子,何謂三位一體呢?即民警、居委會、居民,重要的是把居民們動員起來,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居住現(xiàn)狀告訴他:居民樓內(nèi)不能辦公司,可偏偏有公司入駐;出租屋各處都有,一時難以規(guī)范;同住一幢樓,鄰居們卻老死不相往來,小區(qū)治安令人擔憂。他認為,我們還是采取群防群治的老辦法,發(fā)動居民大家一起來參與防范,與民警、居委會干部共同維護社區(qū)的安全,確保世博安全、順利舉辦。
一份“在熱門場館建立‘綠色通道’”的提議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在和金點子的作者王秋萍老師的交談中,筆者了解到這位熱心人想得很實在。她說,世博會就要在我們家門口舉辦了,到那時,將有世界各國和全國各地的朋友會聚上海,可以想象進入世博園參觀的人一定會人流涌動。她說,這時,我腦海中就出現(xiàn)了各場館門口排起長隊的情景。受到迪斯尼樂園管理方法的啟示,她提出,我們能否有效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擁擠,使人流有序地進入場館呢?她設計,在重點(熱門)場館區(qū)設兩條通道:一條“綠色通道”,一條“正常通道”,當該場館參觀人數(shù)比較集中時,可以領取“綠色通道進入卡”,先去別處參觀,N小時后再回到此館參觀,走“綠色通道”不用排隊。沒有此卡的人必須走“正常通道”,需要排隊。這樣,可為參觀者節(jié)約很多等候的時間。
迎辦世博,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有人提出“用動漫來展示中國文化”,“多設氣象信息牌”,“多點園區(qū)外互動”,“爭當志愿者”……
筆者沒有統(tǒng)計過這些金點子中有多少是被政府或有關部門采納,并付之于實施的。但是,有一點我相信,只要我們集中千萬上海人的智慧,一定能把世博辦得更精彩?!?/p>
編輯:靳偉華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