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集體腐敗”納入刑律,讓私立小金庫者受到法律制裁也好,通過黨紀和行政規章,對私立者進行查處也好,矛頭必須對準單位主要行政首長,讓其承擔首要責任,包括刑律責任,切不能走入誤區,讓全體員工為集體腐敗分擔責任,以致讓單位主要行政官員僥幸卸掉不該卸掉的刑律責任。
在近年來查辦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中,筆者發現涉案單位私設“賬外賬”的現象普遍存在,占被查處單位的90%以上。
賬外資金的成因客觀上是由于當今社會經濟的日益繁榮,經濟來往呈現多元化、復雜化,一定程度上為“小金庫”的滋生提供了環境和條件;主觀上由于有些單位領導為掩蓋請客送禮、支付回扣、好處費等不合理費用,為把不合理變為“合理”,隱藏公款私設“小金庫”。
賬外資金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截留收入不入賬、資金體外循環隱形賬、虛報冒領做假賬。賬外資金數量驚人,造成大量國有資金流失,以“賬外賬”的形式長期存在,形成了名副其實的資金“黑洞”。
“賬外賬”的存在助長了鋪張浪費、奢侈腐化之風。
據近幾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大多數單位的賬外資金,用于支付吃、喝、玩、樂的就占50%左右。極個別領導干部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私設“賬外賬”,籌措“跑官買官”資金,導致公款送禮屢禁不止,黑色官場之風越演越烈,敗壞了黨的組織紀律,或者把賬外資金視為己有,當作給自己產生“利潤”的“自留地”、“責任田”,大肆侵吞公款、行賄、或隨意挪用。“賬外賬”的存在還形成了集體腐敗的“溫床”,單位“一把手”往往與班子成員、中層干部及財務人員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并以亂補濫發的方式施惠職工,進一步穩固“腐敗小環境”,形成集體“霉變”。
綜觀近年來檢察機關查處的涉及“小金庫”問題的各類職務犯罪案件,我們發現,“小金庫”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分布普遍、手段隱蔽、使用揮霍
目前審計中發現的“小金庫”,行政機關(部門)有,事業單位有,企業單位有,各類團體、臨時機構也有。不少單位是“兩本賬”、“多本賬”,有的在經營創收中采取收入不入賬或入“另冊”,脫離財務監督;有的截留挪用各種應上繳經費;有的把該收上來的經費留在下屬單位(部門)作為“私房錢”;有的編大計劃、造假預算,編假合同,在預算執行過程中虛列支出,虛假冒領,把報回來的預算經費打入“小金庫”,化大公為小公,甚至化公為私等等。
有的單位(部門)為了小團體利益,將單位內部劃小核算單位,通過多頭開設銀行賬戶,把本應該作為單位收入納入財務部門統一核算的資金,分散核算,以多本賬作掩蓋,借此逃避監督;有的是投桃報李,把經費以合法名義撥到所屬單位,公私不分,“小金庫”成了小集體或某些個人的錢包。
“小金庫”具有很大的隱蔽性、詭秘性特點。有的“小金庫”雖在一定范圍內公開,但在財務手續上卻留有后路,使上級在檢查時不易抓住把柄,待某項專門檢查結束后,這部分資金又成了單位(部門)名副其實的“小金庫”。
由于“小金庫”的黑戶口身份,出了問題難以查證,致使收支自由,隨意性很大。一些單位請客送禮、講排場、比豪華、擺闊氣,一些干部出入高消費場所,沉湎“酒綠燈紅”,有的數額較大的行賄受賄,揮霍的金錢,大都來源于“小金庫”。許多經濟犯罪案件,也多與“小金庫”相關聯。
規模逐年上升的財務“黑洞”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以往每年全國財務、稅收、物價大檢查查出的各類“小金庫”金額高達數十億元,造成了國家財稅的大量流失。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政企分開、“放權搞活”和財政“分灶吃飯”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有了更多相對獨立的利益,“小金庫”也逐漸大量涌現。經歷二十多年嬗變,“小金庫”雖然仍帶“小”字,事實上其規模卻早已今非昔比,而且已呈遍地開花之勢。國家審計署總審計師孫寶厚撰文披露,從1998年到2006年上半年,全國審計機關共查出“小金庫”(含擠占挪用)金額1406億元。審計機關每年對被審計單位審計的覆蓋面一般是20%以內,有人對全國“小金庫”規模作了大膽的估計和推斷:全國每年進入“小金庫”的錢大約5000億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
謀取私利:
“小金庫”的存在特點
“小金庫”主要來源包括:以各種名義挪用、轉移國家預算內、預算外收入;截留銷售收入、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高價倒賣、非法牟取價差收入;一些經濟主管部門和監督部門侵占、截留罰沒收入。不包括黨委、團委、工會會費,稿費提成和職工互助金等項目。
“小金庫”使用與列支的費用五花八門,但其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權謀私,或者用于超標準發放干部職工獎金補貼及其他個人消費性開支,或者支付國家規定的正常財務支出所不允許的款項。
“小金庫”的資金通常有如下去向:
一是以為職工謀福利、留住人才為借口亂發獎金、補貼。
二是用于拉關系走后門進行請客送禮或為上級部門領導付賬,名曰為公,實則為私,今天給人以方便就是圖明日自己的便利。
三是小團體旅游的費用。
四是購置不便公開的商品。
五是少數幾個人私分。
六是用于領導經手的用途不便公開或應由個人支付的費用。
七是為本單位職工發放工資、獎金繳納應由個人負擔的個人所得稅,結果等于二次發放工資、獎金等。
由此可見,“小金庫”的存在危害是巨大的,它不僅是國家財稅收入流失的主要渠道,更是滋生腐敗的根源。因此,必須加以根治。
“小金庫”的本質是集體腐敗
“小金庫”有百弊而無一利。其弊端除了常見的敗壞黨紀黨風、滋生腐敗、違法犯罪外,更嚴重的還在于影響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使不少執法部門熱衷罰款、創收,而不是為民執法、服務群眾;自然而然地,一些政府部門的職能異化為部門創收,謀取小集體利益。
“小金庫”背后,有著多少觸目驚心的大腐敗?“小金庫”不僅造成國家資產的大量損失,且衍生了不計其數的腐敗,危害性不可謂不大。“小金庫”實際上是“一把手”腐敗的經濟庫。許多人跑官買官的錢從“小金庫”開支,給上級逢年過節發紅包、送禮也在“小金庫”里面報銷,官員個人所謂“吃、喝、嫖、賭都報銷”也大抵是動用“小金庫”,如果這些項目開支明目張膽在單位正規入賬,是經不起財務審計的,誰都不會那么傻。可以說,“小金庫”讓一些官員搞腐敗有了經濟“底氣”,為官員搞腐敗提供了方便。
游離于監督之外的部門“小金庫”它是集體腐敗的禍根。它是腐敗現象得以蔓延的“財政支柱”。如果能夠徹底消滅滋生腐敗的“財政支柱”,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對違紀違法行為作出嚴肅處理,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健全本部門、本單位的財務核算及理財過錯責任追究制度,這樣不僅“小金庫”將無處藏身,而且集體腐敗行為也將大大減少。
在審議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劉錫榮提出集體腐敗的概念。他建議,刑法修改應將“集體腐敗”納入刑律,如果目前單獨制定懲治集體腐敗法有困難,可考慮首先把設立“小金庫”列入刑法犯罪中。
其實,以設立“小金庫”為重要特征的集體腐敗,早是一種公開的秘密。“小金庫”,不僅行政執法單位設有,就是一般行政、事業單位也設有,在有些地方已經達到了泛濫程度,“小金庫”的“金子”數量大得驚人。對于“小金庫”的“金子”,從上到下,從首長到辦事員,人人都有份,個個可以領賞。有的不僅成了單位員工重要灰色收入來源,而且還成了單位官員公關腐蝕他人的禍水,個人侵吞公款的肥源。
“小金庫”以非法形式為小團體“謀利”,孳生出“集體腐敗”,以致人人都脫不了干系,其實這不是集體惹的禍,而責任在于出此主意或同意此行為的單位主要行政官員。試想,在一個單位,沒有主要行政官員許可,“小金庫”怎能設立得起來?即使能問世于一時,又怎能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從表象上看,單位私設“小金庫”,是在為小團體謀福利,讓人人能夠多獲得好處,其實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小團體,而是單位的主要行政官員。“小金庫”是游離于財會監督的“地下金庫”,是見不得陽光的“灰色金庫”,它的數目有多大,單位員工不清楚,而且也不會告訴全體員工。它如何開支也不準員工參與意見,只由單位主要行政首長或極少數官員拍板,完全是暗箱操作。一些貪欲很大的行政長官,將單位“小金庫”當作自家現金保險箱,想拿就拿,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方便得不能再方便,因此東窗事發后,怎能讓集體為單位主要行政長官分擔責任?
也許有人會說,單位私設“小金庫”,畢竟讓員工得到了好處,“小金庫”遭到查處,不能只讓單位主要行政首長吃官司,員工應該用集體的名義為其分擔責任。這種認識看到的只是金錢,而未看到其腐蝕性和危害性。其實在“小金庫”泛濫的地方,大家都有“小金庫”,人人都能從“小金庫”中撈好處,這就等于都沒有撈到好處。而員工被動接受“小金庫”的“金子”,受到了腐蝕危害,有意腐蝕危害他們的單位行政官員,就成了罪魁禍首,難道他們不該為此承擔主要責任?
因此,提出將“集體腐敗”納入刑律,讓私立“小金庫”者受到法律制裁也好,通過黨紀和行政規章,對私立者進行查處也好,矛頭必須對準單位主要行政首長,讓其承擔首要責任,包括刑律責任,切不能走入誤區,讓全體員工為集體腐敗分擔責任,以致讓單位主要行政官員僥幸卸掉不該卸掉的刑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