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科學發展重“潛績”
□ 郭 海
不難理解,修廣場、建標志性建筑、GDP數字等都是“顯績”;而“潛績”則是那些往往無法量化,但又能發揮長久效益的工作,諸如生態保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重“顯績”還是重“潛績”,既是對官員能力的考驗,更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政績觀。
當然,能切實給群眾帶來實惠的“顯績”,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如果官員過于注重謀“顯績”,則難免標新立異、好大喜功,對于一方百姓而言,不是造福,而是添亂,不是政績,而是“政疾”。而為人民利益重“潛績”者,不逞一時之強,不貪一己之功,順應的是人民需求,關注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謀“潛績”,實際上就是為老百姓圖長遠、謀實利。
因此,在評判政績時,我們應該既看當下,又看長遠;既重獎杯,也重口碑。黨員干部也應樹立“潛績”意識,用全面的觀點看待政績,既要看經濟總量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創造出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績。
(摘編自2009年1月19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