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分子發動叛變
1951年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通過談判,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當年9月至10月,人民解放軍第18軍按協議要求到達西藏首府拉薩,從此西藏和平解放。
1956年年底,中央人民政府考慮到西藏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明確宣布在6年內不進行民主改革。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講話在談及西藏民主改革問題時指出:現在已決定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不進行改革。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內是否進行改革,要到那時看情況才能決定。但以達賴為首的上層反動集團,卻堅持分裂祖國、維護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立場,公然撕毀《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1958年,他們默許和支持一些分裂分子在西藏山南等地建立叛亂武裝組織和進行叛亂活動,圍攻中共地方組織,伏擊人民解放軍車隊,殺害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并殘酷迫害愛國僧俗人士。

對于西藏上層反動分子蓄謀已久的分裂行徑和叛亂活動,黨中央早有察覺,并進行了耐心的說服教育工作,力爭使問題得到和平解決,規勸西藏地方政府改變錯誤態度,制止叛亂。但西藏地方政府把黨中央的指示置于腦后,叛亂活動有增無減。
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借達賴喇嘛準備到西藏軍區看戲之機,挑起事端。2月7日,達賴喇嘛主動向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負責同志提出,要到西藏軍區看文工團演出。而后,他又確定3月10日去軍區看戲。西藏工委和軍區為此次演出作了認真的準備。然而,噶倫柳霞·土登塔巴、達賴喇嘛的副長官帕拉·土登維登等人,卻利用此事陰謀發動叛亂,并挾持達賴喇嘛出逃。
3月9日晚上,朗子轄(拉薩市舊政府)的墨本(市長),根據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的指示,向拉薩市民煽動說:達賴喇嘛明天要去軍區赴宴、看戲,“漢人準備在會上毒死達賴喇嘛”,“軍區準備了直升飛機,要把達賴劫往北京”,每家都要派人去羅布林卡向達賴喇嘛請愿,請求達賴喇嘛不要去軍區看戲。
第二天早晨,2000多人涌向羅布林卡,阻止達賴喇嘛去西藏軍區。叛亂分子在羅布林卡門口打傷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桑頗·才旺仁增,打死愛國人士堪窮帕巴拉·索朗嘉措。上千人手持小白旗上街游行,呼喊“西藏獨立”、“趕走漢人”等反動口號。叛亂武裝還在藥王山(拉薩市制高點,在布達拉宮附近)、羅布林卡及市郊構筑工事,包圍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辦事處和西藏軍區機關。
當日下午,叛亂分子在羅布林卡召開所謂“人民代表會議”,公然撕毀“十七條協議”,提出同中央決裂,要“為爭取西藏獨立干到底”。叛亂分子以“西藏僧俗人民”的名義,在拉薩街頭張貼布告,聲稱西藏是“獨立的國家”。
當天晚上,在拉薩周圍的叛亂分子小股向市區集結,并武裝襲擊前往拉薩河渡口執勤的人民解放軍分隊。
20日凌晨,叛亂分子向駐拉薩的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拉薩代表機構及西藏軍區發起全面攻擊,至此,以拉薩為中心的武裝叛亂全面爆發。
軍民同仇敵愾平叛亂
鑒于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上層反動集團的叛亂活動已經發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徹底平息叛亂,充分發動群眾,實行民主改革”的決定。
駐藏人民解放軍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嚴重情況下,在叛亂分子發起全面進攻數小時之后,奉命進行反擊。當時駐拉薩的解放軍,除機關人員外,能夠投入機動作戰的兵力只有1000余人,而拉薩叛亂武裝就有7000余人,又有外國勢力援助。盡管敵我力量懸殊,但是具有豐富作戰經驗、英勇善戰的解放軍指戰員,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僅經過兩天多的戰斗,就先后消滅了藥王山和羅布林卡之敵,接著又圍殲了聚集在拉薩的叛亂分子5360多人。
拉薩戰役結束后,其他地區的叛亂分子并不甘心滅亡。人民解放軍又于4月至9月發起了山南戰役、納木湖戰役、麥地卡戰役,還在昌都東北、東南以及昌都以南的鹽井地區分別組織了進剿作戰。
當解放軍發起山南戰役時,曾經飽受所謂“衛教軍”蹂躪的山南人民,極其熱烈地歡迎前來平叛的部隊。許多群眾提著酥油茶壺到指戰員面前說:“金珠瑪米亞古都(解放軍好),喝杯酥油茶吧!”一些藏胞還自動抱來馬草喂軍馬,有的趕來牦牛,為部隊運送物資,支援前線。
拉薩戰役后,在祖國內地學習的西藏公學和團校藏族學員,紛紛要求返藏參加平叛。西藏工委根據學員要求,決定這兩個學校的3000多名學員提前畢業返藏。這一批絕大部分出身于貧苦農牧民家庭的青年,是平叛中一支朝氣蓬勃的藏族骨干力量,其中有500多人參加人民解放軍,直接奔赴平叛戰斗的最前線。他們作戰勇敢,工作積極,許多人立功受獎。
1959年,經過若干戰役和進剿作戰,西藏各主要地區和交通要道沿線的武裝叛亂基本平息,但邊沿地區還有叛亂活動。殘余叛匪同外國勢力勾結,在空投特務的操縱下,反動氣焰十分囂張。于是從1960年起,平叛部隊對邊沿地區開展平叛斗爭。人民解放軍以遠程奔襲、分進合擊的方法,控制主要要道,切斷叛亂武裝逃路;運用先包圍后爭取、爭取無效后再打、邊打邊爭取的原則,對投降者一律寬大處理,實行不殺、不斗、不關、不判的“四不”政策,擴大了解放軍的政治影響,爭取了叛亂武裝中大多數人員投降。
平叛斗爭是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相結合的正義斗爭,得到了渴望翻身解放的西藏勞動人民的熱烈擁護。在人民解放軍發起進剿恩達、丁青、嘉黎、札木地區的叛亂武裝戰役前,藏胞羅松主動向丁青縣委書記要求進入叛匪駐地了解情況,部隊同意了他的要求。3月,進剿開始后,羅松回來報告了一個重要情況:一股千余人的叛匪埋伏在沙丁附近,準備伏擊解放軍進剿部隊。這一情報,使正準備途經沙丁趕赴邊壩的部隊臨時改變決定,出其不意地包圍了沙丁,全殲了這股叛亂武裝(其中包括一名經過美國訓練的空投特務)。
在平叛戰斗中,許多地方的藏胞群眾自發組成各種自衛武裝,站崗放哨,積極支援前線。僅筆者所在部隊,就有上百名藏胞擔任翻譯,他們和部隊一起行軍作戰,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61年,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對分散在昌都東南地區和林芝、那曲等地區的殘余叛匪展開搜剿、偵捕。一些漏網的叛亂小股武裝陸續被殲、投誠,包括昌都地區叛首八角喇嘛、申扎叛首保保阿工、芒康叛首甲描本等。其中為爭取叛首保保阿工投誠,先后派出26人次前往宣傳、勸說,終于爭取其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對于那些被脅迫參加叛亂的人,人民政府根據黨的政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如曾任達賴駐京辦事處處長的然巴朗杰旺秋、曾任亞東下司馬管理委員會主任的赤門索南班覺等人,是在叛亂武裝命令其斷絕與人民政府的來往,強迫其簽字參叛,否則格殺勿論的情況下,才被迫參叛的。參叛后,他們并無具體罪惡活動,也不受叛亂武裝的信任。人民政府對于他們,就與頑固的叛首不同。如拉薩戰役俘獲然巴朗杰旺秋后,在問清情況后即予釋放;對戰后被迫逃往印度的赤門索南班覺,通過家人捎信,爭取他很快投誠回歸,與家人團聚。幾年后,還給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
在西藏軍區指戰員英勇奮戰和廣大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平叛斗爭于1959年3月開始至1962年3月勝利結束,西藏地區的武裝叛亂被徹底平息。共俘、降、斃叛亂武裝9.3萬余人,繳獲各種槍炮3.5萬余支(門)、電臺41部。平叛斗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勾結國外勢力分裂中國的陰謀,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西藏的民主改革開辟了道路。
附注:本文作者曾任西藏邊防部隊某部秘書,《高原戰士》報記者。
(摘自《文史博覽》 2008年第5期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