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解剖型鋼板;鎖骨中段骨折;內固定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1-0079-01
中圖分類號:R 681.706.2
文獻標識碼:B
我院于2003年6月~2008年6月期間采用解剖型鋼板對52例鎖骨中段骨折病例進行了內固定,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52例鎖骨中段骨折病例全部為成年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10例,年齡 18~78歲,平均43歲。致傷原因:砸傷37例,交通傷8例,跌傷6例,被他人打傷1例。左側28例,右側24例。粉碎性骨折43例,單純骨折9例。2例為重復手術。本組52例均無血管神經損傷和卡壓情況。取髂骨植骨3例。
2.手術方法手術均在氣管插管復合靜脈麻醉下或頸叢阻滯麻醉下進行。患者仰臥位,患肩下墊一薄枕,沿鎖骨骨折處做橫形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筋膜,然后切開骨膜做骨膜下連同頸闊肌一起剝離,向兩側牽開,牽開骨折斷端先探查血管神經以及骨折斷端的缺損情況,若有缺損做好取髂骨植骨的準備。待骨折復位良好,植骨放妥后,選擇適宜的解剖型鋼板。一般我們選擇的是6~8孔的解剖型鋼板,將鋼板貼合于鎖骨上面,調整鋼板的位置,貼合良好后鉆孔,使用的鉆頭2.5~3 mm為宜,此時注意保護對側皮質深處的重要結構,測深度后上螺絲釘,使釘尖超過對側骨皮質1~2扣。粉碎性骨折的43例均采用可吸收線捆扎1~2圈。對于大斜面的骨折也增加可吸收線捆扎,檢查固定牢靠沖洗后縫合骨膜,筋膜,皮下及皮膚。術后三角巾懸吊固定3周,3月內避免患肢負重。
結果
52例隨訪3個月~3年3個月,平均18個月,無一例發生術后傷口感染,所有病人2周拆線出院。定期復查X片,結果術后6個月以上者鎖骨均已有骨痂生長,部分病人骨折完全愈合,已經達到拆除內固定的標準。有2例病人2周拆線出院不遵醫囑,立即下地勞動,1周后自覺病側鎖骨區酸痛,并逐漸出現上翹畸形,來院復診X片提示螺釘松動,骨折移位,再次給予手術切開復位,同樣用解剖型鋼板內固定8個月后骨折愈合,給予拆除內固定。
討論
鎖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與肩峰之間,是連接上肢與軀干之間的唯一骨性支架。鎖骨位于皮下,表淺,受外力作用時易發生骨折。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壯年,發生率占全身骨折的 6%左右[1]。鎖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現為近端受胸鎖乳突肌牽拉向上后移位,遠端因肢體重量及胸大肌牽拉向前、下、內側移位,形成斷端短縮重疊移位。目前鎖骨骨折的治療方法有:①懸吊患肢。適宜于青枝骨折、不全骨折或內1/3移位不大的骨折。②手法復位。有移位的骨折,復位固定行“8”字形繃帶或石膏固定。③手術治療。指征是開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有喙鎖韌帶斷裂的鎖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連接。
以往認為內固定方法可視骨折的類型和部位等不同,選擇“8”字鋼絲、克氏針或鋼板螺絲釘固定。手法復位,“8”字形繃帶或石膏固定,如固定不牢靠,有多次復位的潛在性,也增加了血管神經及胸膜損傷的機會。如患肢有麻木、疼痛、腫脹、蒼白,應隨時復查,將固定的石膏作必要的修整,但病人痛苦大,現代人主觀上多不樂于接受。鋼絲、克氏針固定或鋼絲配合克氏針固定有固定不牢,粉碎性骨折易移位,克氏針滑移,退針,內固定失敗;針尾刺激,引起疼痛,影響肩關節活動,待骨折愈合骨痂包裹時取鋼絲也有一定的困難和風險,甚至有文獻報道針進入胸腔、頸內、縱隔等,造成嚴重后果[2];鎖骨呈“S”形,用普通鋼板螺絲釘固定時需要大面積剝離骨膜,不利于術后骨的生長,而且鋼板需要預彎去貼合鎖骨,增加了手術時間及麻醉風險。
通過使用解剖型鋼板治療52例鎖骨中段骨折,筆者體會:解剖型鋼板順應性好,術中無需預彎,減少了手術時間,降低了麻醉風險,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能克服鋼絲、克氏針固定或鋼絲配合克氏針固定的不足,可以避免“8”字形繃帶或石膏固定潛在性的治療風險,減少了血管神經及胸膜損傷的機會,同時解剖型鋼板自身的強度可以對抗胸鎖乳突肌的牽引力及上肢重力,認為解剖型鋼板治療鎖骨中段骨折使用方便,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97.
[2]趙文苗.鎖骨骨折髓內固定的改進[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 18(11):767.
(收稿日期:2008-11-12修回日期:2009-01-08)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