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二仙顆粒治療慢性前列腺炎(CP)的療效其及對患者前列腺液中細胞因子(IL-2、IL-6、IL-8) 的影響。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用二仙顆粒,對照組用前列康片。治療15周后對比觀察兩組療效以及治療前后前列腺液IL-2、IL-6、IL-8的水平變化,并和正常對照組比較。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率55.0%,總有效率為85.0%,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IL-2、IL-6、IL-8較治療前降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二仙顆粒對慢性前列腺炎治療作用顯著,可能通過降低前列腺液中IL-2、IL-6、IL-8的水平而起作用。
【關鍵詞】IL-2;IL-6;IL-8;前列腺炎; 二仙顆粒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1-0013-03 中圖分類號:R 697.3305 文獻標識碼:A
慢性前列腺炎(CP)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見病、難治病。由于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盡管目前出現了不少治療方法,但效果欠佳。我科自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口服二仙顆粒治療慢性前列腺炎6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患者治療前后前列腺液IL-2、IL-6、IL-8水平的變化,并與前列康片進行療效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病例均為我院門診確診的CP病例,其中治療組60例,年齡32.4±9.2歲;病程19±11個月;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CP癥狀指數,將前列腺炎分為輕度14例、中度27例和重度19例。對照組60例,年齡31.7±9.6 歲,病程18.3±10.8個月; 前列腺炎輕度16例、中度29例和重度15例。納入觀察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自愿參加本試驗。③年齡在20~55歲之間。排除病例標準:①年齡在20~55歲之外。②對本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器官系統疾病或精神性疾病患者。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腫瘤、尿路感染、尿道狹窄、泌尿系腫瘤、間質性膀胱炎、附睪炎、泌尿系結石、直腸結腸疾病、腰背肌筋膜炎等疾病患者。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主要依據《中藥新藥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1)臨床表現:①排尿異常癥狀: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頻、尿痛,尿不盡感,尿道灼熱,晨起、尿末或大便時尿道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流出。②疼痛癥狀:會陰部、外生殖器區、下腹部、恥骨上區、腰髓及肛門周圍墜脹疼痛不適。(2)前列腺觸診:前列腺可增大、腺體飽滿,或軟硬不均,或有結節,或質地較硬:可有局限性壓痛;正常或縮小。(3)前列腺液(EPS)鏡檢:WBC≥10個/HP;卵磷脂小體減少或消失。(4)細菌培養:中段尿細菌培養陰性,前列腺液或終末尿細菌培養陽性。具備上述第(4)項和(1),(2),(3)項中任何兩項者可診為CP。中醫診斷:具有頭昏神疲,腰酸膝冷,陽痿早泄,甚至稍勞后即尿道有白濁流出。少腹、會陰、睪丸墜脹不適。舌質淡胖,邊有瘀點,苔白,脈沉澀等腎虛血瘀證侯。
3.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二仙顆粒(仙茅1g、仙靈脾1g、蛇舌草1g、牛膝1g、紅花1g、王不留行1g、澤蘭1g、虎杖1g、石菖蒲1g、蜈蚣1g等,廣東一方制藥公司生產),每日一劑,分二次口服, 5 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 3 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前列康片( 浙江康恩貝集團制藥有限公司生產)4片口服,一日三次,5周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4.檢測方法采用放免法檢測前列腺液IL-2、IL-6、IL-8的濃度,試劑盒由Bender MedSystems公司提供。并進行治療前后對比。
5.療效判斷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1]擬定。治愈: 癥狀、 體征消失, EPSWBC連續2次以上正常, 壓痛消失,前列腺體質地正常或接近正常。顯效: 癥狀、體征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90%, EPSWBC連續 2次以上較治療前減少1/2, 或<15/HP, 前列腺觸壓痛及質地均有改善。有效: 癥狀、體征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59%。 EPSWBC較治療前改善。無效:癥狀、體征評分較治療前減少30%以下, EPSWBC無改善。6.統計學分析使用統計軟件SPSS10.0for windows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用兩樣本均數比較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
結果
1.臨床療效治療組痊愈率55.0%,總有效率85.0%;對照組痊愈率31.67%.總有效率65.0%。兩組痊愈率比較經卡方檢驗,χ2=6.65,P<0.01,總有效率比較,χ2=6.40,P<0.0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表明二仙顆粒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方面的療效優于前列康片。見表1。
2.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治療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IL-2、IL-6、IL-8水平較正常人組增高,治療后較治療前有所下降,經統計學t檢驗,P<0.05,提示病情有所好轉;治療組治療后IL-2、IL-6、IL-8水平雖高于正常人組,但經統計學t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基本恢復正常;對照組治療后IL-2、IL-6、IL-8水平仍高于正常人水平,經統計學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療前后前列腺液中IL-2、IL-6、IL-8下降水平比較,經統計學t檢驗,P<0.05,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口服二仙顆粒在降低IL-2、IL-6、IL-8水平方面療效優于前列康片。詳見表2。
討論
迄今為止,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自身免疫因素是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之一,與炎癥反應相關的細胞因子在此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IL-2主要由活化T淋巴細胞產生, 其主要生物活性是促進 T細胞和NK細胞的增殖,促進 B細胞分化和增殖及抗體的產生。有研究表明[6,7,8 ],CP的發病與IL-2介導參與的細胞免疫有一定的相關性。IL-8是一種前炎癥性細胞因子,由多種細胞合成分泌,IL-8具有趨化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作用, 該作用主要在感染局部起作用。也有研究[ 7,8]證實:CP患者EPS中IL-8水平增高, 是局部炎癥反應中白細胞的趨化因子。IL-6是迄今發現的細胞因子中功能最多的生物活性肽,被譽為細胞因子家族中的核心成員,IL-6下調IL-1和TNF等前炎性細胞因子合成,促進糖皮質激素和可溶性TNF受體釋放。此外,IL-6還可以調節B細胞的生長及分化,能增強T細胞功能,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和擴大NK細胞殺傷靶細胞的能力。汪巖、葉海云[ 8,9]研究認為,IL-6可能在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是慢性前列腺炎較有價值的指標。
我科根據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機特點是濕熱為病,腎虛為本,瘀血為標,臨床治療以清熱祛濕、活血化瘀、益腎固本為法。創立二仙顆粒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取得滿意療效。二仙顆粒中仙茅、仙靈脾補益腎陽,蛇舌草、石菖蒲、虎杖清熱祛濕,紅花、澤蘭、王不留行活血化瘀,蜈蚣活血通經,軟堅散結解毒,牛膝引藥下行,補益肝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含有齊墩果酸、β谷幽醇、黃酮甙、白花蛇舌草素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體內實驗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而達到抗菌消炎的目的。蜈蚣、紅花、澤蘭、王不留行可改善微循環,調節機體的生殖內分泌,并具有免疫調節作用。蜈蚣含多種蛋白質和酸類,有抗炎、鎮痛、抑菌作用,還能改善機體免疫功能。仙茅、仙靈脾能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具有雄激素樣作用,同時也具有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
本組研究,二仙顆粒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總有效率達到85.0%,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二仙顆粒在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方面療效確切,是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方法。二仙顆粒可以降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IL-2、IL-6、IL-8水平,有調整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應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50-51.
[2]張亞強, 盧建新, 吳志奎, 等.丹蒲膠囊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IL-2、IL-6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1):828-829.
[3]薛慈民, 朱琦, 徐兆東.炎列平沖劑對慢性前列腺炎實驗小鼠的影響[J].中華男科學, 2003,9(4):312-314.
[4]韓波.白細胞介素 Ⅱ在慢性前列腺炎輔助診斷上的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 2002 , 29(7):410.
[5]J Paulis G, Conti E,VolianIS,et al,Evaluation ofthe cy-tokines in genital secretJorl~ofpents with chronicprostatitis[J].ArchItsl Urol Androl,2003;75(4):179-186.
[6]李宏軍, 商學軍, 黃宇烽.IL-2、IL-10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改變和意義[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4,10(7):486-490.
[7]葉海云,侯樹坤,白文俊,等.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6和IL-8表達變化及意義[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24 (4): 279-281.
[8]汪巖,趙忠文,王立波.前列腺液中細胞因子(IL-6,TNFa )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意義[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9,25(4):402-403.
[9]彭守靜,陸仁康,俞麗華,等.冤絲子、仙茅、巴戟天對人精子體外運動和膜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3):145-147.
[10]雷載權,張延模.中華臨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3.
(收稿日期:2008-01-30)
(編輯:潘明志 英文譯校:唐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