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理鹽水;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1-0093-02
中圖分類號:R 722.104.73
文獻標識碼:B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是新生兒期常見疾病,發生率占新生兒嘔吐的1/6。是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因吞入羊水過多或被胎糞污染及混有母血的羊水,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及黏液分泌亢進,從而引起頻繁嘔吐,嘔吐為清水或混有淺黃色小片絮狀物的略顯混濁的羊水,包括胎脂、胎兒脫落的毛發和少量白細胞等。嚴重病例如果處理不及時將會引起新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嚴重影響新生兒的預后[1]。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應用生理鹽水洗胃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38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將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在分娩后2小時內轉入兒科的Ⅱ°、Ⅲ°羊水混濁的過期產兒、早產兒及新生兒窒息兒共76例,排除顱內出血、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胃腸道閉鎖或畸形前提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過期產兒6例,新生兒窒息23例,早產兒9例;Ⅱ°羊水混濁22例,Ⅲ°羊水混濁16例。對照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過期產兒7例,新生兒窒息21例,早產兒10例;Ⅱ°羊水混濁23例,Ⅲ°羊水混濁15例。兩組病例一般情況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溫度為36℃~37℃的生理鹽水100 ml×2瓶, 20 ml注射器1付,5~8號一次性硅膠胃管1條,治療碗一個。
兩組患兒均給予靜脈補液、支持治療,禁食時間、喂養方式相同,按護理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入院后立即用生理鹽水洗胃。患兒取仰臥位,頭偏向一側,或取左側臥位,并將頭肩部抬高10 cm~15 cm,按常規插胃管[1],證實胃管在胃內后先抽凈胃內容物,再進行洗胃。每次以10 ml~15 ml的量反復注入,注入液體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過慢沖洗不掉沾在胃壁的黏液,過快容易損傷胃黏膜[3]。注入洗胃液后可輕揉患兒上腹部,抽吸時不可用力過猛,避免損傷胃黏膜。如液體流出不暢時可改變體位或將胃管插入深部。注意注入量與抽出量應相等,避免引起胃擴張或胃液返流引起窒息。反復灌洗,直至洗出液澄清為止。洗胃時密切觀察患兒面色、呼吸等情況并注意保暖。
3.效果評價顯效:治療后1天內患兒無嘔吐,每日攝入奶量正常,安靜睡眠,大小便次數正常;有效:治療后2天內患兒偶有嘔吐,1~2次/日,每日攝入奶量正常,患兒較安靜,大小便正常;無效:治療后2天內患兒嘔吐≥3次/日,需要洗胃或再次洗胃,患兒哭鬧較多,大小便次數減少,每日攝入奶量減少。
4.統計學方法所有資料通過SPSS10.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顯效+有效為總有效。
結果
觀察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37%,對照組為21.05%,兩組比較經統計學處理,χ2=45.82,P<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觀察組療效較對照組優。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討論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所致嘔吐為臨床多見,由于新生兒胃、食管反射協調功能差,嘔吐時容易出現誤吸、輕者致吸入性肺炎,重者可引起窒息而死亡。若反復嘔吐,可因丟失大量胃液,而引起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長期嘔吐可發生營養不良。新生兒咽下綜合征的特點為出生后24 h左右反復多次嘔吐,喂養后加重[4]。生理鹽水的滲透壓與人體血漿膠體滲透壓相近,用于反復、徹底洗胃,可洗出誤吞入的混有胎糞或血液的羊水,也可中和分泌亢進的胃酸,清洗胃壁、減少毒素吸收,能有效地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的發生,避免水、電解質紊亂。本文結果表明,應用生理鹽水洗胃可有效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的發生,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說明生理鹽水洗胃預防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效果滿意、而且方法簡便、安全,可在臨床上推廣。但對新生兒洗胃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根據病情需要,洗胃后胃管可暫留置1~2天,待2天后確定患兒無嘔吐再拔除。②洗胃前向家屬解釋洗胃的目的、方法、效果等,以獲得家屬支持。
參考文獻
[1]孫芹,龐厚玲,郝明英.咽下綜合征早期干預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3,19(5):34.
[2]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02-303.
[3]黃秀麗.洗胃治療新生兒咽下綜合征的觀察與護理[J].右江醫學,2003,31(4):409.
[4]王瑞,金姚珍,孫軍霞.羊水胎糞污染洗胃后嘔吐與喂養關系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36(11):838.
(收稿日期:2008-11-15修回日期:2009-01-17)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