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一些少年兒童把一些小區里配備的公益性健身器材當成了“玩具”;有些父母還帶孩子到健身房,大人練什么,孩子也跟著練。尤其是經過北京奧運會,很多教師和家長更是希望能多多運動起來。家長們和老師們覺得趁早進行各項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關專家指出,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的少年兒童,其身體內的器官組織尚未發育成熟,有很多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與成年人不同。因此,有些體育運動應慎做。
1.不宜“扳手腕”比手勁。少年兒童四肢各關節的關節囊比較松弛,堅固性較差,加之骨骼還沒有完全骨化,易在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肢體變形。如果較長時間用一只手臂練習扳手腕,可能造成兩側肢體發育不均衡,甚至使脊柱發生側彎。
2.不宜“倒立”鍛煉。盡管少年兒童的眼壓調節功能較強,但如果經常倒立或每次倒立時間較長,會損害眼睛對眼壓的調節。
3.不宜“拔河”比賽。拔河是一種強度大,對抗性強的體育運動。在拔河比賽時,必須憋氣才能用力,當停止憋氣突然開口呼氣時,由于胸內壓突然下降,靜脈血猛然向心臟沖擊,極易使少年兒童柔薄的心壁受到損傷。
4.不宜“玩滑板車”。少年兒童正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長期玩滑板車,會出現腿部肌肉過分發達,影響身體的全面發展,甚至影響身高發育。此外,玩滑板車時,人的腰部、膝蓋、腳踝需要用力支撐身體,這些部位極易受傷。
5.不宜進行“手指俯臥撐”鍛煉。與俯臥撐相比,手指俯臥撐更能鍛煉手屈肌和腕掌上的多條韌帶,常被球類和投擲教師采用,但對中小學生而言,卻不合適。因為他們正處在發育的高峰期,指骨及其韌帶較為弱小,做手指俯臥撐時,強烈地擠壓指關節,會使指關節損傷或者畸形。
6.不宜進行“肌肉負重”力量練習。俗話說:“小孩先長個頭,后長塊頭。”而且肌肉含水分較多,含蛋白質和無機鹽很少,如果進行這類體育鍛煉,不但影響少年的身高,而且因為力量弱,易于疲勞、受傷。
7.不宜丟“手帕”練習。丟手帕游戲時,學生往往坐在地上,因為學生在跑動結束后,立即坐下,會使肌肉的節律性收縮停止。肌肉擠壓靜脈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而此時下肢的血管仍處于擴張狀態,血液滯留在下肢血管中,回心血量減少,心搏輸出量也隨之減少,造成腦與視網膜缺血,出現頭暈眼花、心慌,甚至暈倒等現象。
8.不宜在水泥地上“蛙跳”。少年正處在身體發育期,骨骼尚未發育完全,加之有的學生不會緩沖,因此練習后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現象。另外,人在跳起時,地面對人的沖擊力相當于人體重量的6-7倍。因此,長期在水泥地上蛙跳,極易引起頭疼或輕微腦震蕩。
總之,針對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特點,可以讓他們多進行跳繩、跳皮筋、打球、踢球、游泳、短距離跑等體育運動。這些運動項目既有助于中小學生身高的增長,又不會傷害身體。教師在指導學生做運動時,不能憑經驗,要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學生的運動量,把握“漸進性”原則。在運動鍛煉中,注意讓學生“間隔放松”,以消除肌肉鍛煉中的肌肉疲勞,防止由于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運動損傷。
[魏勇博士點評:中小學生年齡相差很大,而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其發育狀況、身體素質以及健康狀況都不相同。因此,針對這個特殊群體進行體育活動必須堅持以運動科學原則為指導,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方案,配以合適的運動項目、持續時間、間歇時間、運動頻率、運動強度以及注意事項等具體指導。這就需要廣大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貫徹基本的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知識和技能以更科學地指導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