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課不是“為了完成任務”
把聽課看成是完成任務的表現有:聽課遲到、隨意閑談;聽課前不做任何準備,不拿筆記本,不做記錄,喧賓奪主等等。這些表現是聽課者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旁觀者,只是為了“參與”;造成一堂課聽下來,對課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沒有較深層次的理性思考。
“聽課”是教學工作中常見的一種學習方式,為了能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促進體育教師的業務水平,在組織上要做到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不要成為教師的一種“負擔”。其次,每次活動內容的安排要有針對性,以便適合大眾人群的需要,提高教師的參與興趣,以避免出現“應付公事”的現象。
作為教師,出于對自我發展的需要,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應注意自身形象,約束自己言行。這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樣才能達到聽課的效果。
二、聽課不是只“找優點講好話”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由于教師對“聽課”的目的和功能認識不夠,例如,在聽課活動中,為了維護“和諧融洽”的關系,聽課后一味找“亮點”、“優點”,對出現的問題和缺點視而不見,或者是蜻蜓點水、輕描淡寫。這種現象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授課者和聽課者都不能形成足夠的認識,達不到“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目的,使“聽課”的目的性被淡化和削弱。長此以往,聽課的人無所謂,授課的人更是缺乏激情。
因此,要走出聽課的這一誤區,需要擁有一個彼此信任、求真務實、合作創新的教師團隊,只有在這樣的團隊里,體育教師才能夠做到放心大膽地講真話、說缺點,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
三、聽課不能只“聽體育學科的課”
聽課活動習慣上總是以體育教研組為中心展開,長此以往,體育教師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聽課就是聽本學科的課,對于其他學科的聽課活動則退避三舍、望而卻步,理由是別的學科的課聽不懂。
“體育近親”聽課現象的普遍存在,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當然,我們不否定體育教研組中相互聽課的優勢,但是體育教學也是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方法、教學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共同性。多聽其他學科教師上的課,可以起到“它山之石”的作用。
四、聽課不只是“聽優秀教師的課”
聽課活動是一種吸取間接經驗的學習過程,在學習優點的同時也要對出現的問題“引以為戒”。
學習觀摩優秀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為促進教學,提高教師水平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這類活動對體育教學的發展方向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是,它只是“聽課活動”組織形式之一,觀摩學習一般教師的教學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有的教師認為對于一般教師的課沒有觀摩的必要,而對于在教法方面表現不突出的展示課,更是常常借故回避。
其實,優秀體育教師的課固然較為精彩,有較多可以借鑒的地方。而很多時候,聽普通體育教師的課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體育教學水平。例如,其他體育教師在某個體育教學環節存在的不足、發生的失誤,如果與自身體育教學進行對比,認真分析,找出對策,那么既幫助了授課體育教師,也提高了自身的體育教學水平。
五、聽課不只是“新教師的事情”
每位新體育教師走上教學崗位,學校領導總會叮囑幾句:“多聽一聽課,多向別的老師學習。”
多聽課的確是促進進步的一種重要途徑。新教師作為學校的“新鮮血液”,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開放進取的精神狀態,在教研活動中形成了“高頻率”聽課的一個特殊群體。但是,當新體育教師能勝任工作,成為合格體育教師之后,他們就不大愿意去聽課了。即便是出于完成任務的需要,也會出現“熱情喪失、一聽就厭”的情況。
“活到老,學到老”。成熟需要一個不斷摸索、發展、完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聽課”作為促進教學地一個重要手段,每個教師都應該長期的堅持下去,定期參與聽課活動,不僅能促進教師成長,還是教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徑。
如果受到慣性思維影響,認為聽課主要是新體育教師的事情,那樣就有失偏頗了。無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都必須不斷地學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側重地不斷完善自我。
六、聽課不只是“關注體育教師的表現”
教學活動是諸多要素組成的,其中學生和教師是兩個重要的組成要素,在聽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的主導性,還要看學生的主體性。
在聽課現場常常可以發現,聽課者較多地關注體育教師的主導性;在課后分析時也一味強調“體育教師的表現”,而忽略了在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情況,例如:學生是否能理解教師的意圖,學習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等等。可見,在這些聽課者眼中,體育教師是主角,學生僅僅是配角,而這樣的聽課結果不能形成整體的教學分析,使聽課活動走向一個誤區。
聽課固然要研究體育教師的活動,但是不能忽視了關注學生的活動。在關注教法和學法的同時,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都是聽課活動的組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