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默克爾是德國的“鐵娘子”,并把她與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相比較,但實際上她們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展道路完全是由她的性格所決定的,她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對掌握權力的渴望、駕馭變局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擔風險的責任感決定了她今天的發展。同時,她也具備了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所必須擁有的能力,即成竹在胸、適時妥協和審時度勢。
——德國著名記者、傳記作家胡戈·米勒一福格
審時與度勢
默克爾在35歲以前,是一個與政治完全絕緣的物理學家,并把成為居里夫人那樣偉大的科學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她為人低調但又不失個性,同時又有著超凡的控制力。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使得她自始至終能夠以一種直觀豁達的態度去面對種種難題;不失個性的特點使得她能夠在向自己的理想邁進的路途上堅持原則;非凡控制力使得她在充滿著漩渦和陷阱的政壇一直處于不敗之地。
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處理問題是默克爾從小養成的習慣,也是她不斷有所成就的法寶。默克爾自小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保持桌面上沒有雜物,以幫助她清晰地思考問題。她說:“放學回家如果有一堆作業要做,我會把桌子上的東西都拋到地上,然后再集中精力思考做事的先后次序。”
并不是沒有人注意到默克爾的政治家潛質。默克爾中學時代的政治思想輔導員就說過:“這孩子遲早會成為政治領袖!”雖然默克爾選擇了物理學,以一個科學研究者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但她對政治興趣不減。工作之余,她閱讀了大量對當時政治體制進行批判分析的書籍。默克爾行事謹慎低調,她把對政治的熱情冷凍在心里,而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原子和分子的研究之中。如果不是那一天,發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歷史大事件,她可能會“平平淡淡地過完一生”。這個大事件就是柏林墻的倒塌。
如她自己所說,柏林墻的轟然倒塌喚醒了她內心深處的政治意識,從此她走上了從政之路。長期隱藏在她體內的政治熱情開始萌動,她決定參加當時非常活躍的“民主覺醒”組織。
初期,默克爾不聲不響地做了不少工作,人們很快發現,在辦公地不可避免的混亂中,默克爾科學家的嚴密邏輯思維和處變不驚的氣度格外突出。一位當年的共事者說:“她是個少不了的人,走投無路時她總有辦法。”很快,這個總是穿著一條咖啡色燈芯絨褲子給人以大學生印象的默克爾就脫穎而出,成為“民主覺醒”的新聞發言人。后來,她成了聯邦議員;再后來,連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她被一位大人物慧眼相中,當上了聯邦政府最年輕的部長。這個大人物就是綽號“大塊頭”的德國聯邦總理科爾。憑著女性的直覺,默克爾知道一旦科爾當選,她一定會被啟用,但具體會擔任什么職務,她心里沒底。結果,在新政府內閣名單中,她被任命為婦女與青年部部長。對這一任命,默克爾坦承:“事情的發生使人不知所措。”不過,她沒有任何猶豫就接受了。1991年1月18日,默克爾宣誓就任這一政治生涯中第一個重要職務,而這距離她投身政治也才一年多時間。
有些政治家從來不按常理出牌,默克爾就算一例。她是一個天生的政客,有著極強而準確的政治嗅覺。這種嗅覺使得她在該跟人的時間跟人,該做事的時間做事。更為重要的是她懂得適時變化,適勢變化,前者是把握變化的時機,后者是把握變化的力度。
1998年,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組成的“紅綠聯盟”贏得大選,科爾和基民盟對德國長達16年的統治結束了,而默克爾也失去了聯邦環保部長的職位。但在黨內,她卻贏得了新職位:基民盟總秘書長。她之所以能得到這個重要的黨內職位,是因為她早就看出科爾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并開始追隨最有可能接班的朔伊伯勒。這樣,當朔伊伯勒接替科爾成為基民盟主席后,在他的提議下,默克爾當選為總秘書長。默克爾在政壇上可謂是火箭式上升。人們常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成功需要貴人相助,默克爾這兩條都占全了。
硬與軟
默克爾說:“在決定性的時刻我還是勇敢的,但我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總是盡可能考慮周全。即興的勇敢我沒有。”的確,她習慣長久地、周密地考慮某事,一旦考慮成熟,就會果斷地采取行動。如同她年輕時在跳水時,會在跳板上一直考慮45分鐘,而一當鈴響,就會跳下去。
從政以后,她的個性在她的職務中發揮到了極致,使得人們從來不敢低估她的能耐。她不斷實踐她的崇拜者前西德總理阿登納的名言:“一名政治家不僅需要博學多識,敢于面對現實,善于思考,而且還必須勇敢無畏。”1994年,科爾任命默克爾為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部長,這個職位對于當時在基民盟中資歷尚淺的默克爾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在新職位上,默克爾剛上任3個月就讓一位德高望重的國務秘書提前退休。面對人們的質疑,她干脆利落地回答:“在我的部里,我有權制定基本方針。”這件小事充分展示了默克爾一旦有了自己的決定后,就會堅決執行,不會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默克爾在后來應對環保人士對運送核廢料的抗議問題上,也一直保持著強硬態度,她親自上陣向反對者解釋自己的政策,面對示威者毫不退縮,表達了決不屈服的鮮明態度。由此可見,不要認為“軟弱”是女性的代名詞,一般女子可能軟,但杰出女子決不軟。
不過“軟”也是一種有力的武器。在1995年上半年的一次內閣會議上,與會成員討論默克爾提出的限制夏季廢氣排量和機動車車速的規定。然而,建議遭到多數成員反對,科爾也站到了默克爾的對立面,認為默克爾的提議欠考慮。默克爾深感在內閣中的孤立無援,競無法克制地痛哭流涕。默克爾這一哭,舉座皆驚。
不管默克爾的哭泣是來自不懂掩飾的率真,還是有意博取同情,事實上默克爾的淚水最終推動了夏季廢氣規定的出臺。女性的眼淚是天底下最讓人看不懂的武器,它使得“軟器”達到硬功的效果。善用自己的女性特質,往往是女性立足于男人云集的政壇中最強有力的手段。
進與退
2005年7月的歐盟峰會,英國堅決要求歐盟每年繼續給英國一定比例的退返款,布萊爾毫不妥協,搞得大家不歡而散,歐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分裂危機。
而笑口常開、敢說敢闖的默克爾,走馬燈似地穿梭于英法和其他國家之間,尋找折中辦法。她讓希拉克總統一直圍著她轉,對她的手背親個沒完,久久不放;她讓英國首相布萊爾讓步,同意英國在2007年至2013年,舍去105億歐元的退返款。會議一結束,歐洲各大報紙一片贊譽之聲。英國《晚報》曾把英法矛盾形容為歐盟“口袋里的蝎子”,德國一家周刊則幽默地說:“默克爾就是這樣把蝎子馴服的。”因此,有人說:“這個女人不簡單!”
有人說默克爾是德國的“鐵娘子”,并把她與英國的撒切爾夫人相比較,但實際上她們之間并沒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一位德國政治學家說:默克爾“不會是另一個瑪格麗特‘撒切爾,更不會是一個激進的改革者。”“您是個強勢的人嗎?”一位記者曾這樣問默克爾,默克爾回答:“不如這么說,我很有恒心。”默克爾強硬,但并不激進,對于國內的政策她更加注重一種連續性,在外交政策上也采取一種平衡外交的模式:增進合作和互相理解但又堅持自己的原則。
她的這些思路與她本身的個性緊密相關,就像她自己說過的,她是一個極有恒心、做事謹慎的人,但是一旦拿定了主意,又有魄力和能力去實現的領導者。這一點上默克爾顯然比撒切爾夫人做得更為成功,在她剛剛當上總理時,許多人只把她看作是個“過渡性人物”,認為她最多只能在總理位子上呆半年。但她卻出手不凡,不僅化解了諸多國內國際難題,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默克爾旋風”,成為歐洲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她很酷”,盧森堡首相容克的評語,代表了世界對這個女政治家的一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