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年無旱象,大災之年獲豐收。”這是六安市金安區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十多年綜合治理開發最具成效之一;今年,我國長江以北絕大部分地區遭遇幾十年未見的大旱,但該嶺區卻能做到“塘中有水心不慌”,人人都能飲用甘泉水,綠油油的莊稼長勢喜人,農業生產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十多年來,六安市金安區堅持“治嶺”總體思路不動搖,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創新機制,強化管理,狠抓落實;嶺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人均收入有了較大幅度提高,由1997年的1336元增長到2007年的2968元;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連續六年被評為全省治嶺工作優秀縣(區)。嶺上文章處處新,“咬定青山不放松”,新一輪江準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自去年展開以來,該區干群正積極探索開拓治嶺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抓機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安徽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江準分水嶺易旱地區綜合治理開發實現新提升的重要機遇期。
機遇一: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將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給嶺區綜合治理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資金支持。六安市金安區乘此東風率先進入省級新農村示范村10個,市級5個,區級規劃實施新農村示范村7個;尤其是雙墩、青山堰等新農村示范村,集中規劃,新建居民住房達600套,同時對30個村莊進行了整治,莊容、莊貌得到很大的改善和美化。
機遇二:國家實施中部崛起發展戰略,重點加強中部糧食主產區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江準分水嶺易旱地區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祥地,也是我省重要的糧油畜禽生產基地,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空間較大,有利于得到國家更多的扶持。作為全國商品糧縣區之一,金安區通過加強國家糧田基本建設、小流域治理等重大項目建設,使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機遇三:江淮分水嶺地區地處泛長三角,具有區位、交通、土地、勞動力、農副產品資源等諸多優勢,隨著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快速推進,產業分工進一步深化;金安區在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結構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機遇四: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是安徽省確定的重要區域發展戰略;省會經濟圈的發展和形成,必將推動區域內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經濟布局逐步向周邊縣鄉延伸拓展,有利于改善該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金安區緊緊抓住緊鄰省會合肥的地理優勢,以三十鋪鎮開發為中心,以蔬菜供肥為重點,進一步調優嶺區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招商引資,拓寬融資渠道,促進了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
抓創新
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成效的取得,關鍵在于創新。在實際工作中,金安區把創新貫穿于治嶺工作的始終。十多年來,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創新投資機制、創新開發機制、創新管理機制、創新聯絡幫扶機制,該區有效地發揮了“治嶺”項目資金的“酵母”作用,并撬動社會各類資金投資治嶺。創新機制打破了資金短缺的瓶頸,帶來了活力,產生了裂變效應。據統計,十多年來省級財政資金投入金安的只有3600多萬元,而通過機制創新等各方面努力,帶動社會各類資金投入超過2億元,產生了1:6的擴張效果。
在創新工作機制上,金安區采取建立責任制、年度目標考評、現場觀摩等形式,相互促進,整體推進,在全區形成了“上下一心,舉區而為”的良好氛圍;在創新投資機制上,區領導調整思路,擴大引資渠道,變“兩眼向上”為“兩眼向外”、“兩眼向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產業對接,變對方龍頭為我方龍頭,迅速帶動一方產業;如浙江李子園牛奶食品公司入駐金安后較快地帶動了全區奶牛業的發展。在創新開發機制上,該區采取政策引導、技術培訓、項目扶持、園區示范等方式,大力培育扶持農村致富帶頭人,落實承包機制,發展塘口經濟、開發荒山。州鋪鎮紅旗村兩委通過外出考察后,利用奶牛糞、稻草成功種植雙孢蘑菇,現在村內群眾紛紛效仿,蘑菇專業村正在形成。在創新管理機制上,金安區專門成立以區分水辦牽頭,農委、財政、審計、水利等多家單位參與的項目工作組,負責項目實施、質量監管、項目驗收等工作;對項目、資金實行“七制”管理:即項目申報實行三級(區、市、省)評審制,項目實施前實行公示制,重點項目實行招(議)標制,資金管理實行財政專戶制,資金撥付實行報賬制,項目竣工后實行驗收制,資金使用實行審評制。通過“七制”的有效執行,促使項目管理規范、資金安全、撥付及時、使用合理、效益明顯,曾在安徽省年度江淮分水嶺項目績效考評中受到省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抓落實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金安區為扎實抓好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工作,繼續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領導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正、副組長,縣直水利、林業、交通、財政、審計、農委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鄉鎮成立相應機構,由鄉、鎮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鄉鎮長具體負責,確定專業人員操作;每項工程實施都要設立項目領導組,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科學規劃,明細措施;區級相關部門積極協作、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做好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項目的實施工作。
進一步加大投入。從根本上改變嶺區的落后面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治理開發分水嶺,在財政資金不斷增大投入的同時,要向市場要投入,靠社會投資;金安區將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建、扶貧開發等各項目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計其功”的原則,捆綁整合,統一投放嶺區,用于嶺區建設;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集體、個人投入嶺區建設;同時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以優良環境,優勢資源吸引省內外企業投資嶺區開發。
鼓勵支持全民創業。為優化創業環境,革除束縛創業的體制弊端,該區建立支持創業的激勵機制,按照“誰投資、誰主管、誰受益”的原則,營造全民創業的良好氛圍,激活群眾自主創業潛能,為全民創業施展才干提供廣闊的舞臺和空間;支持農民群眾不拘形式、不拘規模,爭創殷實家業,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制約農村個私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簡化農村個體工商登記手續,農村經紀人實行低門檻準入政策,積極開展農業實用科技和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提高江淮分水嶺易旱地區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推進“六突出”,譜寫治嶺工作新篇章。該區領導層和決策層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嶺區新一輪治理開發的機遇,圍繞新農村建設主題,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六突出”,即突出結構調整,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民生條件;突出東向發展,加快融入省會經濟圈;突出招商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突出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素質;突出機制體制創新,增強治嶺活力。努力實現農業生產“五化”即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江準分水嶺區綜合治理開發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目前,金安區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為切實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堅持到底,該區廣大干群正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優化投資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嶺區人民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創造自己小康生活的積極性,加大改革、創新、管理力度,即將再掀治嶺工作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