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正逐步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對整個社會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我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沖擊不可避免,危機正在真切地影響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
金融危機對于大學生就業而言,是“危”還是“機”,目前尚無定論,但我們必須要充分發揮主動性,通過各種渠道,使“危”轉為“機”,從而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
第一,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確立大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奉獻社會仍然是大學生職業意識中最重要的一塊基石。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者要弘揚主旋律,始終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祖國的需要和民族振興的責任仍然是當今青年知識分子人生職業選擇的第一主題。當前,我國西部的開發需要大量的人才,一些欠發達的地區和山區的發展急需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去為之奮斗。我們要教育與引導大學生勇于到這些地區去發展。
第二,緊跟時代發展,更新大學生就業觀念。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從“包”分配工作到自己“找”工作,一字之差,顯示了兩個天地。就高校而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思想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
第三。加強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首先要進一步重視本科教學工作,擺正教學與科研的位置,切實把本科教學工作抓好,解決好本科教學滑坡的問題。其次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高等教育的內部規律,抓好專業設置的改革,改變原來不合理的專業設置,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應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再次要加強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引進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最后要加強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
第四,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促進大學生積極創業。針對大學生創業者明顯偏少的現狀,政府應采取措施,改善創業條件。首先,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典型宣傳、榜樣力量營造一種尊重創業者、重視創業者的社會氛圍,從而調動更多創業者的積極性,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激情。
其次,促進大學生創業還需要政府從各個方面進行扶持。目前,政府應搭建、完善大學生創業的資金籌措平臺、創業咨詢平臺和風險保障平臺,從而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在資金籌措平臺上,政府對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有開拓能力的學生可提供少量的補貼,低息或無息的政策性貸款,亦可通過籌措創業基金以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在創業咨詢平臺上,建立專門的中介機構和咨詢公司,幫助大學生完善創業點子、籌措創業資金、確定創業方案。這些機構提供的服務應是公益性的,由政府買單。
第五,全社會參與,建立大學生就業應急機制。
首先,各地政府要把大學生就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研究制訂大學生就業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完善鼓勵畢業生到基層、企業、邊遠地區就業的各項政策,引導畢業生在這些領域里就業。強化就業服務,著力解決就業供求信息不對接、技能不適應的問題。建立完善對困難畢業生的援助制度,爭取讓最困難又急需就業的大學生得到一對一幫助。
其次,高校要“出招”開拓就業市場。具體工作中可考慮以下措施:一是設立高校專業的就業聯絡員,通過他們和各地人才中心很好地互動,推薦學生有針對性地就業。二是發揮就業基地作用,就業基地不僅包括提供就業機會,還有寒暑假的見習與實習。三是發動專業課教師和校友聯合,引導他們加入到促進學生就業的隊伍中,鼓勵他們親自帶領求職畢業生登門拜訪企業,以增加就業機會。
最后,探索建立“準就業”機制。“準就業”是學生在“學校待業”與正式“上崗就業”之間的過渡階段。“準就業”機制對畢業生來說,提高了職業技能,積累了職業經驗,增強了就業競爭力。對于政府來講,則為解決就業問題和保持社會穩定找到了一條新路。“準就業”雖然比不上“一步到位”的就業,然而在當前現實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建立“準就業”機制需要全社會各部門的協調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