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古代埃及的雕刻藝術,經歷了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等發展階段,3000年間始終保持著它的主要特征。自古王國時期確定其基本法則后,雕刻藝術經過中王國時期的發展,到新王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從新王國末期開始,逐漸趨于衰落。希臘、羅馬統治埃及時代,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入,具有悠久傳統的埃及藝術并未因此而泯滅,古老的埃及藝術仍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影響著希臘、羅馬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古代埃及 雕刻藝術 特征
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是藝術。古埃及人留下的豐富藝術作品,有雕刻、浮雕和繪畫等。這些藝術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廟里,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反映了古埃及人的來世信仰觀念。古埃及的藝術在史前時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時(約公元前2686一前2613年),藝術的基本法則已確定,可分為古王國(第3—6王朝,約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國(第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國(第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幾個歷史發展階段。本文就古埃及歷史各發展階段的雕刻藝術及其主要特征做一闡述。
一、古王國的雕刻
古埃及的藝術正是為了永恒的來世,為了死者的生命繼續存在而創作,有著嚴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則。在雕刻藝術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則,人物雕像的頭部和軀干都必須保持垂直,其面部、雙肩和胸部必須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與真人相似,而且要有與人物身份、社會地位適應的特殊標準。根據人物身體不同部分和性別差異,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顏色。早在前王朝時期(約公元前4500一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頭、骨頭、象牙以及粘土等;進入法老時代后,以石頭為主要原料,另外還有金屬和木材等等。
古王國時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為特點。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莊而呈靜止狀態,體現出神圣、凜然不可侵犯,這類雕像多以閃長巖和玄武巖制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勢,一腳在前,一只手握著權杖或雙手緊貼于身體兩側;坐像則表現為雙手放在膝頭或雙肩交迭胸前,兩眼直視前方,臉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例如,在吉薩第4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屬的祭廟中,發現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較為完整,表現哈夫拉端坐于寶座之上,雙手放在膝上,兩眼平視,目空一切,頭后面有鷹神荷魯斯,正張開雙翼保護著法老。這座雕像是用一整塊閃長巖雕刻而成,樸實無華,被認為是古王國時期雕像的最高典范。到了法老孟考拉統治時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以《孟考拉和王后像》為例,這尊雙人雕像呈現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態:孟考拉的雙臂垂直貼著大腿,手握成拳狀,唯大拇指明顯可見;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條胳臂親切地攬著他的腰。《孟考拉和王后像》技法嫻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儀,又真實生動地表現出男女體態的不同之美。
古王國時期的雕像通常著以接近人體皮膚的顏色:男子身體涂以棕紅色,女子涂以淡黃色。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諾弗爾特公主雕像。。這兩尊雕像著色技術高超,王子是棕紅色的膚色,濃黑的頭發;公主則是嬌嫩的淡黃膚色,身著白色薄紗長衣,頸部裝飾著美麗的項鏈,她那圓而豐滿的面龐周圍是叢叢秀麗的黑發,透明玉石鑲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據說當年參加發掘的工人打開墓室后,發現這兩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嚇得驚慌地逃出墓室。
由于古王國時期西奈半島所產生的銅礦逐漸得到廣泛的開采,此時的藝術家已經能夠制作銅像。如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一前2181年)培比一世的銅像,不是澆鑄,而是用銅片在一木制模型上打制而成的。
古王國時期貴族官員和貧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雖不如法老威嚴,卻更富有表現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長像》和《書吏像》。《村長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乃是第5王朝(約公元前2498一前2345年)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長。雕像頗具個性,圓頭闊頂,身體矮胖結實,肥胖的面額上長著一個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翹起的嘴唇,雙眼鑲有晶瑩的帶色石粒,顯得精力充沛,盛氣凌人。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壯貴族的派頭,形象塑造的極為真實、生動。1860年在薩卡拉發掘現場的工人們,發現這尊木雕像酷似他們所熟悉的一位村長,都不約而同地驚訝地喊到:“這不是咱們的村長嗎?”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長像”這個名字叫開了,沿用至今。《書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現書吏盤腿端坐,一手持書板,一手握著蘆筆,凝神傾聽上司的指示,隨時準備記錄的勤勉形象,他的臉上露出小心謹慎和專心致志的精神。雕刻家抓住了書吏身材特點,表現了因長年累月伏案書寫而變得松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纖細頎長的手指,創作了一件寫實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國的陵墓中曾發現大量奴仆俑像,雖然質地低劣,但其藝術性并不因之減色。這類雕像不受禮儀拘束,表現得更加自由,題材范圍很廣,有牛耕、船駛、織布、釀酒和烤制面包等等。例如《烤面包者像》,表現烤面包者聚精會神地正在揉面,他那彎著上半身以及他緊靠著揉面缽的情形,十分真實,自然生動,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中王國的雕刻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藝術活動遠不如古王國那樣廣泛普及,現今發現的雕刻藝術品寥寥無幾。從現存為數不多的雕刻作品來看,一方面是承襲古王國的傳統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無生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擺脫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時的藝術家力求創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內心感受傳達出來,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頗具新意。藝術家們在塑造法老形象時,不再把他當作一尊神像去刻畫,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樣。
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頭像》是這一時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著中王國時期雕刻作品所表現的創新特征。這尊頭像是用灰色花崗巖雕成的,表現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鎖眉頭,眼光沉思,面部略顯不安,流露出他內心憂慮的情緒,而緊閉的雙唇、臉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線條則又表現出他那冷酷、堅強的性格和意志力量。頭像上呈現的自大和憂慮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國雕像上的那種自信、威嚴的表情。類似的創新作品,有《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雕像》。這是一尊質地軟的石灰石坐像,藝術家對雕像面部進行了精雕細刻,沉陷的眼窩,寬闊的鼻梁和突出的下巴,若有所思的神態,構成了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這一人物的特征。這樣的雕刻作品不僅顯示了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家精湛的石刻技巧,同時也表現出他們對于人物性格的直覺。
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的創新風格,還表現在貴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這種做法始于古王國的末期,貴族墓地隨葬品中出現的木雕群俑像,表現士兵、農民、工匠、家庭仆役職業性的群體活動和勞動場面,到中王國時期才見普遍。這些木雕雖然制作粗糙,但動作逼真,絲毫不受傳統制作的約束,充分反映了當時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中王國初期,發現于阿西尤特一個將軍墓中的《行進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現40名士兵威風凜凜,持矛執盾,成四列縱隊,浩浩蕩蕩,向前挺進的情景。從戴爾·巴哈里的梅克特拉陵墓中出土的《奉獻家畜》木雕群像,屬于第11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33一前1991年)的作品,展現古代埃及一年一度清查牲畜數量的場面。這里人物眾多,人畜各有其位,異常熱鬧,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單個木雕的人物形象,藝術水準極高,如少女著色木雕《搬貢品者》便是一例。少女的姿態與古王國末期的仆役俑像大同小異,但刻畫得更為細致。少女頭上頂著一個盛滿東西的筐籃,左手扶之,右手握著一只斑鳩,身著緊身長衣向前行走。她體形優美,線條自然流暢,長衣上的花紋細密,為研究當時埃及的紡織業生產提供了珍貴資料。這些木雕像,全身均先涂以白色,然后加以彩飾,形成中王國時期雕刻藝術品的一種獨特風格。
中王國時期的雕刻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如第12王朝出現的箱形雕像《管理員荷特普坐像》便是一例。整座雕像呈箱形立方體,兩側和背面均為立方體的一個面,頭部從箱形立方體上部雕出:身體部分雕法奇特,在雕出手足正面部分后,采用抽象表現手法,隱約露出一些肌肉線條,實實虛虛,形成奇妙的對比。此外還有象牙《侏儒舞俑》和《彩陶河馬》。前者表現侏儒舞俑被固定于繞有細線的小轉盤上,操作拉線帶動轉盤旋轉,這些侏儒就開始起舞,且面目表情隨之變化,令人叫絕。《彩陶河馬》為青釉陶塑作品,河馬的臃腫軀體上繪有水生花朵、草葉,寓意河馬棲息于河塘。這些精巧的雕刻,堪稱中王國時期地方性的藝術佳作。
三、新王國的雕刻
新王國時期,隨著埃及帝國的建立,財富不斷增長,文學藝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給雕刻帶來了新變化。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麗精致,藝術手法趨于成熟,一向以端莊、威嚴、呆板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法老雕像,這時換上了優雅、柔和、精致的風格。有許多新王國法老的雕像,表現出當時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如圖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法老之像,從神圣端莊的理想主義境界里解放出來,賦予人間的優美品性,這種變化是后來出現的阿瑪爾那雕刻藝術的前奏。
新王國初期法老雕像的藝術風格可以從圖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巖雕像上反映出來。這位能征善戰的法老被藝術家用有力的線條塑造成一個英俊少年形象,臉部露出隱隱約約的安詳微笑。發現于底比斯阿蒙神廟的《阿蒙霍特普三世頭像》,呈現出這位法老的細長臉面,杏仁形的雙眼,柔軟的嘴唇和筆直的鼻梁,完全是一副和藹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間,埃及的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寫現實,反對傳統模式,他給藝術家們以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打破陳規,根據真實生活從事藝術創作。由于埃赫那吞改革時期的文物主要見于日后成為廢墟的阿瑪爾那,歷史上稱之為“阿瑪爾那藝術”。這種創新的藝術風格稱為“阿瑪爾那風格”。阿瑪爾那藝術中最值得注意之處是描繪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棄了舊時的清規戒律,把他們描繪為真實的人。在雕像的創作方面,打破古王國時期平滯呆板的手法,朝著接近于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阿瑪爾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圖特摩斯的工作室遺址上,曾發現大批埃赫那吞、涅菲爾提提王后和他們女兒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這些雕像真實地再現了各自的面貌和體形特征。埃赫那吞呈現出一副疲勞而帶神經質的面孔,長臉、大頭、細脖頸。藝術家們還毫無顧忌地刻畫了這位法老大腹便便的真相,這種變化是法老雕像的一次新突破。王后涅菲爾提提面目俊秀,安詳端莊;小公主則個個表現為天真嬌媚,無拘無束,再也不是像從前那樣把王室成員按固定的雍容華貴的模式刻畫。在圖特摩斯工作室遺址上,還發現了一尊涅菲爾提提王后的彩色半身雕像,這就是世界藝術史上膾炙人口的《涅菲爾提提胸像》。胸像出土時面孔十分清晰:濃黑的眉毛,深紅的雙唇,淡黃色的皮膚,清秀細致。頭上的王冠和胸前項鏈色彩鮮艷,光澤如新,細長的脖頸和清瘦的臉頰逼真地反映了涅菲爾提提本人的個性特征。整座胸像透出一股異乎尋常的藝術感染力,不愧為世界雕刻藝術的杰作。現在,一般藝術史著作都舉《涅菲爾提提胸像》為阿瑪爾那藝術的最佳作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失敗后,埃及藝術又逐漸回到了舊有的傳統,但阿瑪爾那藝術的影響仍持續甚久,從埃赫那吞的繼承者圖坦卡蒙到第19王朝(約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依然閃爍著阿瑪爾那藝術的光輝。在圖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豐富隨葬品中,有一尊無臂無腿的《圖坦卡蒙著色木雕像》,呈現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軟豐滿的嘴唇,黑曜石鑲嵌的眼珠,活靈活現,充滿青春朝氣,清楚地表明了這位法老青年時代風華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熱衷于為自己大樹雕像,從神廟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廟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體現了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體現出阿瑪爾那藝術風格的,莫過于立在卡爾納克神廟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這尊坐像比例均稱,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無法老眾多其他雕像的那種盛氣凌人的姿態,完全是一副寫實風格的藝術作品。新王國以后,雕刻藝術屏棄了阿瑪爾那的寫實風格,變成了一種對古老藝術的模仿,晚期的雕像制作,更是一味仿制古王國藝術的傾向。
四、古埃及雕刻藝術的主要特征
古代埃及的雕刻藝術舉世聞名,3000年間始終保持著它的主要特征。
古埃及人是一個篤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于古埃及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藝術的基礎,支配了古埃及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作為古埃及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與宗教密不可分。從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來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廟和墳墓中。神廟中的神像和祭廟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墳墓中發現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對著一堵墻壁的開口處,是為了方便死者的靈魂返回他的軀體(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復生。一旦木乃伊腐爛或遭到損壞,置于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啟口”儀式后就能獲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稱。新王國時期,埃及神廟的塔門(建于神廟入口兩旁對稱的石造斜壁巨塔)前都豎立著一對或幾對巨大法老雕像,增加了宗教崇拜的視覺感官。這些雕像使寺廟和墳墓作為祭祀場所永遠保持著一股神圣之感,其宗教性是顯而易見的。
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總是保持固定的姿勢:不是坐著,雙手放在膝頭,就是站著,一只腳伸向前面,雙手下垂,或是兩臂彎曲,交叉在胸前。這種莊重的姿勢目的在于顯示法老的威嚴。如果書吏的雕像,就呈現為盤腿坐著的樣子,膝間放有一卷紙草紙文卷。這些姿勢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復,沒有變化。從古埃及王朝時代之始,由此確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為官定模式而用于一切藝術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別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而且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這一藝術風格一旦形成便流行于整個法老時代,歷時3000年而不衰。
盡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卻十分寫實。特別是在新王國第18王朝時期,雕刻雖然遵循古典的準則,但表現得比較自由。雕像輕快而優雅,細節十分精確。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時期,藝術上出現的阿瑪爾那風格,允許雕刻家有完全表達方式的自由,用樸實的寫實手法刻畫法老和王室成員的雕像。古埃及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如仆從和勞工的雕像,則不受程式約束,呈現他們從事各種工作的狀態,刻畫得比較自由,姿態隨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這種寫實的表現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藝術的第三個重要特征。
保存下來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數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絕少變化。之所以如此,有兩個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藝術的創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質就是墨守傳統。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規,追求一種永恒的雕刻風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為法老政權服務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藝術的頭號服務對象,也是藝術至高無上的贊頌目標。用雕像裝點陵墓和廟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進行的。法老時代的埃及是一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的國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財政等一切大權,并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視為他的奴仆。雕刻家奉命為人神一體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靈魂長存于世,力求表現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規格去辦,不能創新。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造成了一種藝術觀念,永遠不求變化,永遠不想背離傳統。雕刻家所遵循的準則是從古王國時期發展出來的,雕刻的基本格調在那個時期已經確定下來了。結果,埃及雕刻藝術縱然在細節上有所改變,使它可劃分成為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幾個發展階段,它表面上看起來仍是千篇一律的。
發端于史前的埃及雕刻藝術,自古王國時期確定其基本法則后,經過中王國時期的發展,到新王國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從新王國末期開始,逐漸趨于衰落。后期埃及藝術一度在仿古的基礎上復興(第26王朝時期,約公元前664—前525年),但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基本上都是對古王國作品的模仿,缺乏創新,已經沒有什么成就可言了。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后,使地中海兩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現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臘化埃及藝術風格。羅馬帝國統治埃及時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滲入,具有悠久傳統的埃及藝術并未因此泯滅,古老的埃及藝術仍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影響著希臘、羅馬藝術的發展。
[作者令狐若明(1946年—),吉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30012]
[收稿日期:2009年1月12日]
(責任編輯:張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