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來臨之際,這一期《古代文明》的11篇論文也已編定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過去的一年對許多人說來是難以忘懷的,對于本刊同仁說來也是一樣。我們期待新的一年帶來新的氣象。
宋立宏的《羅馬帝國的地方政府——以不列顛為例》運用豐富文獻,考察了元首制時期羅馬帝國行省體系在其邊緣地區不列顛的運作機制。該文提出:羅馬帝國的地方官員具有非職業性,官僚機構在元首制時期尚未增生,行省官員數量很少,因而為地方自治留出空間,盡量把行政負擔轉嫁于地方政府是羅馬帝國運轉的奧秘之一。張爽的《試論五至六世紀拜占庭的絲綢貿易與絲織業》細致考察了公元5、6世紀拜占庭帝國政府對于生絲貿易和絲綢價格進行控制并實行集約化世襲織工絲綢生產的體系,進而討論了拜占庭國家的中央集權、社會等級區分以及經濟社會生活情狀與特點等。張明、傅亞庶合作的《試析<世說新語>劉注對所引文獻作者的處理》對《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征引文獻時呆用的作者標注范例進行分析,認為劉孝標從整體和史家觀點出發,堅持的是“區別性原則”。
“東亞思想”欄刊登了數學家、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教授的《論定義中的殊相與共相——公孫龍子<指物論>評析》。這篇文章在對公孫龍子《指物論》進行定義時對殊相和共相的把握加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指物論》的一種新的現代漢語釋讀方式,進而論證了中國古代深刻思維的邏輯基礎問題。這種研究方式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頗為新穎,值得關注。
本期“帝制中國”欄刊登4篇論文。其中,葉康寧的《王莽與博局》用銅鏡、貨幣圖案與文獻互證的方法進行分析,認為新莽前后博局圖式的大量出現與王莽篡漢的政治宣傳有密切聯系,而王莽篤好讖緯是當時博局圖式和符命祥瑞疊現的主要原因。徐建新《高句麗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與編年方法》對傳世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制作的好太王碑拓本進行編年排比研究,在提出一種最新的好太王碑編年說的同時,對自己運用的“碑字字形比較”拓本編年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證。趙毅《<病榻遺言>與高新鄭政治權謀》將明萬歷前期被逐回籍的大學士高拱病重期間所作的《病榻遺言》置于嘉靖、隆慶、萬歷初年復雜政局情境中加以考據分析,提出:該書說法真假混雜,虛虛實實,反映出高拱用意幽深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權謀。丁亮的《明代通政使司相關文獻謬誤訂正》考訂出《明史》、《明會典》等重要文獻中涉及通政使司制度的若干錯誤并分析了造成謬誤的原因。
“評論與爭鳴”欄刊登的蘇新紅《黃宗智“過密化”理論中的事實判定、邏輯分析與模式建構問題——以<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為中心》是一篇爭鳴性的文章。該文認為,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廣泛影響的華裔美國學者黃宗智的明清時代中國經濟“過密化”理論的論證過程中包含諸多事實判定、統計數據和邏輯推論方面的疏誤,并不能有效支撐其“過密化”理論。這種分析及其結論有待學界來評價,本刊注重的是推進嚴肅的學術爭鳴,尤其歡迎青年學者深入到基本學術話語和方法論層面的爭鳴。
“神話與文化”欄刊登兩篇論文。張文安《古代兩河流域宗教中的生死信仰》通過考察關于古代兩河流域上古先民的神話、史詩等,歸納了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生死信仰的內涵及其社會文化功能。馮金朋《畢達哥拉斯:從人到神的演變——“古史層累”現象的西方個案探究》提出:顧頡剛創立的“古史層累說”不僅適用于中國古史研究,也適用于其他地區古代史的研究。該文以這種理論為指導,分析了畢達哥拉斯從人到神的演變過程以及導致這種形象演變的原因。
承著名明清史學家、本刊顧問南炳文先生幫助,書畫大師范曾先生為本刊重新題寫了刊名,自此期開始,《古代文明》所追求的端凝拙樸的風格得以通過其封面充分展現出來。本刊以此向范曾先生和南炳文先生深致謝意,
蒙學界同仁及廣大讀者厚愛,本刊2009年訂閱量增加了四分之一,這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感謝所有曾經看到本刊的人們,祝新年和新春給大家帶來吉祥和喜悅。
《古代文明》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