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財經大學各發放了25份調查問卷,并對部分同學進行了采訪,對象為兩所學校的金融系本科畢業生。問題包括就業現狀、定位與期待、就業壓力、困難原因、學校服務質量等。
從結果看,危機之下,作為總體上實力有所差距的兩校畢業生,既在求職過程和結果上呈現出了差異,也勾勒出就業形勢的整體特點與趨勢。
“穩定壓倒一切”

早在去年10月,鐘兆甫就把工作定了下來。大三暑假時,他曾在建行的深圳分行實習,后來順利拿到了offer。他本是想考研的,但眼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考研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外企的形勢更是不好,“綜合考慮了一下,就簽了”。
鐘兆甫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專業在國內名列前茅。根據往年經驗,即使是本科畢業生,也都是知名基金公司、外資銀行,或者四大國有銀行的寵兒。今年,面對金融危機,名校高材生們也不能幸免。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本科生里還沒有人去基金公司,外資銀行基本上停止了招聘,往年“保底”的“四大”不僅招的人少了,性價比也低,工作辛苦,錢卻越來越少。 外企“淪陷”了,進軍國有銀行的競爭空前激烈。“往年一個班至少有3、4個留在各大行總行的,到現在我們班一個還沒有,全年級也沒幾個。”鐘兆甫的同學黃山說。除了北京生源比較容易簽到北京分行,大部分都是珠海分行、遼寧分行……還有地方商業銀行。他說,要是往年,總行分行考試有沖突時,還可能去考總行試試看,今年大家都不去冒這個險。
在天津財經大學金融系,國有商業銀行同樣成為多數畢業生的首選。“以前我們可能還會考慮摩托羅拉之類,但現在大家都還是想找個國有銀行,哪怕開始拿的不多,但畢竟福利不錯,也不用擔心說裁員就裁員。”在天財畢業生郝志雅看來,濱海新區的外企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畢業生的追捧,白領的光環逐漸散去。
危機之下,“穩定壓倒一切”。在回答“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你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60%的人大金融系學生選擇了“職業穩定”,超過了“經濟收入”、“成長空間”等選項,排在第一位,在天津財經大學,這個比例為64%,同樣位居榜首。
就業食物鏈
在參與調查的人大學生中,已經有80%拿到了offer,在天財,這個數字只有36%。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他們的師兄師姐大都已經有了著落。雖然學校在全國沒有什么名氣,但該校金融專業在當地的競爭力僅次于南開大學。
此時,國有大行的天津分行和本地的商業銀行基本已經完成了今年的招聘。“再想進本地銀行就難了,小城市的只能選擇回家。” 天津財經大學的汪毅說,“或者去信用卡中心,那待遇可就差遠了,往年大專生都能去,今年都要本科,而往年我們能去的,現在都只要研究生了。” 如果說學歷貶值已成為一種趨勢,金融危機則充當了加速器。事實上,從地域來看,京津地區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是相對較弱的,日前公布的廣東省就業現狀顯示,33萬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中,仍有30萬沒有找到工作,就業率不足10%。當鐘兆甫離開北京來到建行的深圳分行,可能意味著一個當地本來可以留在行里的畢業生到了信用卡中心,而準備將信用卡中心offer放在兜里的人,只好去尋覓另外一份也許更不濟的工作。
就這樣,重點名校大魚吃掉非重點小魚,非重點的小魚再吃掉更小些的蝦米,學校地位、專業影響、家庭背景等等因素綜合而成一條就業食物鏈,越是處于末端,就越危險。
從學校來看,人大畢業生優勢明顯,天財在當地也有相當的競爭力,他們尚且遭遇如此挑戰,相對弱勢高校的學生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湖北經濟學院的賈曉培講述自己的求職故事時說道:“很多單位清清楚楚地寫著只要‘211’學校的學生,那像我們這些沒上重點大學的學生還有什么用呢?”
危機之外
實際上,“關系戶”是這條食物鏈上最為生猛和最具破壞性的大鯰魚。在兩校學生中,有平均66%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認為用人單位選拔存在不公。其中天財84%的比例遠遠高于人大的48%。對于一些頂尖公司的搶手職位,光靠關系沒有實力是不行的,而級別稍低的職位,運作的空間往往更大。人民大學的李同學對“關系”似乎有更豐富的理解。‘關系’難道不是一種能力么?這就是社會現實,我們必須接受。”來自黑龍江的她,通過一輪輪筆試和面試,最終簽約哈爾濱銀行,對于那些憑關系的人,她覺得“很正常”,“因為關系也是一種綜合實力。”在回答“你認為當前就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可選兩項)一題時,兩校學生中,只有24%選擇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部分將矛頭對準了自己,58%的學生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所限,42%認為自己的期望太高。如果說大家對于學校提供的招聘信息還算滿意的話,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則顯得不盡如人意。天津財大的郝志雅說,學校開了相關的選修課,但她都沒有去上。“都是一些學校的老師來講,他們能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么?不如找幾個HR來。”
人大的黃山也認為講座沒針對性,意義不大。“還是學院和企業搞一些合作,或者多一些推薦名額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