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最想見又最怕見的,當然是各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所謂HR (Human Resource),這個冬天,感到寒冷的不只是四處求職的大學生們,HR的日子也不好過
尷尬的過場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張萌,所在公司在北京大興區,是一家著名的IT公司,盡管家離上班的地方比較遠,張萌還是干得挺帶勁兒的。張萌在這家公司工作了4年,老板是美籍華人,效益好的時候公司發年終獎,張萌稅后還能有兩萬塊錢。
去年9月份,華爾街得了“傷寒”,經濟危機的風刮到中國后,他所在的公司好像也傳染了“咳嗽”,人力資源部門不停地開會,研究裁員,討論如何補償被裁的員工。
開會,吃散伙飯,去招聘會,張萌的生活似乎成了一枚硬幣。一邊是被裁的同事對公司的失望和對未來的茫然;一邊是招聘會上熙熙攘攘的非常年輕的面孔把簡歷交到他手里時,對未來的無限渴望。
經濟形勢不好,公司在裁員,那為什么還要去招聘會呢?單位的領導是如此告訴張萌的,公司也是不得已,為了照顧政策,企業必須要去參加招聘會,至于每次從會場拿回來的那疊厚厚的簡歷里面,多少學生能真正得到機會,上崗工作,似乎沒多少人在意。
與張萌同樣尷尬的,是北京一家知名的房地產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林奇,工作了5年的他,站在求職學生面前覺得非常別扭心虛,因為他手中沒有一個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名額,卻要按照集團既定的流程走“過場”,在北京多所高校進行宣講與招聘。
北京一家設計公司的校園招聘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他們今年的真實情況是要裁員20%到30%,但是由于新員工的月薪僅在1500到3000元,而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月薪要達到3000元到5000元,所以老板愿意通過校園招聘“換血”,達到減少企業成本的目的。
索性取消招聘計劃
更多的企業,連過場都懶得走了,直接削減或者取消校園招聘計劃。
阿迪達斯的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他們的校園招聘人數由去年的十幾個變成了6-8個,2008年他們也只在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做了校園宣講。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的則比比皆是:家樂福(中國) 取消全國校園招聘;立白集團取消全國校園招聘;比亞迪全面取消校園招聘計劃;阿克蘇諾貝爾中國研發中心取消校園招聘會;北京合眾人壽取消校園招聘會;SAP(中國) 取消校園招聘計劃;碧桂園有限公司不實行校園招聘計劃……
數字顯示:2009年,吉林大學共有畢業生15429人,其中博士生1407人、碩士生4579人、本科生9170人、高職生273人。截至去年12月初,全校應屆畢業生簽約率還不到40%。
金融危機對吉大就業工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校園招聘單位總量減少約20%;受金融危機直接影響的銀行、證券公司等基本都沒有用人計劃;勞動密集型、成本控制型、出口貿易和代工類企業需求減少明顯;汽車、機械、電子為主體的制造企業也都在削減用人計劃。
從到吉大招聘的企業所在地域看,截止到去年12月末,珠三角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減少最多,較上年減少了36.2%;長三角地區單位數量較上年減少24%。所幸東北地區企業校園招聘數量還與往年持平,該校每年33.96%的畢業生在東三省就業,其中吉林省占了23.71%。
有消息稱,就業的重災區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去年下半年,經濟危機引發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外貿企業的倒閉潮。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截至2009年3月1日,廣東全省高校畢業生簽約率僅有8.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留不住人的困惑
春節結束,李飛的生活就變得異常忙碌,他是國內一家大型醫藥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電腦桌面的文檔上,有一個他的出差記錄,近一個月來,廣州、廈門、蘭州、西安……他在每一個城市呆的時間都不太長,3到5天,這次來北京,也是如此。
雖然時下經濟不景氣,但醫藥行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做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按理來說應該是香餑餑,但他沒享受到這份尊崇,因為領導要他到重點院校去招生。
李飛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招待所住宿,這個大學距離北大、人大和清華的距離都比較近,而他這次招聘也是想在這幾所學校招聘到合適的學生。晚上6點,李飛約了兩位同學面試,一位是人大經管學院的男研究生,一位是北大的本科女生。
第一位來的同學是人大的研究生,他的薪水要求是5000元,有過在眾多大企業實習的經歷,經管學院的這位同學先咨詢李飛,“年輕人去了,在這家企業是否有長遠發展的可能?”李飛一一詳細解答。他稍微不滿意的是李飛的企業是在江蘇省的一個二級城市。李飛告訴他,公司會照顧到一些引進的高級人才,派駐他們到一些一線城市,如南京、上海等。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溝通,李飛打算帶這位同學去看看他們公司設在昌平的科技園區。結果,這位同學告訴李飛,他還有兩個選擇,他要慎重考慮一下。考慮清楚了,會第一時間告訴李飛。
研究生走后沒多久,北大的本科生就來了,李飛簡單地問了問她的實習經歷。女孩告訴李飛,自己是蘭州人,對工作地點的要求是跟著男朋友一起走,男朋友是在清華學機械制造的。
已經做了4年人力資源工作的李飛,非常善于設身處地的為應聘者著想,他告訴女孩子,他后天就去清華招聘,讓女孩子叫上他男朋友,同時帶一份簡歷,他們會慎重考慮的。李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的企業也有一些大型設備,會考慮為一些特殊情況設置特殊崗位。
送走了女生,已經到了9點。還沒吃晚餐的李飛說起了自己的苦惱,自己所在的醫藥企業效益不錯,在招聘這塊,領導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放在了國家重點院校上。但重點院校的學生都有好幾個選擇,對就業地域上的一些要求,使得他的招聘工作進展得挺不順利的。
去年如此,今年亦是如此,都說經濟形勢不好,大學生就業也不好,但李飛還是沒有感覺到。
熱門行業中的大企業招人尚且如此不易,小企業更是為難。中小企業的HR們也有苦衷。
王小蘇是一家紡織行業網站的老板,她的企業除了技術人員是永穩定的,銷售人員和編輯人員面孔常新,她的公司沒有人力資源經理,所有的招聘工作,都由她來完成。
她的公司需要招聘大量的銷售人員,待遇也就是一般銷售的水平。她不看重學歷,也不看重工作經驗,要求能吃苦。但一年一年下來,她這里似乎成了一個培訓基地,不能吃苦的早早就走了,能吃苦的做一段時間也就跳槽了。新的勞動合同法頒布后,王小蘇就更苦惱了。
她說自己渴望人才,但是,人才啊,“如何能夠把你們留住,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