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杯酸奶,看著白色的粘稠液體,你能想象出其中的益生菌也會建立“城市”,還有著豐富的社交生活嗎?
細菌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生物,也是最成功的生命形式——山河湖海,天上地下,甚至在很多極端環境中都有細菌存在。長久以來,人們認為細菌的生活極其單調:不是在進食,就是在繁殖。這可大錯特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微生物遺傳學家邦妮·巴斯勒,通過二十余年對細菌社會的深入研究發現,細菌就像是人類的簡化版本。它們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語言,群居,既交友也樹敵,喜歡偷窺鄰居家的隱私,還能以訛傳訛,甚至殺害手足。
細菌常用的語言稱作“特選傳感”,是一種化學交流方式。當一隊細菌到達某處后,在需要探測附近是否有“敵友”時,每個“隊員”都會向周圍環境釋放一個分子。敵人或朋友感應到這些分子之后,便會前來“應戰”或“聚會”。隊員越多,自然就越容易引來敵人或朋友。煩擾人類幾個世紀的霍亂、肺炎,以及食物中毒,就是各種細菌召喚朋友聚會的后果。
巴斯勒教授同時發現,細菌還懂“外語”。當身邊有別的種族細菌時,它會釋放出另一種化學分子,這個分子的意思是“我和你不是一國的”。發現了細菌的這兩種“語言”后,巴斯勒教授希望能夠依此研制出新型藥物,通過阻斷細菌的交流方式來攪亂它們的聚會,使其停止制造疾病。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抗生素直接殺死細菌,但會引發細菌的抗藥性,阻斷細菌交流方式的藥物則可在極大程度上彌補抗生素的不足。
就像人類性格有善有惡一樣,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壞”細菌。“好”細菌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例如益生菌就能夠幫助腸胃消化食品、強健免疫系統、生產維生素B-12以及維生素K。
細菌能夠像復雜多細胞生物一樣建立并運轉自己的“社會”。例如,每天早晨我們所刷掉的牙垢由600種細菌組成,儼然就是一個團結緊密的“社區”。皮膚上則建立著一座座“細菌城市”,居住著上萬億個細菌。它們時刻享用著人體為它們準備的“自助餐”:脫落的皮屑、分泌的油脂以及各種礦物質。它們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勤勞地為每個人制造著獨特的體味。
細菌社會也像人類社會一樣進行“菌口普查”。通過向生存環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細菌能夠統計自己群體的成員數量。達到一定數量后,細菌可以開始執行各種任務。深海魚鮟鱇就利用了細菌的這一特點,使發光細菌在自己身上聚集。發光細菌“點名”完畢后,會一齊自動發光,幫助鮟鱇在漆黑的深海中吸引獵物。
在自己的地盤上,各種細菌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促進自己社會的穩定。
(摘自2009年9月14日《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