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隊伍“青黃不接”書記處平均年齡達到60多歲
1978年12月,陳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這時他已經73歲。在奮力工作的同時,他和葉劍英、鄧小平等老同志,都對干部“青黃不接”的嚴重狀況產生了極大的擔憂。
當時,各省委、地委的主要負責人多數是大革命時期或抗戰時期的干部,他們大多是帶病工作,時常因病住進醫院,因積勞成疾而死亡的人也越來越多,開追悼會的消息幾乎每天有幾起。為此,陳云從回到中央領導核心的那一天起,就極力主張抓緊解決接班人問題,推動干部新老合作與交替進程。
1980年2月,十一屆五中全會重新設立了書記處,以便讓中央政治局常委擺脫日常小事,更集中精力于國家大事,也可以使年老的同志減輕工作。但是,當時書記處平均年齡也達到60多歲,不算年輕。
于是,陳云鄭重地提出:“書記處和全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在各級選擇合格的年輕干部。”同時,他強調:“被選進的人,黨性要強,要有干勁,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還要培養一批技術干部到各級領導機關里來。”
同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舉行會議,再次討論培養提拔中青年干部問題。鄧小平在會上表示,他對中組部提交的優秀中青年干部名單不滿意,認為存在兩大問題:第一,年齡偏高;第二,文化程度太低,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生。
陳云同意鄧小平的意見,要求組織部門在知識分子中多選拔培養一些中青年干部。
鄧小平、陳云的意見極大地震動了組織部門。5月,中組部召開選拔中青年干部座談會,要求各級黨委大膽提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參加領導班子。
此后,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確定:“廢除干部領導職務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改變權力過分集中的狀況,要求在堅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各級領導人員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新時期干部工作的“四化”方針。
提拔中青年干部遇到阻力陳云建議培養“第三梯隊”
雖然選擇培養年輕一代接班人的戰略方針已定,但是,老干部退居二線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有件事情給陳云很大的觸動。1981年初,時任電力部部長劉瀾波主動請求退居二線,并推薦李鵬接任。李鵬當時52歲,曾留學蘇聯,回國后長期從事電力工作。但劉瀾波的提議一開始并沒有得到組織部門的同意,劉瀾波為此向陳云反映,請他注意此事。過了一個月,李鵬才得到組織部門的任命,隨后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陳云后來講到這件事說:“就像這樣的人,52歲,專門學電的,在電力部門工作了二十幾年,還有爭論!”
面對這種狀況,陳云坐不住了。
1981年5月,陳云寫了一份建議,分送鄧小平、胡耀邦。他在建議中提出:“從現在起,就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干部”;“我們所要提拔培養的干部,不僅是年齡在50歲左右的人,而且在數量上占多數的應該是40歲左右的人、40歲以內的人。讓他們在各級領導崗位上經過幾年以至十來年的鍛煉,就可以成為大量提拔高級領導干部的后備力量”。這里所說的后備力量,就是后來提出的“第三梯隊”。
此后,根據鄧小平的意見,陳云主持召開了關于老干部離休、退休問題座談會,并同中組部的領導談話,強調選拔優秀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要求中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由李銳擔任局長。省、地也應成立相應的機構。
隨著上述機構的建立,1981年底至1982年初,從中央國家機關開始,各級領導班子結構改革的工作逐步展開。1982年2月,中央作出了《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大批老干部退出領導班子,中青年干部走上領導崗位。
同年9月1日至9月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并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作為領導干部終身制向退休制的必要過渡。
新一屆青年干部最年輕的是胡錦濤只有39歲
在新一屆348名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有112人年齡在55歲以下,他們當中有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王兆國、田紀云、胡啟立、尉健行、張萬年、李鐵映、宋健、鄒家華、羅干等。其中最年輕的胡錦濤只有39歲,時任甘肅省建委副主任。
9月13日下午,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集體接見了在十二大上新當選的39名年輕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這批人都具有現代化知識,精通自己的專業。
當介紹到年輕的中央委員王兆國時,陳云問他:“多大年紀?”中組部的干部回答:“41歲。”陳云側過身來對著王兆國親切地招手說:“請你再站近些,讓我仔細看一看。”王兆國離開座位,來到大廳的中央,臉上激動地泛起紅光。中央領導同志們仔細地端詳著這位年輕干部,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輪到介紹下一位時,胡耀邦說:“你們膽子大一點,站到中間來!”
正像當時一篇報道評論的那樣:“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面,也不是一般的接見。大家都沉浸在無比溫暖的氣氛中。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今天一個個滿面春風,拉著走到自己面前的每一位同志的手。這是我們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黨對中青年干部寄予無限希望的握手……”
十二大結束不久,根據中央的安排,由時任中組部部長宋任窮擔任組長的省市機構改革領導小組旋即掛牌并開展工作。
讓一大批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干部退出領導班子并非易事。為了保證調整干部工作順利進行,領導小組采取了兩個“三分之一”的強硬措施,規定省委常委中50歲以下的要占三分之一,大學文化程度的要占三分之一。這個標準推及地委、縣委。企業和大專院校,比例則要超過三分之一。
1983年5月,中央為召開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和政協六屆一次會議邀請各方面人士舉行座談會。在此次會議上,胡耀邦正式提出組建“第三梯隊”。他說,我們黨對各級領導班子有個很重要的想法,就是為了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使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有連續性和繼承性,必須從現在開始搞“第三梯隊”建設。胡耀邦要求中組部建立1000名省部級干部的后備人選。
在6月25日至6月30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陳云專門講到了“第三梯隊”的問題。陳云在會上說:“現在,我們黨的‘第二梯隊’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第三梯隊’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數量。今后全黨要努力把‘第三梯隊’建設好。”
會議正式作出了建立“第三梯隊”的戰略決策。
據統計,從1982年年底機構改革算起,至1985年年底,全國提拔中青年干部46.9萬多人。1982年2月,中央作出老干部退休的決定,至1985年12月,有126.8萬建國前參加工作的老干部離休。
(梁偉伯薦自2009年8月5日《文化快報》 原標題為《中共中央選拔年輕干部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