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冬至,章人英先生剛剛過了自己的95歲壽辰。2009年春節前夕,這位早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以下簡稱記):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人情文化也在這個節日里得到充分彰顯。您如何看待人情文化呢?
章人英(以下簡稱章):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人們都很看重人情,所以也有人說,中國是典型的人情社會。你看,今天來采訪,你們帶來社里總編輯送來的掛歷,這就是人情(笑)。人情是個中性詞,但在中國,一般來講,講人情總歸是好事情,比如我們說,“有人情味兒”、“不近人情”,這一反一正都是證明。
我從事過辭書的研究工作,曾經編寫過《辭海》的社會學詞條,自己也出了幾本辭書。看了你的采訪提綱,我還專門在《辭海》中查了查,目前確實還沒有“人情文化”這么一個詞兒。既然講到人情文化,我想還是先對它做一個界定。
人情是一個人思想感情的表現,為人類所獨有,它是通過社會相互交往,在感情上產生的一種互動形式,在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起到一定感染作用。人情本身是中性化的,沒有褒貶。而人情文化是表達人與人之間交往行為的一種文化,是促進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人們通過交往來建立人情,交往得頻繁,人情就深,交往少就會相對較淺。
記:剛剛講到人情文化的變遷,您老今年已經95歲高齡,走過了近一個世紀,能不能談談在不同的時期,您覺得中國人在過春節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章:坦率地講,我們這個禮儀之邦現在發生了裂變。前段時間,胡錦濤總書記的一次講話中把中國近百年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其間的節點分別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每個時段都大體經過30年。我出生于1914年,辛亥革命發生在1912年,應該說這三個階段我都完整地經歷了。
我認為中國人情文化的變化也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人情文化隨著時代的裂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階段,家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主要紐帶。我小時候,過年都是給長輩們磕頭、跪拜,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成鞠躬、作揖;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人情關系由家族關系到組織關系,大家見面時握手,春節拜年講究“團拜”,往往是同事之間相約幾個人去同事家里拜訪;改革開放以來,組織關系逐漸淡化,個人關系開始凸現出來。在從前,過年禮儀和禮節是很重要的形式內容,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變得更重要了。
最早的時候拜年,拜訪者隨身也不帶什么禮物,老人給孩子錢,我們那時候叫“壓勝錢”,也就是現在的“壓歲錢”,錢給得不會太多,就是個象征意義,希望給孩子福氣、幸福,為了討個口彩。在第二個階段呢,人們過年會送掛歷、賀年片。現在都變成紅包了,紅包里有多少錢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現在拜年的形式已經異化了,很多人去拜年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我覺得形式的變化不能說就損害了內容。比如說,現在是信息化社會了,我知道,大家往往通過電子郵件拜年,手機短信拜年,形式變了,有人說人情味兒少了,我倒不這么看,也還要看這形式里面包含著什么內容。
記:章老提到時代的裂變,以及春節期間所反映出的人情文化的物化傾向。也有人認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官場的貪污腐敗愈發嚴重,在落馬的官員中,收受“節禮”往往是他們的重要犯罪事實之一,故此有人得出結論,官場腐敗從某個角度講,正是人情文化異化的表現。對此,您怎么看呢?

章:我認為人情本來是個好東西,但還是要看如何恰如其分。文化如流水一般,不可能不流動變化,人情文化也不例外,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如何讓這種“變”實現“通”才是真正需要研究的。要做到“通”,對于不良的傾向就只能是疏導,不能因為人情文化異化,造成了一些問題,就全盤否定或者截堵。
人情是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我們應該倡導,不應該抵制。法律不應該摒棄人情,同樣,人情也不能逾越于法律范疇之外。關鍵是如何剔除掉人情中物化、異化的成分,喚醒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真正優良的品行規范。
記:按照您的“變則通”的說法,你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豐厚人情文化土壤的民族,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人情與法制應該如何實現平衡呢?如何把人情文化與法律結合起來?
章:從社會學角度,中國社會此前可稱之為禮俗社會,現在叫法理社會。禮俗社會是通過“禮”及道德風俗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法治社會中,就是用“理”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二者應該很好地結合起來。
我認為一種文化大概都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行為規范,另一個就是價值觀。價值觀關系到評價一種文化到底好不好。至于具體怎么操作,就是指行為規范,法律正是研究人的行為規范的。近年來,我做一些國學方面的研究,還參與創辦新世紀國學沙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于《論語》的解讀,我認為從中就可以找到將人情和法律相融合的方式。
《論語》中有兩個核心理念,一個是仁,一個是禮。作為個體來講,《論語》研究的是仁,所謂“仁者人也”,這里的人包括小我和大我。小我是個體,大我是群體。“仁者愛人”就是要愛護自己,約束自己,更要推己及人,愛護全人類。而在價值觀層面,《論語》提出要用禮來對個體加以約束。仁和禮融為一體,形成的一種行為規范模式,它對安定社會秩序,緩和世界緊張矛盾,推動人類和平會產生潛在功能。人情文化和法律結合,等于把仁和禮二者結合起來了。如果這兩方面做好了,就實現了一種平衡。現在講求和諧社會,過去是注重中庸。喜怒哀樂還沒有發出來,叫做“中”,發出來的而又有節制,就叫做和。這種節制實現的客觀因素就是法律,如果法律能夠和正確的人情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這種平衡就不難了。
《論語》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一句——“禮之用,和為貴”,但人們往往忽視后面的一句“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的運用,貴在處理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恰到好處。但這種做法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只知道為求得當而求得當,不用禮的規范來加以節制,也是行不通的。
但這個以規范來節制,在現今社會遵循的根本就應該是法律,只是法律也應該講人情。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是說要用道德來教化,用禮樂制度來規范,百姓不但有了廉恥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覺糾正錯誤。如何讓人們具有一種真正的廉恥心,應該是執政者也是當今社會的法律工作者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也是實現人情與法制平衡的關鍵吧。■
訪后隨筆:
采訪結束時,章老從書房取出一張賀卡,作為新年禮物相贈。已經好多年了,章老每年都要把自己寫的幾首詩端正地謄在一張紙上,復印若干張,作為新年賀卡寄送給友人。這些詩都是他在走過的一年間,對于生活和書籍的感悟。通過這種形式,章老的朋友們會知道,在辭去的舊歲中,他對人生的真諦有了哪些更深刻的體會。“如今年齡越來越大,我想,朋友們收到我的這張賀卡,他們就會知道,我還健康地活著。”章老笑笑。
2009年的這張賀卡上,年近百歲的老人呈上5首詩,最后一首是他在2008年冬至95歲壽辰時寫下的:
更堪回首話前塵,一夢醒來九五身。
風雪歲寒催木落,蒼松越老越精神。
已近百歲,章老的新朋舊友散落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但不管他們在哪里,他們走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設想著,當大家接到這樣一份新年祝福的時候,是否都對歲月、對于歲月打磨出的蘊意深厚的人情生發出一些新的思考呢?
編輯:盧勁杉